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第六大都市圈发展三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9日14:33 新民周刊

  特约撰稿/朱荣林

  任何一种目标管理,均有其过程管理与之相适应。上海为实现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大中心的目标定位,也 应当重视研究自己的过程管理。笔者认为有必要澄清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忧患意识“忧”在何处?

  当今世界上凡属区域级的经济中心城市,其战略地位已经跳出自身行政区划的疆土,而成为引领区域经济、甚至全球 经济的主导力量。我们从对全球竞争格局的判断中不难发现,单体城市之争已经让位于城市群或都市圈的整体较量,甚至国与 国之争也日益让位于所在国家的大都市群或大都市圈之争。全球公认的六大城市带中,长三角排序第六。若论地域面积、人口 规模、城镇数量和密度,均堪称魁首,但以经济指标论英雄,则汗颜之至。以2003年指标为例,长三角15城市的GDP 为2800亿美元,而国外五大都市带GDP均在1万亿美元以上;以大都市相比,上海当年的GDP为760亿美元,而国 外几个大都市的GDP均在1500亿—3500亿美元之间;从中心城市占据城市带经济总量的比重分析,上海为27.4 %(2001年为29.2%,2002年为28%),国外的中心城市占都市圈经济比重均在35%以上;从第三产业比重 分析,上海为48.4%,1990年左右伦敦为86.8%,纽约为86.8%,巴黎为82%,东京为80.7%。

  由此可见,上海面临的忧患有二:(1)从上海自身的地位判断,不仅在横向的国际经济比较中还太弱,而其纵向比 较某些方面也有弱化趋势。以江苏苏州为例,2003年到位的注册外资金额已达68.06亿美元,位居全国大城市之首; (2)从国家地位判断,代表民族实力的第六大城市带(其领头羊是上海),与国际社会五大城市带相比,其弱势令人堪忧。 而两忧之间,孰重孰轻?孰先孰后?作为负有服务全国使命的上海与长三角经济存在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联动效应, 上海只有在对周边地区辐射、互动、服务中才能发展壮大自己。

  第二,优化结构“优”在何方?许多研究显示,长三角新一轮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关键是上海。上海作为长三角最 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其高能级的目标定位,良好的产业基础,高水平的工业化阶段和最强的综合竞争力,将为区域经济联动发 展提供技术结构差异和资本结构差异的互补空间。但不必讳言,眼下上海仍有一些举措给旁人的印象是目标定位与实际定位未 能完全一致,这应当引起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始终坚持“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方针,其导向的指导思想是“外 向型,多功能,产业结构合理,科学技术先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大了传统制造业的改造、转移和淘汰的力度,使三个 产业的结构从1978年的4.0:77.4:18.6调整为2002年的1.6:47.4:51.0,1999年第三 产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01年三产比例首次超过50%,成为长三角当时15城市中唯一真正实现“三二一”发展顺序 并且三产增加值过半的城市。但是,在“二三并举,共同推动”的产业发展方针指导下,地区间的一些要素争战仍然存在,2003 年上海三次产业构成从上年的1.6:47.4:51.0退化为1.6:50.0:48.4,产业比重又重新回复到“二 三一”的发展格局。综上分析,我们实际上已经面临着若干关系的处理:一是目标定位与产业定位的关系;二是集聚效应与扩 散效应的关系;三是培育竞争力与提高凝聚力的关系。

  第三,企业做大“做”在哪里?经过多年改革深化,上海的属地企业与在地企业之间的歧视性差异正在淡化,引来了 全国乃至全球的企业入驻。据统计,目前在上海注册登记的浙江民营企业近5万家,其中不乏雅戈尔、杉杉、奥康、正泰、德 力西等行业的龙头企业。在沪经营的浙江人有25万之众,投资总额已达500多亿元,浙江产品在沪消费总额已占上海市消 费品零售总额的10%左右。上海的金融、贸易、商业、物流、工业企业也纷纷走出家门,向长三角及内陆地区扩散。

  但是,从总体看长三角地区企业跨区域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是:(1)上规模的企业不多。以在上海的近5万家浙 江企业中,注册资本在200万元以上的仅200多家,占千分之四左右,集团公司仅50多家,占千分之一左右;(2)上 海自身企业能走出家门、向外发展的极少,其步伐明显滞后于市场准入、资质认证、劳动就业、信贷融资、财政税收、子女教 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为此,要做大企业(包括在地和属地的企业)必须在以下方面下功夫:一是继续要在拆围墙、去栅栏、 降门槛上努力。进一步淡化行政区划之间的物理性边界和财政性边界,共同营造要素自由流动的平台,真正实现“无缝对接” 。二是加快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审批制度的改革,必须与政府职能的转变相结合,与行政方式的规范相结合,与司法制度的安 排相结合,否则其改革只能停留在形式上。三是充分发挥产权交易主渠道作用,构筑混合经济体制框架体系。要以2003年 12月上海产权交易所与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合并为契机,联系江苏产权交易所和浙江产权交易所(2003年底成立),共 同构建一个集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运作于一身的区域统一产权交易市场,为非上市公司产权进退和跨地 区发展创造条件。(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苏丹红一号食品风波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解读商品房销售合同
林白:妇女闲聊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