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美国海啸援助的外交“节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1日17:11 新世纪周刊 | ||||||||
海啸为美国提供了重写亚洲外交的机会。此间媒体和政治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美国的援助行动中包含着政治“节奏” 。 2004年12月26日,突如其来的印度洋海啸牵动世界的目光。海啸发生数天后,布什迅速宣布将美国许诺的援 助金额提高到3.5亿美元,这相当于美国一年全部的赈灾预算。并且派美国温和派外交人士国务卿鲍威尔和他的弟弟杰布· 布什一起前往泰国、印度尼西亚和
对此,国际媒体发表评论说,布什在迅速打响一场关于海啸政治的战斗。 援助下进行外交修补 五角大楼发言人格雷格·希克斯少校称,美军每天要花掉500万到600万美元用在海啸援助工作上。但显然希克 斯上校忽略一个事实:即使没有海啸,他们依然要为美军支付军饷和购买装备而每天花掉560万美元。作为在援助上设限最 多的国家,美国的法律规定,这个国家纳税人的钱只能用于购买本国的产品。意味着,美国人要想为灾民提供干净的生活用水 时,即便还有其他选择,那也只能从美国进口昂贵的净水器。媒体援引美国1996年公布的援助统计数据显示,有72%的 援助内容都附加了此类政治义务。华盛顿全球发展中心的智囊机构估算,在海啸中受灾最严重的印尼、印度、斯里兰卡和泰国 这4个国家,每年要向美国支付18亿美元关税,相当于华盛顿承诺的海啸援助款项的5倍还多。 法新社此间评论说,鲍威尔所承担的改善形象的任务,是为美国对外政治中灰暗的部分进行修补服务。就像美国参议 院外委会主席、共和党人理查德·卢加尔所说的那样,在攻打伊拉克问题上,布什政府几乎受到了全世界所有穆斯林的指责, 而在印尼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国家,美国的支持率更是惨不忍睹,美国适时表现出来富有同情心的一面或许可以抵消对美 国的部分仇恨,让世人知道穆斯林一直是美国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执行“战争之外的作战” 即将归隐的国务卿鲍威尔甚至还把对受灾地区的援助直接看作了“是对美国安全的投资”,为了消除让美国感到不安 定的“恐怖因素”。美国派出的1.4万军人,包括航母以及大批飞机和舰船的行动被认作是越战后在东亚地区最大的军事行 动之一。日本军事分析人士藤井治夫据此认为,这一次美军一方面显示自身力量,同时推进针对“不稳定地区”战事的计划, 其目的着眼于反恐、以及重要的马六甲海峡运输线防卫和天然气开发等。另一位评论家稻垣治还认为布什在执行后“9·11 ”时期的战略:一方面先发制人,一面灵活执行“战争之外的作战”。 在海啸发生一个星期后,美国在举行的关于救援的新闻发布会上,在面对数位记者相继提出的“援助是否带有政治目 的”的提问时,白宫发言人麦克莱伦避而不答,只是一再否认在救援问题上,美国并非与谋求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援助活动的 欧洲相对立。 四国核心集团引人关注 同期,美、澳、日、印在海啸发生后出人意外地成立了参与海啸救援为目的的四国核心集团,虽然不到一周就匆匆夭 折,但四国核心集团的诞生还是引起了政治评论家们的极大兴趣。 日本和澳大利亚是美国的传统军事盟友,而印度尽管不是美国的盟友,并一再担忧美国在东南亚的救援。但在过去的 两年中,这两个大国之间的军事交流超过以往任何时候,甚至引发了印度传统军事盟友俄罗斯的微词。分析家指出,四国核心 集团尽管因为受到了欧洲国家的巨大压力而被迫解散,但美国不会轻易放弃利用海啸救援作为介入亚洲事务的绝佳机会。 美国和以法、德为代表的欧洲在伊拉克问题上的立场被带到了印度洋的海啸中。欧洲呼吁整个国际社会一起协调赈灾 行动,而美国迅速和澳大利亚、印度、日本组建“四国核心集团”,大多数媒体都说,美国怀有更深的“政治企图”,绕开联 合国,排挤欧盟国家,主导救灾和重建工作,甚至不排除实施“新马歇尔计划”,二战时美国启用“马歇尔计划”参与了欧洲 的重建工作,并通过成立北约组织几乎控制了欧洲,美国依然相信马歇尔模式在亚洲肯定会找到市场。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