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臣新掌门汤子嘉:芦苇地上的上海楼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0日17:20 外滩画报 | ||||||||
24岁的汤子嘉至今清楚记得13年前在浦东的一个下午:父亲汤君年指着一大片荒地对他说:“这里会是未来的高尚住宅区。” 看着眼前比自己还高的芦苇丛,11岁的汤子嘉觉得这简直是个童话,遥不可及。 13年后,号称“浦东开发第一人”的汤君年的预言变成了现实——当年的那片芦苇
芦苇地上的上海楼王 “为纪念浦东开发15周年,汤臣集团专门在陆家嘴地区推出了每平米售价超过1万美元的顶尖豪宅‘汤臣国宝’,相信这会成为上海新楼王。”4月14日,汤臣集团的第二代接班人,汤臣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汤子嘉在办公室接受外滩记者采访时说。 1992年,汤君年陪太太徐枫到北京探望汤臣投资的一个摄制组,正值中央宣布开发浦东不久,当中央及统战部台办领导得知汤君年是上海人后,极力推荐他投资上海,并安排他会晤了当时的上海市市长黄菊。1992年5月,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汤臣集团详细考察了中国大陆市场,认定中国未来的经济、金融、商业的龙头非上海浦东莫属。 从此,汤臣在浦东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又一轮创业。 “最初下这样的决心很不容易。记得我母亲告诉我,当年(1992年)为大举投资浦东,董事会的争论很激烈,甚至我母亲也有顾虑,最后还是我父亲说服了大家。” 汤子嘉回忆道。 “先进者先发制人,后进者加大成本。得益于父亲的先驱性开辟,汤臣在上海的土地储备还足够我们用十年。”汤子嘉对父亲当年的果敢感慨万分。 其实我就是上海人 “其实我就是上海人。我父亲家乡就在上海,在家里他和祖母还是说上海话,我能听懂上海话但不会说。”汤子嘉告诉记者,虽然自己1999年才来到上海,但是他一直都认为自己是个上海人。 汤子嘉1981年出生在香港,出生不久即回台湾生活了6年,后去香港读到初中一年级。二年级时去了美国,直到1999年底才算常住上海。2004年10月,汤君年病逝,身为长子的汤子嘉成为汤臣集团接班人。 至今,汤子嘉先后负责过汤臣高尔夫别墅、汤臣国宝、汤臣豪庭、张江汤臣豪庭等项目。 “我回来的第一天就对自己说,这辈子就住在上海了。”汤子嘉说。 上海给汤子嘉印象最深的是惊人的成长速度:“只要你离开上海半年再回来,会发现上海又多了好多幢大楼。身处这种环境可以学到相当多的东西,这证明我当初回上海没有错。” 浦东:一张可以画更美图画的白纸 1992年,祖籍浦东南汇的汤君年开始投资上海浦东,汤臣集团成为了第一家投资浦东的台资企业。从参加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221地块和汤臣高尔夫球场的投标中标开始,汤臣逐渐将发展重心从香港转移到上海,总部也从台湾迁到上海。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房地产市场下滑,汤臣一度承受很大压力,被台湾媒体称为“浦东最大的套牢户”。但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到来之前,汤君年一个明智的决定挽救了汤臣:从台湾、香港退出资金投入浦东。这一举措让汤臣避免了巨大损失。之后,随着浦东开发的加速,汤臣迎来了大转机,目前已被公认为浦东最成功的投资者和最大的赢家之一。 也正是出于对浦东这块福地的信任,13年来,汤臣的脚步始终没有离开过上海,尤其是浦东。至今,汤臣总共在上海投资了20亿美元开发房产,其中80%的项目都建在了浦东。 现在,汤子嘉更是坚定地表示,未来十年,上海仍然是汤臣的战场。“事实上,我们自1992年进军上海以来就已经做好了20年的发展大计,至少可以肯定,汤臣还将在上海大展拳脚十年。” 提到如此青睐浦东的原因,汤子嘉认为,一方面是长期看好浦东的发展潜力,同时相对于汤臣的发展目标来说,浦西并没有合适汤臣要求的土地。 “浦西可供开发的土地面积不够大,而且障碍多。我们需要地段好、面积大的土地,还要考虑周围‘邻居’等一些综合因素。相比之下,浦东是一张可以画更美图画的白纸。”汤子嘉说。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