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代人物周报专题 > 正文

金庸武侠里的“文化中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6日09:55 时代人物周报

  -恰贝贝

  香港弹丸之地,却是东亚大众文化的重要输出源头。虽然现在韩流披靡,这个地位比起八十年代已经大有下降,但是 有一种类型,却是韩流无法模仿、超越的。那就是仗义行侠快意恩仇剑胆琴心儿女英雄的武侠片。这个类型长盛不衰,连我们 这个时代的文化英雄周星驰也在2004年底以《功夫》一片向这一传统复归致敬。显然,武侠这个类型所隐含的(传
统)文 化中国的想象是周星驰意欲“打”向全球市场的重要策略考量。

  提到香港武侠片的兴盛与成功当然少不了为无数改编本提供原著生产的另一位香港文化大鳄——金庸。这些年来,有 所共见的是,金庸的影响力除了香港以及海外华人圈外,更是挺进大陆,一统中原。其成功不仅纵横于出版市场,更直接进驻 壁垒森严的学院,成为学术研讨会的热门人物以及北大浙大等高校的座上宾。虽然近来金庸辞去浙大文学院院长一职之事又在 媒体上引起了一阵热炒,但根本无损于金庸自九十年代伊始在中国的文化场域逐步确立的“经典地位”。

  考察这一经典化的过程以及背后各种文化机制及权力的互相角逐与利用,非本文篇幅所能容涵。笔者深感兴趣的一点 是,金庸小说与九十年代社会转型期填补巨大意识形态空洞之间的关系,说得更明确一点,小说和民族主义——这个安德森称 之为“想象的共同体”之间的吊诡渊源,金庸小说在新儒家的“文化中国”构造里的位置。

  最早陈世骧在评论金庸的文章里就直指金庸的文化蕴含:“细至博奕医术,上而恻隐佛理”。在金庸小说里所充斥的 中国文化符码,以及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儒家“心学”倾向,是金庸高出一般武侠小说的地方。换句话说,金庸以其传统文化修 养(参与)构建了一个比较不那么意识形态型然而又具普泛性的“中国性”意识形态。这个“中国性”由于其模糊的时代与阶 级背景然而又鲜明的“中国”特色成为两岸三地以及世界华人可共享的意识形态想象。

  当然,这个“中国性”在益趋复杂的中国现代社会只能是一种乡愁式的怀旧,不管是中国大陆,还是对面的台湾,“ 国学”在很大程度上越来越像是一种文化摆设,文化博物馆。真正在运行的,其实还是全球化的经济与文化逻辑。殊不见,“ 现代化”永远是第三世界的最强音。这个向前(钱)看的发展主义进步主义乃至消费主义才是目下主导中国的真正力量。

  让金庸当历史系博导可能有点误人子弟,历史讲的是实据与考古,金庸在这方面的训练可能有点欠缺,但是让金庸担 任一位中国古代文化讲座的教授绝对够格。以金庸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领悟与修养,他的授课应该会比许多中文系的老学究灵动 鲜活,受欢迎得多。

  相关专题:时代人物周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年春运
中国女将征战百年澳网
关注2005考研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第12届中歌榜揭晓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慈禧曾孙口述实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