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实录:盘点2004之中国房地产业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0日16:02 《今天的中国》 | ||||||||
盘点2004之中国房地产业 主持人:
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在中国经济全面向好的大背景下,2004年的地产业将会获得长足发展。经历了2003年的多重风雨洗礼,政府管理行为、企业的投资与开发行为、消费者的商品房消费行为都趋向成熟。 解说: 2004年可谓是中国房地产的政策年。一系列重量级土地、金融政策的出台,让开发商更加谨慎地对待房地行业。 2004年1月31日,北京市下发了《关于停止经营性项目国有土地使用权协议出让的补充规定》。“规定”的出台对制止部分房地产企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起到了抑制作用。 2004年3月31日,国土资源部与监察部联合下发《关于继续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即“71号文件”,文件要求从即日起就“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执法监察,各地要在2004年8月31日前将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完毕,对8月31日后仍以历史遗留问题为由,采用协议方式出让经营性土地使用权的,要从严查处。 2004年10月28日晚,中国中央银行作出决定,宣布上调人民币基准利率。该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房地产开发商的思路,有效地降低了一些地方盲目开发房地产的热潮。 这些宏观调控措施不仅改变了房地产的部分游戏规则,使房地产半成品不能轻松地上市,同时也给房地产开发商提高了门槛,从而大量减少了房地产市场的供应量。据统计:2004年上半年,全国完成开发土地面积792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5%,但涨动幅度比2003年同期下降了28.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通过近几年中国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老百姓的住房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从而使得房地产市场需求量开始减少,2004年上半年,全国土地购置面积为1.5亿平方米,同比仅增长2.8%。这说明,经历了前些年房地产过热的发展之后,国家,企业和消费者对于房地产有了更冷静的认识,而供求的逐渐合理化也使2004年的中国房地产业比以前有了稳步的发展。 主持人: 但是,受房地产开发周期长、开发环节复杂、产业链条相对较长、消费者与投资型买家经验不够丰富等因素的影响,加上政府监管手段仍不够健全,法律环境不够完善,各地市场发育水平不同,2004年的楼市仍然会有各种各样的遗留问题与新问题出现。 解说: 就整体而言,我国住房严格短缺的时代已经基本结束。尽管在2004年,中国的老百姓整体住房水准有了进一步提高,但是纵观我国这一年的房地产业,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 问题一:投资增长过快。 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中国的房地产业增长率约为20%以上。较2003年的32%下降了10个百分点左右。这说明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我国的房地产业发展正日趋理性化。然而20%的增长仍远远高于国民经济8%的年平均增长率。这也说明了盲目投资、区域性过热和产业结构过剩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问题二:融资模式不合理。 据统计,2004年我国房地产业有80%以上的资金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银行贷款,这增加了金融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与国外房地产业相比,我国的投融资机构、股东结构还不够健全,甚至存在比较严重的缺陷。 问题三:行业诚信缺失。 我国大约有2万多家房地产开发企业,而与之配套的相关行业企业更是数不胜数。这其中难免混杂着一些规模小、无诚信的“害群之马”,从而影响到房地产业整体的形象和信誉。另外,因为房地产企业运营不规范,不合理导致的一些问题也成为2004年消费者投诉的热点。 由此看来,进一步优化房地产业的结构,为其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氛围,减少银行不良信贷,加快建立行业信誉体系等工作成为国家和政府在2005年的重点,也只有做到这些,中国的房地产业才能真正融入到市场经济体系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相关专题:《今天的中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