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歌曲:精神的捐助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1日17:11 新世纪周刊 | ||||||||
印度洋海啸发生后,中国文艺界反应强烈,相应的公益歌曲也出来不少。说起国内的公益歌曲,人们印象深刻的还是 郭峰在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让世界充满爱》。虽然此后经年,也有不少公益歌曲推出,但是让人们记忆深刻、广为传唱的 却很少。 “如果流行有罪的话,那就是病菌,如果流行无罪的话,那就是音乐,一首励志歌曲真的会带给你最高境界的感悟。 ”这是一位作曲家在“非典”时期所说的话。
公益歌曲承载的是精神 当人类遭遇灾难时,每首好的公益歌曲都是精神捐助。 郭峰为“世界和平年”创作了由三首歌曲组成的《让世界充满爱》,一举成名。这组歌不仅是他个人的代表作,也是 中国公益歌曲里程碑式的作品。 《四海同心》(WeAreTheWorld)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公益歌曲,1985年非洲闹饥荒,数以万计儿童 的生命受到威胁。迈克尔·杰克逊召集了当时最知名的50位歌手,合力创作了《WeAreTheWorld》,成为当年 全球热门歌曲,并为非洲儿童成功筹款4千万美元。 2002年世界杯期间,众大牌球星合唱了为救助艾滋病人做宣传的主题曲《LiveForLoveUnited 》,甚至比那年的世界杯主题曲还受人欢迎。 公益歌曲激励心灵,承载着人类不屈不挠的精神,它的魅力还在于能真正地帮助人类,不仅提供了感官享受,好作品 还可以承载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公益歌曲的怪圈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公益歌曲相比,国内鲜有各方面均成功的公益歌曲。虽然说,灾难过后公益作品层出不穷,但产 生的公益效益却不尽相同,而大多音乐人都认为国内公益歌曲创作存在怪圈。 一位资深音乐制作人说:“如今很多公益歌曲本身就不是在好的创作状态下产生的,其创作也不过是为了完成任务, 很难发自内心,这样做不可能出好东西。很多的唱片公司或者公益演唱行为都是为了讨巧,而讨巧本身是无法深刻的。” 在非典肆虐、公益之声洋溢之时,郭峰也曾提到,许多人借公益之名图功利,做出来的音乐作品形式化、口号化、倾 向性太强。很多歌曲没有艺术价值,只剩下时效性,甚至可以称之为音乐垃圾。郭峰认为,好的作品会让时间来证明,不会被 大家忘记。 现状难改变 当一个现象过于泛滥的时候,人们应该开始做必要的反思。 资深音乐人这样表示自己的无奈:“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一直没有好的音乐创作环境,唱片工业没有良性 循环。音乐制作受到的鼓励都是些投机取巧的行为,所以从事音乐创作的人多数都是绝望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期待出现经 典的公益歌曲,难度是相当大的。” 旅居加拿大的某音乐人谈起国内的公益歌曲现状时表示,国外之所以产生那样举世瞩目的公益歌曲,是因为其完善的 音乐环境。西方现代音乐的产生和发展,不论从听众取向、欣赏能力来说都和国内不同。 而从创作实力、唱片业长期良性循环等方面比较,更是天地之差。这20年来,内地流行音乐的取向几乎被港台的二 手音乐占领,几乎被彻底剥去了文化内涵。 当问及公益歌曲的现状是否与宣传力度有关时,有乐评人指出:公益歌曲的尴尬现状,不是宣传的问题。创作最重要 的是对创作对象的深刻理解、领悟、创作状态和创作出发点。而公益歌曲一条都不占,到处是问题。想出现真正长久感人的东 西,等同于买彩票。 “《四海同心》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出来的?首先是参与的音乐人都得到了应该得到的承认。在西方,优秀的音乐人 非常受尊敬,也有完整的版税体系给创作人足够的回报。他们做公益歌曲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出于内心真实的愿望和感想 。而中国多数歌手不是为了任务,就是为了出镜。 第二是要有真情的付出。杰克逊和里奇都是黑人,也是那时最红的歌手之一,对救助非洲难民有着真实的愿望。在西 方,那么多一流的歌手聚在一起是少见的事,每个人都特别激动,一流的歌手在这样的状态下,做出来的一定是精品。 反观中国的腕儿们,连自己都糊弄不了,能糊弄别人吗?当然,也不能光怪创作人,目前没有好的音乐环境,让真正 有创作能力的人出来。”乐评人科尔沁夫断言:“目前公益歌曲的现状不可能改变!要想改变,起码再等20年。”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