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燕赵都市报:“排除房价”致CPI失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5日11:37 燕赵都市报

  作者:邓聿文

  物价水平是老百姓普遍关心的问题。自去年以来,各种商品及服务价格涨声一片,特别是食品和住房价格节节攀升,但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运行情况表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仅上涨2.8%,与老百姓的实际感受差距明显。这一情况遭到了市场的质疑。

  我想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待这种CPI的涨幅与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感受不一致。首先,此轮物价上涨,主要由食品带动,涨幅最大,而低收入阶层的食品支出占家庭支出比例较大,因此,对低收入阶层的影响就较大。相反,对中等收入阶层,食品支出占家庭支出比例较小,影响就低一点。对高收入阶层,影响就更低。但更主要的还是CPI本身的问题,表现为我国的CPI统计没有包含房价上涨因素,这是市场和部分专家认为CPI失真的原因所在。

  CPI为什么不包括房价在内?负责CPI编制的国家统计局官员刘文华是这样解释的:商品房购买行为本身实质上是一种在短期内集中支付,但房子却用于今后几十年居住的消费行为,其购买和消费行为是不同步的。如果直接把短期内的买房支出纳入当前的CPI统计中,不仅使编制出来的CPI因商品房市场的周期性而出现剧烈波动,无法真实反映与当前居民实际消费内容相对应的全部消费支出的价格变动;而且由于商品房购买在统计口径上归于投资,由此编制出来的CPI也无法很好地用于国民核算。因此他认为,比较合理的做法就是用与当前实际住房消费相对应的消费支出反映当前的住房消费价格变动,也就是通过当前住房的虚拟租金来体现。

  在我看来,刘文华的这个解释存在三个明显的错误。一是把个人的买房行为混同于整体市场。对个人来说,短期内的买房支出反映的的确是以后几十年的住房消费价格水平,但不能由此推断整体市场也是这样的,因为尽管整体是由个体加总而成,可它们之间有本质的区别:个体反映的只是一次买的过程,而整体反映的是买卖的过程,也就是说,有人买房子,也就有人卖房子;另外,一个人一生中可能只买一次房子,但整体却是连续的,市场有源源不断的人进入。退一步而言,即使住房市场就是一次性买卖行为,CPI也不能不包括房子在内。同是作为耐用品,汽车、彩电等使用年限也很长,它们可以成为CPI的统计对象,住房为什么就不能?二是不能用统计口径上归于投资来回避自己的责任,要看到,更多的人买房是把它作为一种消费品的。三是用租金价格计算的涨幅与房价计算的涨幅相比,差距太大。今年一季度全国35个城市住宅价格平均上涨12.5%,而租金价格仅仅上涨1.3%。两者相差何等之大?

  诚然,很多国家在统计CPI时也不包括住房在内,从这点来看,似乎是与国际接轨,但人家居住类商品和服务在CPI中所占的权重是比较大的,比如美国就在40%以上,即使如此,现在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批评CPI不把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纳入其中,其界定范围已经不适应现行经济环境。我国各类商品所占CPI的权重是多少呢?按照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提供的数字,在CPI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中,2004年食品的权重是33.6%,烟酒及用品是14.4%,衣着是9%,家庭设备用品及其维修服务是6.2%,交通和通讯是9.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是4.5%,居住是13.6%。考虑到近年来城市居民支出大项主要是购房、医疗、子女教育,可以看出,在CPI构成中,教育、医疗、房产支出的权重被严重低估。而这些项目的价格近年来正大幅上涨,涨幅远超整体价格水平,这正是CPI低估消费价格水平的直接原因。因此,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如果包括房价在内,2004年中国的通货膨胀可能高达5%—6%,在某些房产价格飙升的城市,真实通货膨胀可能达到两位数,而不是现在的3%多一点。

  由此可见,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一般指标,CPI如果不包含房价在内,将会严重低估物价水平,也不能确切衡量整体经济的运行情况,从而误导政府经济决策,影响人民生活。比如,国家发改委早些时候表示,CPI涨幅达到4%就不上调能源和电力价格,涨幅在2%则有可能调,现在一季度情况出来了,国家发改委要不要调价呢?

  所以,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应把房地产价格指数纳入CPI权数,如有可能,还应针对不同阶层,编制不同的物价指数,来反映物价水平上涨或下降对不同阶层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反映社会生活发生的差别,努力做到CPI与老百姓生活感受的一致性。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