张同贵-他要跳出上海餐饮业的怪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31日20:43 外滩画报 | ||||||||
今年41岁的张同贵是四川宜宾人,在上海拥有五家公司,包括“多利”连锁川菜馆。 当初在上海开川菜馆,张同贵只是为了解决自己吃到正宗川菜的问题,但这一无心插柳的之举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 果。麻辣的川菜征服了上海人的脾胃,“多利”的火爆也就不在话下。
性格。张同贵很喜欢开越野车。他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自己的性格就像越野车品牌路虎(RangeRover), 外表不张扬、不起眼,但里面精致,动力十足。 【吃惊】 1985年,张同贵在四川靠近云南边境的一个山区任乡长,一当就是三年。或许生性就不安于现状、好动,张同贵 从政府机关跳到了国营企业,又从企业出来自己做外贸。 1991年,他在报上看到上海准备开发浦东,于是又一个人跑到了上海,那时的浦东还只是一片农田。 "当时全家人都反对,怀疑我一个人来上海是不是能够适应,儿子那时才2岁。"张同贵说。 到上海后,张同贵迅速适应了这里的商业环境。但对向以"美食家"自诩的张来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偌大一个上海 滩,居然找不到一家正宗的川菜馆。 外面找不到地方吃川菜,干脆自己开一家。1997年,位于虹口区伊敏河路的第一家多利川菜馆开张了。张同贵创 立多利的动机就这么简单。 但餐馆的火爆程度让张同贵大为吃惊,原来上海人这么喜欢吃川菜!他开始有心经营自己的无心之举。 【得意】 刚开始做餐馆的那几年,张同贵告诉别人自己做外贸、做装潢、做室内设计,就是不提自己是多利川菜馆的老板。" 因为当时社会上的认识还是觉得做餐馆的地位不高,不太好意思告诉别人自己开餐馆。"他说。 一些事情改变了张同贵的想法。一次去日本雅马哈上海公司谈判进口机器,双方在价格上相持不下,无意中,张同贵 透露自己是多利的老板,日方经理马上有了反应:"你就是多利的老板?我经常到你们那里吃饭,今后你要给我一个贵宾卡。 "谈判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最后张同贵拿到了一个很优惠的折扣。 张同贵现在的日程排得满满的。他的一个朋友说:"我最不喜欢和他一起吃饭,每次不是接电话就是被人叫出去,不 能完整地聊天。"但张同贵说,自己忙得很开心,因为这不仅是他的事业,同时也是他的爱好。 张同贵说,做餐馆就像养儿子,很有种满足感和成就感。多利川菜馆现在上海共有16个分店,但他刻意不让自己闲 下来,从一个个"多利"餐馆的火爆中获得成就感,从家人、朋友、社会的认同中获得满足。 上海餐饮业有个怪圈:美食旋风总是容易随着时间推移而从"好评如潮"到"毁誉参半",最后到"逐渐萧条"。张 同贵想跳出这个怪圈。 经常有世界500强企业的上海经理在多利吃饭后告诉张同贵:你的菜很好吃,但环境太一般了,我们希望能有更好 的就餐环境。这样的反馈听多了,张同贵产生了做高档精品餐厅的想法。他开始寻找合适的位置,筹措资金,经过几年筹备, 多利川菜馆的升级版"金多利"川粤菜馆即将开张。 位于浦东联阳和碧云社区的两家"金多利"面积各有2500平方米,两个店光装修就花了2000多万元。现在, 张同贵每天都会去装修地点两三趟,餐桌、餐椅、菜谱等都由他亲自审定。张同贵说,看着餐馆在装修,就宛如看着自己的儿 子一天天长大。 张同贵对未来非常有信心:"两个'金多利'菜馆都在国际高档社区,有很多外国顾客,我们 又有七八年做多利的经验,没有理由不成功。" 事实上,"金多利"碧云店仍在装修,但今年的年夜饭早已全部预订了出去。 【真实】 20年前的张乡长是一个满脑子新鲜念头,不安于现状的乡长,20年后的张总依然好动而不循规蹈矩,善于从繁忙 的工作中寻找乐趣。"我不是一个好的政府官员,机关约束太多,我得不到发挥,现在这个喜欢挑战的我才是我的真实形象。 "他说。 对妻子和儿子,张同贵一直深怀歉疚。读高中的儿子住寄宿学校,一周回家一次,而他一周只有两三个小时陪儿子吃 顿饭,只是因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张同贵计划明年把多利川菜馆开到北京去,后年打入香港。"我要在5年内把多利和金多利川菜馆做到50家。"张 同贵觉得这个目标并不高。他现在还在筹备一个多利越野车俱乐部,计划明年组织上海企业家自驾车队进西藏,并每人捐助2 万元,在川藏两地各建一所希望小学。 外滩记者 蔡明东/报道 彭辉/摄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