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世纪周刊专题 > 正文

防不“渗”防圆明园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4日14:28 新世纪周刊

  2005年3月的最后一天,在专家、媒体、职能部门和来自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下,经过4个多月湖底“防渗手术 ”的圆明园,暂时停止了疼痛的呐喊。然而围绕着这一工程的是是非非却远没有停止。

  2005年3月的最后一周,对于许多人和许多单位来讲,都是不平凡的一周。李皓,李景奇,孟兆祯,刘树坤…… 圆明园管理处,水务局,文物局,环保总局……

  湖底“开膛破肚”

  3月28日,春天的脚步已经悄然而至,一路上的景色让人感觉心旷神怡。

  事先就听说圆明园内已经不再是水波荡漾,所以心里还是有点准备的,但当记者走进圆明园时,眼前的情景还是让那 份好心情马上消失了。

  湖泊里的水都已被抽干,湖底露出的泥显现出一道道深深的裂纹,还有许多干死的河蚌。一台推土机正将成堆的土推 平,四周有10多个工人在紧张地施工。大部分湖底的防渗膜已经铺完,上面盖上了被晒干压碎的污泥,工人用水泥把延伸到 岸边的防渗膜压住,然后再盖上泥土。

  据施工人员介绍,防渗膜由“一布一膜”构成:一层是塑料防滑膜,一层是特制的白色土工防渗膜。铺上以后就像一 个水盆,水可以流进来,但是不会向下渗漏,保证了水资源的充足。这样的防渗膜几十年之内都不会腐烂。

  引发生态灾难

  早在2005年春节前,圆明园的湖底防渗工程就引起了有关专家的高度关注。北京地球纵观环境科普研究中心主任 李皓博士认为,湖底防渗将给圆明园带来三大灾难:

  首先,将影响到北京北部地区的生态系统。圆明园所在的海淀区在历史上是海子、沼泽遍布的地区。现在,城市的发 展已经使许多天然湿地消失了,而圆明园湖面无疑是所剩的湿地中面积最大的一块。如果湖底防渗完成,过去300多年所形 成的植物、动物、水生物共存的生态链条将遭到破坏,这对北京北部的生态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其次,是破坏圆明园稳固的原生态。圆明园河湖是整个园林生态系统的命脉,土壤生物、昆虫、两栖动物,鱼、虫等 浮游动物和荷花、芦苇、藻类,以及岸边的花草树木等数百种生物都赖其生存。而经过湖底防渗,人为地阻隔了它们之间的天 然联系。

  最后一点,湖底防渗将破坏圆明园的古典园林风格。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博导孟兆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强调,“很多历史早已证明:对自然河湖做防渗处理会破坏生 态环境。在圆明园内的任何大规模施工都要科学决策、慎重行事,因为圆明园是惟一的‘万园之园’。目前进行的防渗工程必 须先停止,应该在园林、文物、生态等各方专家进行论证后,再决定如何处理。”

  圆明园管理处这种被业界誉为“外耻内愚”的做法让专家们再也坐不住了。于是,他们通过媒体向社会强烈呼吁,立 即停止所有施工,尽快召开由各方专家参加的论证会,研究补救措施。

  防渗也属无奈之举

  面对专家的质疑,圆明园管理处的相关负责人却称,防渗与生态恶化没有必然联系。

  记者几经周折联系到圆明园管理处主任李景奇。他告诉记者,2003年10月,由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圆明园 管理处、海淀水务局3家单位共同编定了一份《圆明园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规划》中认为,圆明园“年渗水量250 多万立方米,因此必须有选择地对湖底进行防渗处理”,其前提是“保护遗址和湖底生态系统”。

  防渗后,每年预计可以减少渗漏150.79万立方米水。防渗工程是为了保证圆明园常年有水,保护圆明园的生态 环境。防渗是无奈之举,一是北京非常缺水,补水非常麻烦;二是水很贵,目前从玉泉河引水,一年的花费就是几百万元。

  “我认为防渗与水体富营养化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他告诉记者,在做防渗之前,湖水已经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发绿 发臭;由于干旱缺水,每天都有柳树渴死。

  水务局不知工程合法性

  在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被媒体广泛报道后,参与制定《圆明园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的海淀区水务局和北京市水利 科学研究所,也处在了尴尬的境地上。

  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防渗工程是圆明园环境整治工程的一部分。北京市水科所参与规划制定, 是由圆明园招标达成的。本身是企业行为,不代表政府。

  《圆明园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也是一个宏观规划,并不涉及福海修整的具体设计,包括河道和景观。

  市水科所有关负责人表示,水科所作为招投标单位,只参与规划的制定,并不参与整个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所有环节 ,包括是否应向国家环保总局递交审批手续。所以在规划前并不清楚项目开工是否合法。

  项目未经文物局审批

  众所周之,圆明园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内有大量的遗址、遗迹,那么此次大规模的防渗工程是否得到了文物 部门的批准呢?

  北京市文物局对此表示,经调查,圆明园湖底铺膜项目没有在市文物局进行立项,属于违规操作。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梅宁华表示,在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究竟会给周边环境和文物古建带来怎样的影响,还要进行调 查评估。市文物局也开始对其中一些与文物古建相关的方面进行调查。

  梅宁华表示,圆明园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于所有遗址、遗迹采取的任何保护、利用措施,都要以保护历史原 真性和历史价值为原则。若违背这一原则,难免会对遗址造成破坏。因此,在采取任何措施之前,一定要慎重。

  而作为圆明园管理处上级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政府一位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海淀区政府对此事高度重视。“鉴于在圆 明园环境整治工程中,湖底防渗备受关注,海淀区将于近日组织第二次专家论证。”

  但对于第一次论证都有哪些专家的问题,该负责人则表示不清楚。

  环保总局下令停建

  3月31日,国家环保总局正式表态: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工程未进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立即停建,充分 征询社会各界的意见,依法补办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

  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圆明园湖底防渗项目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开工建 设。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有关规定,应停止建设。

  这位负责人说,该项目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建设,环境敏感程度高,环境影响特殊,并且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 关注。按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的规定,在批准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之前,应由环保总局组织听证会,征询有 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防渗是自救措施?

  在众多专家的反对和质疑声中,我们也听到了一些“无奈的赞同”。他们认为,圆明园是环境恶化的受害者,湖底防 渗工程是一个自救措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中国水利水电科技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刘树坤说,由于整个城市发展,北京市北部地区甚至市中心地区,大面积地下水 沉降,生态植被恶化,圆明园正是大环境恶化的受害者。采取的防渗措施是自救,不能要求圆明园承担过多的改变大环境的责 任。如果大环境改善了,圆明园也会从中受益,采取自救措施对大环境有益无害。

  北京市水务局原副总工程师朱晨东建议,当水质比较好了以后,可以逐渐把防渗毯打开。从生态工程学的道理来讲, 他非常赞成圆明园是一个生态孤岛的说法,它对大环境的影响微不足道,必要时也可以做一下环评。

  李景奇也坦言,解决圆明园生态问题的主要矛盾应该是解决没水的问题,没有水,根本就谈不上生态系统的发展和保 护。他们在有关部门支持下,制定了圆明园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规划,在实施防渗项目时,又根据圆明园环境特点经过了论证 ,最后决定采取软防渗。

  园方否定“勾结”说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耗资近亿元,而圆明园管理处副主任朱红说,圆明园铺设湖底防渗膜的工程 投入是3000万元。

  但即便是只有3000万元,如此耗资巨大的工程资金的合理应用难免会遭到质疑,正如南方某媒体曾经引用一位文 物局官员的话:“估计有些人跟建筑商有勾结,想从这项巨大的工程中赚钱”。

  到底是否像该官员怀疑的那样,其中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记者无法求证。

  对于这种质疑声,圆明园管理处主任李景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没有做过多解释,只是生气地加以否定,并表示这种 报道很不负责任。

  如何管理好圆明园

  “外耻内愚”也好,“饮鸩止渴”也罢,不管怎么样,从3月31日起,湖底防渗工程终于被叫停了。接下来更加值 得人们思考的是,今后对于这个被誉为西方践踏东方文明的历史见证,值得全人类反思的文化遗存该如何管理。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认为:对待圆明园的态度应该首先肯定它不是一般的公园,而是一个遗址公园。在 管理上不应该按照一般的园林或者绿化的方式去管理,而是应该把它作为一个遗产来管理,应该有一套专家决策系统。也就是 说,做每一件事情,进行每一项工程,应该得到充分的环境评价,遗产价值的评价,历史文化的评价,然后再去动它。

  所以说,在圆明园管理的决策体系里,在管理方法和管理思路上,都应该有所改善,才能保护这样一块十分难得的具 有世界意义的遗产。

  “万园之园”的保园之路

  1873年,清政府曾对于1860年被英、法侵略军焚劫后的圆明园进行了部分整修保护。

  1900年,圆明园再度遭到入侵的八国联军严重破坏。随着清政府的没落和倒台,圆明园落入无人保护的境地。

  辛亥革命后,由于圆明园无人管理,园中遗物被官僚、军阀、流氓大量盗走。自民国成立之后,园内残料多次公开变 价批卖,这样终致圆明园沦为一片废墟。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明确指示:圆明园遗址要保护好,地不要拨出去,以后有条件,可以修复。北京市人民政 府根据这一精神作出了“圆明园一草一木不准动”的决定。

  文革期间,由于缺乏管理,圆明园多处山形水系被挖掘填平。

  1976年底,在北京市园林、文物部门的关心下,经北京市建委批准,海淀区成立了遗址专门管理机构——圆明园 管理处,结束了长期以来遗址的无政府状态,从此为遗址的保护、整修和利用揭开了新篇章。

  但关于圆明园遗址的保护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北京市政府于2000年制定了《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确立了圆 明园保护的基本原则。

  2002年12月13日,圆明园遗址修复工程正式启动。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陈逸飞病逝
英国王储查尔斯婚礼
个人房贷提前还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漫画版《红楼梦》
网球大师杯官方站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中国多性伙伴个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