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新民周刊:电脑时代前的墨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3日12:53 新民周刊

  这是本“闲”书。然而,“闲”不从闲处而来。另外,这样的闲书以后怕是再也没有了。

  上世纪90年代初(这样的时间表述听起来有点吓人),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开始有用电脑的。作为国粹的方块字书写方法,竟然失宠,事态有点严重。毛笔早被冷落,如今钢笔也要被扔掉了。传统遭弃看来是规律性的。京沪有名有姓的作家,大多曾著文讲述自己所用
汉字输入法的优劣。更有聪明的电脑商,特意到上海作家协会来推介某种汉字输入法,并奉送“一套”市价800元的盘片。那个下午的作协大厅济济一堂,排队领电脑软盘的人不比开“代表”会议的少。

  作家们是“演绎”世界和社会的强人,似乎是听不大进别人的“解说”的。不过,那天都特别老实。大厅里摆上大黑板,一年轻人在上面比比划划。随后,大家虔诚地签名领取输入法盘片。供应商在当天只免费提供大的五英寸盘,像我这样的初学者就领了一套大盘。然技术领先到使用小的三英寸盘的先行者,有点委屈,在相约与商家再见的日子后,悻然而返。

  后来,用这种输入法的一些作家,彼此的电话联络便有点热闹,询问自造词储存、高频字显现等等事宜。在北京某作家一不小心写成了一部新《红楼梦》的时候,也听说本地的某位,一不小心丢了几万字,“寻都没地方去寻”。

  再后来,在手顺的基础上,嘴上说话的题目也改变了:以后怕再没有写作手稿这一说了,都用电脑了,再有展览会纪念哪位“搞文字”的,也就是展览一部电脑了,前面标签上写着:×××用过的电脑;更详细的,是注明这作家在这部电脑上写了闻名天下的《××》作品。

  今天这本《世纪墨珍——现代作家手稿集粹》中,有几位手稿主人也是当年排队领盘片的。不知他们的墨宝以后是否就稀缺起来,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已经是整整齐齐的印刷品了。

  变迁永恒,变化常在。变总是从不变开始的。在流失被视为寻常的日子,在记忆被宣布禁止的领域,有心收集变迁和变化的痕迹,也就是收集历史的“证件”,成为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世纪墨宝》的编撰者冯沛龄,早前曾小心翼翼地给我观看过巴金的手迹、使用过的砚台和毛笔。那时候他就说,正在编辑一本“几代作家手稿”的书,遇上有些作家手迹比较难寻,他就四处寻访、“偶然”得之。

  从书中上海作家们的年龄算起,最年长的是鲁迅,19世纪80年代生人,最小的是20世纪50年代末出生的,时间大致跨越了将近80年。80年里发生了多少事情,江山代谢,各领风骚,精心打造的长篇凸现历史变幻风云,随手写就的短章更见真实性情。男、女、老、幼,使用不同的书写工具、不同大小的纸张,呈现不同的风格,写下有关生存的记录文稿,真是可以让人浮想联翩的。比起“清爽”得一模一样的印刷品,手稿显得生动和活跃。

  当然,科技也是可以被抵挡的。有的作家至今用笔写作。其实,在今天再举行什么展览会,我想,连展示电脑的可能都没有了,展品就是一张公式化到了面目可憎的软盘,下面注释是:×××一辈子写作的文章都在里面了。

  一项先进技术,有时候也会变得无趣。

  想起一件往事。那时在文汇报当编辑,收到徐迟的一篇稿件,是电脑打印的,但他手写了信函:这是最后一篇稿件,以后就停笔了(大意如此;不过,以后他还是继续写作,还给文汇报来稿)。当时就有人说:待排字房排好字,就把徐迟先生的“停笔”信收藏起来。现在,这信在何处,已经不可考了。

  任何时候,都有懂行的有心人啊。BY 陆幸生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