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外滩画报专题 > 正文

莫言北海道文学之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1日15:55 外滩画报

  2005年1月5日,莫言结束了为期12天的跨年度北海道之行。

  从2004年12月25日开始,莫言一行驱车1500多公里,跨越了大半个北海道,沿途,莫言作了多次演讲,并与同行人员畅谈文学和人生……现将他的部分言谈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北海道大学问答

  时间:2004年12月27日下午

  地点:北海道大学大学院

  “得诺贝尔奖不是一种责任”

  问:我是一名来自中国沈阳的学生,在这里读文学,请问您对现代中国文学,尤其是当下韩寒这样的作者——我觉得他是心理变态,完全靠商业炒作取得成功有什么看法?另外,除了当年的老舍有可能凭借《猫城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还没有一位中国的作家获得这项荣耀,您作为中国一位德高望重的作家,是否有这个责任呢?

  莫言:你说的第一个问题,像韩寒这一批八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作者,你觉得他心理不正常,他也许会觉得全中国根本没有正常人,只有他一个人是正常的。(众笑)

  他们这一批年轻作家都很自信。我们这样的老家伙在他们心目中究竟算不算作家还值得怀疑呢。(众笑)

  我不能用我个人的文学标准来衡量他人的作品。这个经验我是从我女儿身上得到的。我经常对她诉苦说,你们现在多幸福啊,馒头都随便吃,我们当初红薯都吃不饱呢。她说,你以为吃饱了就不痛苦了吗?

  诺贝尔奖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你讲到老舍先生差点得奖,国内也有人说从来没有这回事儿。得诺贝尔奖并不是一种责任,没有任何一位作家负有这个责任。

  我的写作的最直接动力,刚开始的时候很低下,为了挣一点稿费,买一块手表,回家去骗一个媳妇。(众笑)后来媳妇也骗到了,吃饭也吃饱了,衣服也穿好了,我想,这时候对小说艺术本身的追求就变成了我最大的写作动力。

  金庸与张艺谋

  问:您觉得金庸的作品算不算文学作品?您对张艺谋有什么评价?

  莫言:我读过金庸的全部作品。我觉得作为一种读物,它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我读是想研究一下,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金庸。但是,我发现,我也被他吸引住了。我能够被吸引,我想,应该承认金庸是一个文学家。

  有人认为,金庸的小说里面只有情节,没有思想,我觉得这个也不对。他传达了一种江湖精神,而这种江湖精神是跟中国儒教的伦理道德紧密相连的。

  关于张艺谋的作品,确实有一些不太好的评价,而且,对张艺谋万众声讨。批判他的《英雄》和《十面埋伏》。也不要苛求一个导演,一部电影作品,只要有一点抓人,它就是好的。我想,张艺谋也没有想通过他的《十面埋伏》来教育中国人民,他只是在制造一些热闹的东西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你在街上随便拉着一个美国人,问他中国的总理是谁,他可能不知道;你问他,知道张艺谋吗?他肯定知道。

  我第一次去美国使馆签证。他们问我,你知道张艺谋吗?我说,不认识。遭到拒签。我后来马上给美国邀请我去的人打电话,说,他们拒签了,他们说我不认识张艺谋,不让我去。对方听了很愤怒,说,你马上再去签,你拿着那个带子(《红高粱》)给他们放。第二次,我再去,他们又问我,你认识张艺谋吗?我说,我不但认识张艺谋,我还认识巩俐。结果,给了我一个三年多次往返,随时欢迎你到美国来!(众笑)

  你看,哪有一个中国人像张艺谋这么有影响力。

  阿寒湖畔谈文学

  时间:2004年12月29日下午

  地点:阿寒湖畔鹤雅饭店

  中国传统小说像干巴巴的动物标本

  问:今天早上在十胜川边,看到天鹅飞起来,看到白白的水汽,你说看到了仙境。在文学发生过程中,在接触某个现实情景之前,有一个想象,后来在现实中碰到了,这对以后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莫言:我在上世纪80年代曾口出狂言:没有见过大海的人写出的大海更壮阔,没有谈过恋爱的人写出的恋爱更美好。

  就文学而言,完全对一个事物不了解是无法想象的,要有想象的素材。我毕竟要见过雪,然后我再想象雪落在原野上,降落在黑色的森林上……

  问:也就是说你80年代的文学观念得修正?

  莫言:也不是说修正,80年代之所以说这样的话,是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所谓现实主义做一种反抗。真正进入创作过程后,确实还是需要想象的素材。我来到北海道之后,我看到一条冒着热气的河,天鹅和野鸭在其间和平共处,这个材料是我以前头脑里没有的。是我再怎么想象也想象不出来的。假如我将来写小说,这段材料就能发挥作用。如果我不写雪而是写雨,我可以让雨降落在天鹅和野鸭身上,完成一种嫁接。

  问:你觉得联想的能力是一种天赋吗?

  莫言:也不是天赋。每个人都会从一种事物联想到另一种事物,比如我嗅到一种气味我马上联想到这是我曾经嗅到过的气味。有名的例子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作家只是把联想功能强化了,又由联想产生各种比喻。一个作家想象力如何就看他的作品中是否有大量十分贴切的比喻,如果有大量独创的如钻石般闪光的比喻,他的想象力就非常好。

  赵树理的小说、中国古典小说,就几乎没有比喻,所以中国传统小说固然好看,但缺少小说的丰满,像干巴巴的动物标本。

  中国作家不是缺少思想而是思想太多

  问:前一段时间,作家王安忆针对当前中国小说缺乏故事缺乏想象力提出批评。写小说的人需要想象,看小说的人需要想象,编小说的人也需要想象。您对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有什么意见?最需要的是什么?最缺乏的是什么?

  莫言:这很难回答。从80年代起,中国的文学逐步回到文学的本位,过去很多不属于文学的东西被带到文学里,现在大家都慢慢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文学,像大浪淘沙一样一步步过来,八十年代很多红得发紫的作品,现在已经无人问津,作者自己回头看,也会觉得自己浅薄幼稚。

  改革开放初期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希望作品能够提出时代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后来大家渐渐认识到,这些恐怕不是文学要承担的责任。前不久有人提出,中国作家缺少思想,我认为不是缺少思想,而是思想太多了。

  我们现在评价那些伟大作品的思想性,作家写作时未必意识得到。比如《红楼梦》,每一个读者读完它都有自己的结论,这些是曹雪芹写《红楼梦》时想到的吗?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最初动机是什么,谁也不知道。

  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不断地被误读。

  我觉得现实情况是,浅薄的思想太多了,深邃的思想太少了。装模作样的思想太多了,实实在在的思想太少了。虚伪的思想太多了,诚实的思想太少了。

  “我这么一个熊样的人”

  问:您在创作中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呢,还是有意把自己写进去?

  莫言:我想,这和东北的“二人转”一样,半进半出。刚才还是猪八戒,一转脸就骂拉琴的。半神半鬼,半真半假,半死半活。

  问:记得您在演讲中说,最初写作是为了生存,有一些愿望要表达,对小说的标准也不同,后来生存问题解决了,对小说的艺术标准是不是也有了变化?

  莫言:完美小说的标准并不一样,小说有各种各样的形态。所有好的小说,像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鲁迅的《祝福》、《故乡》,沈从文的短篇、散文,都是很好的作品,但它们的形态又是这么的千差万别,如果我写出来的小说和以上作品都是一样的,那就毫无价值,只有与它们不一样或者完全不一样,才是好的小说。

  问:您认为您对人类精神的贡献在什么地方?

  莫言:我对人类精神毫无贡献,我的贡献就是打破了作家的神秘感。大家看看,我这么一个熊样的人,竟然被说成“中国著名作家”,对作家的神秘感和崇敬感,是不是顿时就会烟消云散呢?

  鲁迅、马尔克斯和沈从文

  问:说说您年轻的时候对您影响比较大的作家及作品。

  莫言:那太多了。当然影响最大的有那么一两个:鲁迅的作品《铸剑》,《铸剑》跟我的生活经历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契合。这对我后来的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品中有许多仇恨,但不是用沉重的方式,而是用调侃的方式去表达,有黑色幽默,里面甚至带着三分恶作剧,许多好作品,里边都有儿童般的恶作剧。

  后来的影响就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我看重它怎样把民间的传说用最现代化的方法来处理,它对我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启示。读了这样的书,我才意识到,我们每个人身后都有一个巨大的文学宝库。我们过去认为不能写成小说的东西,实际上是上好的小说素材。

  问:沈从文呢?

  莫言:沈从文最好的小说当然是《边城》,他最大的贡献我认为是他的散文《湘西》和《湘行散记》,这两本散文集里包含了许多小说的笔法,大家都认为沈从文写的是千真万确的事情,但我觉得里面有许多虚构的成分,看起来不像散文,像人物特写,《一个多情水手》、《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都像人物速写。

  这些小说化的散文可以直接变成现代的小说笔法。为什么我们刚开始写作时铆着很大的劲来写,老觉得下笔特别艰难,老觉得没有话说,当突然意识到我就把小说当散文来写,换一个写法,就很轻松了,结果就变得滔滔不绝了。

  (本文由莫言北海道之旅同行人员杨栗、庄焰等根据录音整理,并经莫言审读。本报在发表时作了删节,原文3万多字,将于2005年3月号《小说界》全文发表。文中提问者为莫言讲演会的听众或其同行人员,小标题系编者所加)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