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代人物周报专题 > 正文

杨振宁的清华情结:落叶归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4日15:34 时代人物周报

  1945年8月28日清早,杨武之陪儿子杨振宁自昆明西北角乘黄包车到东南郊拓东路,等候去巫家坝飞机场的公 共汽车。离别时,妻子罗孟华很镇定,没有流泪。

  到了拓东路,杨武之跟儿子讲了些勉励的话,父子俩都很镇定。话别后儿子坐进了拥挤的公共汽车,起先他还能从车 窗往外看见父亲向他招手,几分钟后,父亲即被人群挤到远处去了。

  等了一个多钟头,车却始终没有发动,突然一旁的一位美国人打手势要杨振宁向窗外看,骤然间他发现父亲原来还在 那里等。看见父亲满面焦虑的样子,杨振宁忍了一早晨的热泪,一时崩发,不能自已。

  这一别就是整整58年。此前17年的时间,杨振宁和父亲都一直在一起,其中有8年,他和家人是在清华园里度过 的。

  和他当年离开时一样,去年年底,当杨振宁重返清华园这个留有他深刻童年印记的地方时,仍是孤身一人。

  归根

  清华园的生活在杨振宁的回忆中是非常美丽、非常幸福的。“那时中国社会十分动荡,内忧外患,困难很多。但我们 生活在清华园的围墙里头,不大与外界接触,我在这样一个被保护起来的环境里度过了童年。我跟我的小学同学们在园里到处 游玩。几乎每一棵树我们都曾经爬过,每一棵草我们都曾经研究过。”

  这段童年的美好生活伴随着杨振宁远渡重洋,并一直留在他记忆的深处。

  到了美国十多年后,杨振宁加入了美国籍。都说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但杨振宁却似乎始终不能原谅自己当初的选择, 1982年,是他加入美国籍的第19个年头,他在一篇文章中心情沉重地写道:“我知道,直到临终前,对于我的放弃故国 ,他(父亲)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我。”

  “杨先生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是中国人,他留在美国,心里一定有很多矛盾。”在跟杨振宁同事30多年的聂华桐眼 中,他是牢记根本的一个人,对于中国有非常深的感情。

  对于清华,让杨振宁怀念的人太多太多,不仅有他的亲人、伙伴,还有曾经教导过他的老师,尤其是他在西南联大的 6年大学生活,老师们的悉心教导为他日后能成功进入理论物理的殿堂打下了扎实的根基。

  1937年,日军占领北平,杨振宁和家人被迫从清华举迁合肥,几个月后又转往昆明,清华联同北大、南开在昆明 重起炉灶,取名西南联大。

  当年的西南联大教授阵容强大,名师云集,杨振宁在回忆这段往事时,对于教过他的老师如数家珍,“大一国文的老 师有朱自清先生、闻一多先生,大一物理是跟赵忠尧先生念的。大二电磁学是跟吴有训先生念的,大二力学则是跟周培源先生 念的。”

  对杨振宁影响最深的是两位教授,一位是吴大猷,一位是王竹溪。前者引导他对对称原理发生了兴趣,他主要跟吴大 猷学了分子光谱学跟群论之间的关系,运用的是推演法,在给清华大一新生上课时,他也经常使用这一方法;后者则引导他进 入了统计力学领域。这两个方向是杨振宁在此后50年里的主要研究方向。

  小时侯在清华园里读书长大,尔后又在西南联大获得清华大学硕士学位,所以杨振宁一旦决心回国,清华是他的首选 定居之地。2002年5月,清华大学在“胜因苑”为杨振宁修建一栋两层楼的别墅。2003年12月25日,杨振宁回到 清华,给别墅取名为“归根居”。

  出力

  重回清华一方面了却了杨振宁多年来想回家的心愿,一方面他也想在有生之年为清华的发展出一份力,清华高等研究 中心就是在他的大力帮助下才创办起来的。

  1996年2月,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打算在清华成立一个高等研究中心,参照的模式是世界上久负盛名的普林斯顿 大学高等研究院,而杨振宁自芝加哥大学毕业之后就一直在这家研究院工作,并且一呆就是17年。

  杨振宁对于该院的体制和研究模式有多熟悉可想而知,有鉴于此,王大中决定聘请杨振宁担任清华高等研究中心的负 责人。4个月后,杨振宁携夫人一道访问清华,但当王大中跟他提出让他来主持中心工作时,他却婉言拒绝了,给出的理由是 在国外,任务也很多,不过他说,能帮得上的忙,他一定帮。

  杨振宁的确是这么做的。一年后中心正式宣告成立,杨振宁与王大中就中心的运作、人选等问题面谈了15次,在电 话里商讨了30多次。除了在物理、数学、化学等学科提出了一些可聘请的人选,杨振宁还想办法帮助高等研究中心找钱,因 为“靠清华大学拨的一点经费,中心是没法正常运转的”,中心主任聂华桐说。

  凭借多年来在海外积累下来的朋友网络,1998年3月,杨振宁在香港成立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基金会”, 并担任董事长,他本人还主动带头把自己的一处价值100万美元的房产给捐了出来。“政府给他发的工资也都捐了。”聂华 桐说,现在,研究人员的工资的大部分也就是津贴都是来自这个基金会,“国家只给固定工资,靠这个根本没办法跟别的地方 竞争。”

  “他对清华的正面影响是很大的,这种东西是无形的。”当年,杨振宁给聂华桐打了个电话,他就过来了,当然,聂 华桐也强调说,很大程度他自己本来也想这么做,他和杨先生一样都有很深的中国情结。

  几年来,中心招揽了几位国际一流的教授,他们在各自的学科领域都是世界顶尖人物,聂华桐说,中心能有今天的局 面,多半是靠杨振宁这三个字的号召力,还有他塑造出来的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本报记者 刘俊

  相关专题:时代人物周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经济适用房该怎么买
精彩家装图片选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