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外滩画报专题 > 正文

阿诗玛的爱情故事无处不在-走访云南石林彝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5日17:18 外滩画报

  外滩记者 王杰/文

  石林深处的爱情烙印

  那个关于爱情的阿诗玛故事,在石林,呈现出无处不在的融合。今天的阿诗玛,毫无疑问就是一种符号,引领着彝族撒尼人,衍生出诸多文化意义上的风情民俗。

  那首曾经唱响神州的《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仍旧日日回旋在这片湛蓝的天空,让人在不觉之间,回味起那个集合中国20世纪诗歌、电影、舞剧经典的《阿诗玛》。然后,沿着散布在石林深处的爱情烙印,寻找阿诗玛和阿黑哥远去的身影。

  在小石林内,有一泓湖水,碧波荡漾,湖畔屹立着一座独立的峰,包头衫和背后的背篓都清晰可见,的确像一个风姿绰约的少女。当夜晚的音乐喷泉起舞,花巨额投资安装的大型投影仪,开始就着暗夜里的星光,一遍一遍地讲述千年的传说。

  陪伴的撒尼族导游姑娘很认真地告诉我,阿诗玛被山洪卷走之后,她的声音和身影,永远留在了人间。

  所有的男游客都被称作阿黑哥,而导游姑娘自然也乐意被叫成“阿诗玛”。现代交际营造的宽松,把过往的扭捏和羞涩冲淡了。几个回合下来,队伍中已响成一片“阿黑哥”、“阿诗玛”。

  一个队友反复对队里的一个妹妹,说“文尼勿勒”,对方不知所以,也礼貌地回答“文尼勿勒”,结果随队的导游小姐大笑。

  原来“文尼勿勒”翻译成汉语就是“我喜欢你 ”。这句话后来被演化成“吻你吾乐”,很好记,成为大家学得最快、记忆最深的一句彝族语言。

  但有些玩笑是不能跟撒尼姑娘开的。比如她们的头饰、三角,有很多讲究。未婚姑娘头饰十分鲜艳,左右两边各有一对三角。这个是轻易动不得的,如果一个男人不小心摸了女人头饰上的三角,要被罚做三年苦力。

  不过,如果摸头饰的男人被姑娘看中,那就会象征性地在她家劳动一两个星期,如果男子也愿意,给姑娘家挑一担水,就算是结婚了。彝族没有繁缛的婚典。

  结婚后的男子,可以安心地在家洗衣、做饭、带孩子。赚钱由女人来承担。这在她们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不过这些年轻的姑娘说,当地老人对戴眼镜的男人有偏见。上山下乡的时候,有很多知识分子到过这里,接受劳动锻炼,在这块红土地上滋生了不少浪漫,随着他们返城,也留下不少让人心酸的离情别意。所以现在的老人总是告诫子女,不要跟戴眼镜的谈恋爱。

  忘记石林,记住歌舞风情

  被影像广为传播的石林胜景,近了打量,只是更为真实具象而生动的石头组合。具有侵蚀力的水,在数亿年间,水流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促成了喀斯特地貌这样奇特的地表和地下形态,水以其无可比拟的杰出柔韧性,通体塑造了石林的美貌和身段。

  在数百平方公里的红土地上,几乎是一石一姿,一步一景。无论远观近瞧,都是翠蔓挂石,金竹挺秀。云南特有的气候滋润着的山花和野果,在莽莽森林般的石林中点缀着,兀自迎风吐蕊、香溢心间。

  生活在这里的彝族撒尼人,同石林互为依赖,成为一种密不可分的双重载体,传播着丰厚的彝族文化、传递着质朴的精神风貌。而它根之深处维系的,则是本质的乡风民俗和纯真的歌舞风情。

  所以研究石林文化的当地学者说,到云南看石林的人,到了最后,都会把石林当成一次路过,而歌舞风情却暗度陈仓,潜入心底,经久不息。

  现在来看,那天的欢迎晚会和临别时的篝火大餐,果然是记忆中清晰而激越的留存。临走的那晚,二百多号人,靠着清亮的月湖,在大草坪上吃着烤全羊,静静地等候夜幕的降临。

  男子的大三弦和女子的月琴,在月光下互相辉映着,乐声和鸣,中间荡漾出橡树叶由唇间发出的婉约曲子,幻影出一片迤逦流畅的化境。

  当篝火燃起的时候,真正的高潮开始上演。所有人围成两个圈,一个在内,一个在外,一会儿依次从后面攀着肩头,边走边跳,一会又手拉手围成一圈,嘴里大声喊着:“哈够哈够。”

  一个彝族小姑娘听我喊“哈够哈够”,突然笑对我说,你不能喊“够”只能喊“哈”。待我想起问她为什么男的不能喊“够”时,新的一轮攀肩又开始了,人群一涌,她早已被冲到了另外一个队伍。

  从石林归来,心中一直保留着悬念。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