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外滩画报专题 > 正文

专访北京人艺第三版《雷雨》导演顾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08日18:09 外滩画报

  外滩记者 刘莉芳/报道

  4月24日,北京人艺在上海举办话剧周的第一天,也是其第三版《雷雨》在上海的首演。

  晚上7点一刻,帷幕拉开,舞台上是一间由老式却气派的桌椅、吊灯组成的客厅,和
15年前第二版《雷雨》的布景,一模一样。那一瞬,掌声雷动。

  一部《雷雨》,培育了几代话剧人,无论是观众,还是剧作家、导演、演员,都在成长的过程中受过《雷雨》的恩惠。这就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魅力。

  在各地的话剧舞台上,《雷雨》被无数次地演绎。在无数次中,以曹禺先生曾经担任过院长的人艺版本最为权威。从1954年起,历经三版。去年值《雷雨》发表70周年,搬上舞台50周年,三度排演。由二版周朴园的扮演者顾威出任导演,获得“原汁原味”的一致认可。

  然而围绕着话剧《雷雨》,应该创新还是继承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歇。事实上,对经典的改编、新解、发挥乃至颠覆,一直就没有间断过。它们甚至已经成为整个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创新还是继承?导演顾威仿佛是在写一篇命题作文,在规定场景下挖掘新的内涵。

  4月23日,顾威携剧组抵达上海,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就经典与创新打开了话匣。

  “经典应该原原本本被保存下来”

  《外滩画报》(以下简称“外滩”):中国话剧历史上有众多版本的《雷雨》,您如何评价自己这一版本?

  顾威(以下简称“顾”):作为曹禺先生的一个后辈,我不能说把《雷雨》说清楚了。在对人物关系的解释、关系上的把握,我只能说相对准确。

  现在有种评价标准,以这部戏能多大程度上体现曹禺先生本意为衡量——我认为这既不现实,也不符合演出的结果。对经典作品挖到头,不太可能。

  外滩:在这部戏中,您如何处理经典和创新的关系?

  顾:先继承下来,这是毫无疑问的。有很多人关注,三版《雷雨》能拿什么新东西来?如果没有,好象就是导演没有能耐。我不这么想,《雷雨》是人艺的看家戏,不能在我手里弄歪了。

  外滩:这样坚持,是为了保护自己吗?

  顾:不是。我最挠头的是,自己是干戏剧的,但看不懂现在好多戏剧。有人说,你看不懂就对了,根本就没想让你懂。那么戏剧的四大元素,剧本、剧场、观众、演员——没了观众,还做什么戏剧?当然也可能会有这样的观众,愿意去猜,认为这是一种趣味。

  外滩:您曾经说过不能做人艺的“不肖子孙”?

  顾:我当时确实是冲着某些倾向说的,我是半路改行当导演的,并不想树立焦菊隐之后的一面大旗。

  我坚持这一版的导演署名是夏淳,我只署重排导演顾威,因为景沿用了夏淳的。中国话剧的经典本来就不多,至少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没有更好的作品来丰富它的情况下,经典还是应该原原本本被保存下来。

  外滩:说说这版《雷雨》中的经典元素吧。

  顾:我们忠实于话剧表演的基本元素,绝不戴胸麦。因为舞台是有纵深、有层次的,如果大家都戴胸麦,声音就是平面的,话剧艺术的魅力也就没了。

  北京人艺曾在新加坡巨龙剧场演《茶馆》,3600人的剧场照样不戴胸麦。如果话剧演员没有这个基本功,趁早干别的。

  外滩:您是否担心经典作品会失去年轻观众?

  顾:不会。《雷雨》就有很多年轻观众,我导的《家有娇妻》、《开市大吉》都有很多年轻观众。我认为功夫不负有心人,艺术尤其如此。年轻观众可能今天不理解,再长大一点,就会明白的。

  “我并不甘心一点突破都没有”

  外滩:从第一版《雷雨》的阶级斗争论、第二版的社会问题论,到您的第三版,视角有变化吗?

  顾:我也并不甘心一点突破都没有,首当其冲的就是人性的挣扎与呼号,这体现在繁漪的身上。我这一版把繁漪扶正了,主角不是周朴园,而是繁漪。

  另外,《雷雨》中的“雷”和“雨”,是被当作第9个人物来处理的。我们不靠电声打雷,而靠12个人用铁板、劈雷器和组合板手工做雷。用时髦的话说,我们的雷是人性化的。

  这些看起来很土,很落后,很保守,但话剧本身就是手工艺。

  外滩:扶正繁漪,请具体说说,是如何体现的?

  顾:台词基本没动,而是体现在一些小的调度以及结尾上。原来的结尾是就是空荡荡的舞台,现在的结尾是,繁漪一个人孤零零、凄冷地站在舞台上,三声霹雷打在她身上。

  《雷雨》中挑事的、制造矛盾的都是繁漪,周朴园是被动的。从戏剧理论上说,戏剧推动是繁漪,她应该是主角。龚丽君演排第二版的繁漪时,还是中央戏剧学院大三的学生,是全剧组里最小的,现在她38岁,演繁漪正合适。

  三版《雷雨》只有三个周朴园,却有六个繁漪,频繁地换演员,就是因为这个角色太难演了,掌握不好,这个人物就阴鸷了。

  外滩:人艺版《雷雨》始终没有彻底打破经典框架,另立风格,事实上您也是不甘心的,在技术手段上有了较大的突破。

  顾:客观地说,前两版有技术条件的限制,到了我这版,技术条件达到了,我就可以要12个人给我打雷。人工的掌握和电扭的掌握完全不一样,人工打雷不是冷冰冰的电器,会有感情。另外,原来的雨,就是一排铁丝,用光扫过去,造成下雨的感觉。现在我们用水泵,把水调上去,真下的是雨。

  外滩:在继承和创新之间,您到底怎么看?

  顾:我觉得真正的突破是往深走,而不是往外走。

  外滩:您这一版《雷雨》起用了大量年轻演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

  顾:曹禺先生的女儿万芳看了演出之后,说,被演员的青春朝气震撼。周萍、周冲在过去的版本里都是老演员装嫩,装嫩是装不出来的。我们这次的演员年龄都接近角色,很年轻,因此他们对于角色的分析不那么理性,而年岁一大,就会理性分析人物,表演“分析”。而舞台恰恰是真正心理上的冲动,这个导演是排不出来的。

  “我觉得确实要敬畏经典”

  外滩:明星版《雷雨》正在北京上演,反响很大,您怎样评价它?

  顾:我只能说经典作只要有人演,不管怎么演,都是好事。因为中国的经典本来就屈指可数,大家都来演,看的人就多了,就会知道《雷雨》是怎么回事。

  外滩:您不担心其他版本对《雷雨》曲解吗?

  顾:不能说我们的版本就是正确的,只能说我们的导演、演员至少没有肢解作品。但有一点,我对明星版戴话筒很反感,话剧不是演唱会!有人也许会说,我跟不上时代,但我觉得确实要敬畏经典。

  我认为不是所有的影视明星都适合演话剧,有个很大的明星,排了个“什么一生”,很有想法,但为什么不行呢?演出效果不理想。因为他的声音超不过8排。

  外滩:在不少新锐导演的作品里,导演的烙印很深刻。您似乎不喜欢这种方式?

  顾:对。现在有些导演,戏还没演出,就把大幕拉开一条缝,把脑袋伸出去,“这个戏是我导的”。斯坦尼说过,导演要死在演员身上。我认为,不应该让观众看到太多导演的刀凿斧痕,而应该通过演员表达。

  明星版《雷雨》中有一场戏,鲁贵举着灯哐哐哐一直走到台口。这样外化鲁贵的心理,我觉得导演的痕迹太明显了。鲁贵在周公馆连管家都不是,怎么可能那么张扬地去威胁繁漪?

  另一场戏,说到闹鬼,忽然灯光都变绿了。在我看来,这大可不必。

  五部话剧舞台上的《雷雨》

  刘莉芳/文

  北京人艺第一版(1954年起)

  导演:夏淳,演员:吕恩、狄辛(饰繁漪),郑榕(饰周朴园),苏民(饰周萍)

  由于时代的局限,这一版本还是以阶级斗争为指导,并不能够很好地体现舞台美学和人物内心。而这次公演之后,时隔16年,才得以再次公演。

  北京人艺第二版(1989年—2004年)

  导演:夏淳,演员:龚丽君(饰繁漪)、顾威(饰周朴园)、濮存昕(饰周萍)

  排演这一版本时,导演夏淳已接近70岁高龄。他可以说是北京人艺排演《雷雨》的权威,然而那一年他自我否定,跳出阶级斗争的框框,换以更大的社会视角,回归周朴园角色本身的性格。

  天津人艺第六版《雷雨》(2002年起)

  导演:丁小平

  天津人艺曾经五次排演《雷雨》,都由导演夫妻方沉和丁小平,或合作,或单独执导。但2002年第六次复排时,方导演已作古,丁导以71岁高龄重排,演员多选用年轻人。但遗憾的是,《雷雨》本是大戏,这次却放在小剧场演出,效果没有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北京人艺第三版(2004年起)

  导演:顾威,演员:龚丽君(饰繁漪)、杨立新(饰周朴园)、王斑(饰周萍)

  这版《雷雨》最大的变化在于将繁漪扶正,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加入现代音响、灯光技术,尤其是现场真实的雨,改变了北京人艺沿用了50年的“铅丝雨”。这也是较原汁原味,贴近曹禺先生原著精神的版本。演员阵容全部与角色年龄贴近,终于避免了话剧舞台上可怕的装嫩,同时带来了青春的朝气和震撼力。

  明星版(2004年起)

  导演:陈薪伊,演员:潘虹(饰繁漪)、达式常(饰周朴园)、濮存昕(饰周萍)

  明星版的最大变化是把全剧的重心从周朴园身上转移,突出周萍的懦弱和负罪感。在历届版本中,改变的最大手笔都体现在结尾的处理上。以往是以周朴园的惨淡结尾谢幕,也有以繁漪的凄冷谢幕,而明星版则以周萍的自杀谢幕,就在舞台中央,他举枪自杀。除了艺术上的价值,明星版在票房上的成功,验证了这是制作人叶惠贤继明星版话剧《家》之后的又一次成功尝试。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