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杂志:我国高校收费改革该向谁看齐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6日13:50 《小康》杂志 | ||||||||
从上世纪90年代前的免费,到此后的200元/学年的象征性收费,再到如今动辄5000元/学年以上的高收费,中国高校学费于短短15年间上涨了25倍之多。因为缴不起过高的学费,中国各地每年都会有一大批学生上不起大学,甚至还因此引发各类家庭悲剧。 在今年各地的“两会”期间,代表们纷纷递交有关高校收费改革的提案。可以说,目前高校学费过高几乎已为全民共愤。在中国社会转型之时,高校收费制度改革显得有些力不
高校收费的“模糊原则” 投资于高等教育,对个人和国家其实是双赢的事情。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对1996年的有关抽样数据的研究发现:平均每接受一年高等教育即可使中国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6%以上。按照这一理论,个人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因此适当地承担一部分教育费用是理所当然的。而关键则在于,个人承担费用的“度”是否合理。 目前,中国高校学生的学费每年大约是5000元上下,占高校经费的25%左右——这一比例在国际上是相当高了。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一个课题组曾经收集了9个国家1997-1998年度学生和家庭承担的高等教育成本额。在公立学校里,从绝对值看是美国处于首位,达到4000美元(2000年后美国的学费虽也有所增长,但其年平均增幅一般小于6%),而同期的中国高校学费的绝对值基本维持在5000元人民币。如果按购买力平价1美元=1元计算(因为一个国民在接受本国的教育时,他购买的是本国的服务),中国高校学费显然已经超过了美国。 但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对于教育的经费支持却少了许多。世界银行一份年度报告显示,1998年世界各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平均为4.8%,高收入国家为5.7%(美国为7%),中等收入国家为4.9%,低收入国家这一比重为4%。中国的这一比重比世界上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还要低,直到2003年也只占到GDP的3.19%。 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已经有所承诺,要在2000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但事实是:国家投入严重不足,经费资源远远赶不上高校规模的扩大。因此从表面上看,近年来高校学费收取水涨船高,也确有不得已的苦衷。 关于目前国家高校收费的有关政策,国家教育部曾经公开阐述了三条原则:第一,坚持收费是对高校办学经费不足的一种补充,中国公办普通高校的投资主体仍然是政府,不允许以收费来代替政府的投入;第二,承受原则,一定要考虑到社会、学生家长和个人的承受能力,不允许把标准定得过高;第三,允许不同地方之间、不同高校之间、同一高校内不同专业之间,在收费标准上有所差别。但是由于这三条原则的弹性太大,结果被民间人士称为“模糊原则”。在执行上,各个高校也各有理解,收费标准和项目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甚至可以借调节名义小捞一把。 并且,对教育经费的需求还在日益增加。《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简报》刊登的一个研究报告认为:到2010年时,我国教育经费总需求将达到12300亿元,占GDP的6.8%;教育的财政性资金需求达到8200亿,占GDP的4.5%。到2020年时,教育经费总需求将达到31300亿元,占GDP的8.6%;教育的财政性资金需求达到18500亿,占GDP的5.1%。也就是说,高校收费的标准还有可能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相关专题:《求是》-《小康》杂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