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次大提速催生铁路大改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9日13:10 生活报 | ||||||||
在我国铁路实施第5次大面积提速之际,哈尔滨铁路局客车运行速度每小时提高了1.1公里,进京特快及哈牡、哈佳间城际快速列车也提速明显。18日,哈市铁路系统内部自身的改革也开始实施“提速”——哈尔滨铁路局撤销下辖的5个铁路分局。 有关人士称,至2004年,中国铁路在8年间连续进行了5次大面积提速,但是,积极筹划并落实铁路改革的“提速”是更重要的。
提速带来了什么 为应对提速,哈尔滨铁路局做了充分准备,如加固桥梁,更换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提速道岔,加大列车转弯处的曲线半径,铺设超长无缝钢轨等。借铁路提速的契机,铁路系统也在硬件、技术上取得空前的进步。 铁路部门人士告诉记者,时间就是效益,再加上铁路提速不提价,其中蕴涵的社会、经济效益无法估算。提速火车吸引了广大的客流,使铁路客运市场更加“火暴”。 据了解,火车提速后,方便了冰城周边市县的农民工进城打工,也方便了本地人向外地流动发展,人们选择职业的范围更加扩大,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已悄然发生改变:生活在一个城市,工作却在另一个城市,且在一天内,工作范围能够踏足好几个城市。比如,一个白领可以上午到大庆洽淡一笔业务,下午就能回到哈市正常工作。 铁路提速后,加大了货物列车运输的承载与效能,将进一步满足龙江振兴进程中对粮食、能源运输与开放贸易日益增长的运力需求。 提速催生大改制 我国铁路自1997年以来,已经进行了五次大面积提速。随着铁路的五次大提速,铁路的技术装备水平不断的提高,运输生产力布局不断的调整,铁路局和铁路分局两级法人管理体制的弊端越来越突出。 有关人士称,铁路提速所产生的影响和带来的变化,大大超过了提速本身,它不仅推动了铁路基础设施的改善、技术进步的加快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而且带来了干部职工思想观念的重要转变、服务意识的明显增强,有力地促进了铁路的改革与发展。 哈铁局有关人士称,铁路管理层次多,改变这种管理体制,势在必行。铁路系统改革,最终受益的还是老百姓。 本报记者 王冠群 铁路工人在铁路线上巡查,保证大动脉的顺畅。鲁明 摄 背景资料 铁路五次大提速 ●第一次提速是1997年4月1日,主要是在京广、京沪、京哈三大干线进行;在提速里程方面,线路允许速度超过时速120公里的线路延长为1398公里,其中时速140公里的线路延长为588公里,时速160公里的线路延长为752公里。 ●第二次是1998年10月1日,提速范围重点还是京广、京沪、京哈三大干线,线路允许速度超过时速120公里的线路延长为6449公里,其中时速140公里的线路延长为3522公里,时速160公里的线路延长为1104公里。 ●第三次是2000年10月21日,提速范围主要是陇海、兰新、京九和浙赣线;提速里程进一步增长,线路允许速度超过时速120公里的线路延长为9581公里,其中超过时速140公里的线路延长为6458公里,超过时速160公里的线路延长为1104公里。 ●第四次是2001年10月21日,提速范围主要是京九线、武昌-成都(汉丹、襄渝、达成)、京广线南段、浙赣线和哈大线;提速里程再次增长,线路允许速度超过时速120公里的线路延长达13166公里,其中时速140公里的线路延长达9779公里,时速160公里的线路延长达1104公里。 前四次大提速在大幅度增加我国铁路提速线路资源的同时,也相应提高了列车运行的最高速度,其中快速列车最高运行速度达到了每小时160公里,非提速区段快速列车最高速度达到了每小时120公里。 ●2004年4月18日零时,全国铁路第五次大面积提速。第五次提速后,铁路几大干线的部分地段线路基础达到时速200公里的要求,提速网络总里程将达到16500多公里,旅客列车平均旅行时速达到65.7公里,比2001年运行图提高每小时4.3公里,其中直达特快列车每小时119.2公里,特快列车每小时92.8公里。主要城市间客车运行速度进一步提高,旅行时间大幅压缩,货车速度也有所提高。 客运方面,铁路部门新增开19对直达特快旅客列车,采用国内最先进的庞巴迪和25T型客车,最高运行时速达到160公里,途中一站不停;直达特快列车主要安排在客流量较大的北京至上海、杭州、扬州、南京、苏州、合肥、武汉、长沙、哈尔滨、长春、西安和天津至上海13个城市始发、终到,其中北京至上海、哈尔滨等11对直达特快列车首次全列编挂软席车。 货运方面,铁路部门增开北京至哈尔滨、上海、广州3对特快行邮专列,全程按直达特快列车等级运行;新增开北京至乌鲁木齐、广州至上海2对快速行邮专列,全程按快速旅客列车等级运行;新增加固定车底的冷藏快运专列和集装箱快运专列。 哈尔滨车辆厂——百年老厂见证历史 2002年上半年,哈尔滨车辆厂全部搬迁,现如今,原址已建起一处“新城”。然而,其与哈尔滨同龄的历史却不容忘却。 2001年10月,具有百年历史的哈尔滨车辆工厂正式搬迁。车辆厂的搬迁,无疑标志着哈尔滨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世纪新城将按照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将在省城旧城改造中起到示范作用。 据黑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段光达介绍,哈尔滨车辆厂始建于1898年6月9日,是随着中东铁路开工修筑而建立的。1903年,开始动工扩建车辆厂。厂方所雇一千三百多名工人中,约百分之九十为中国工人,他们中的大多数是中东铁路沿线失去土地的农民和河北、山东的逃荒贫民。1907年,扩建后的车辆厂正式取名东清铁路哈尔滨总厂,占地面积84.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厂内有两条铁路线与哈尔滨火车站相通,工厂在机械装备和生产能力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是东北地区第一个近代重工业工厂。辛亥革命之后,改为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也有人称为三十六棚总工厂或三十六棚大厂子。 解放后,该厂曾一度改为中长铁路哈尔滨车辆修理工厂,1952年以后归铁道部管辖,改为铁道部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工厂,后又改为铁道部哈尔滨车辆厂。 轮轨辐辏,华洋杂集,几度荣辱,几度沧桑,哈尔滨车辆厂见证了哈尔滨的历史。回首哈尔滨的近代历史,人们会惊奇地发现,车辆厂竟与这座城市有着那么密切的关系: 在这里响起了第一声汽笛:哈尔滨从此有了厂房,有了电力,有了近代工业…… 在这里产生了哈尔滨第一批产业工人:他们第一次在中国公开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时,成立了哈尔滨中国工人最早的工会;瞿秋白在这里第一次听到了《国际歌》;刘少奇两度到此领导工人们展开革命斗争…… 1917年至1924年,工厂工人先后参加了四次中东铁路全线罢工,用鲜血和生命支援了俄国的十月革命和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哈尔滨解放后,这里当家做主的工人们竭尽全力,不知疲倦地忘我工作,制造了大量武器弹药,为东北全境解放、支援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巨大贡献…… 建国后,许多国家领导人前来车辆厂视察。车辆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苏广铭、朱世清等一批先进人物。解放后的几十年里,工厂由简陋的手工操作发展到现代化大生产;由小规模的作坊式修理,形成客车修理、货车修理、货车新造三大生产系统…… 哈尔滨车辆厂可以说是哈尔滨这座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是帮助我们考察这座城市嬗变谱系的参考,是弄清城市变革历程的坐标。 本报首席记者 于鸿斌 相关专题:我国铁路系统改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