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的教训:绝对不能再打世界大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08日17:53 外滩画报 | ||||||||
5月9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的60周年纪念日。 真正的世界大战 在整个人类历史上,被称作“世界大战”的战争总共只有过两次,它们相隔1/4世纪,分别持续了4年和6年(1914-1918年和1939-1945年)。
事实上,除了土耳其、埃及等少数几个战场之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事几乎都是在欧洲大陆进行的,因此它更像一场“欧洲大战”。当然,参战国还包括美国等非欧洲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大战。这是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人类空前大决战,不管从参战国的数量、被卷入的地区、造成的毁灭,还是留下的历史印记。在亚洲、欧洲和非洲三个人口最稠密的大陆,以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三个幅员最辽阔的大洋,异常惨烈的战斗同时进行,整个进程极富戏剧性。 对后世的人们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太原始、太沉闷、太呆板,太缺乏想象力,剩下的只有血腥。在当时的战场上,飞机还派不上多大用场,坦克才刚刚问世,邪恶的毒气也是第一次被施放。人们印象最深的是同盟国和协约国经年累月的掘壕僵持,互相泼洒炮弹和机枪子弹的“绞肉机”式阵地消耗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头一次展示了坦克闪电战、两栖登陆战、陆海空立体战、航空母舰大海战和核战争的惊人威力。更为独特的是,这场大战有着泾渭分明的善恶阵营之分:一边是狂人主宰下残暴嗜血的军事帝国,另一边是奋起抵抗的世界反法西斯大同盟。仅仅从描述战争的影视作品数量上,就不难估拈出相距只有25年的两次大战在人们心中的悬殊分量。 重新清点二战“遗产”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空前规模、空前激烈,伤亡和破坏都最为惨重的现代化联盟战争。全球共有84国约20亿人卷入,军民死伤总数超过1亿人,财产损失达4万亿美元;其中俄罗斯蒙受了6000万人的最大伤亡(死亡2700万人);中国也付出了3500万人伤亡和直间接损失总额6000亿美元的巨大代价。”中国二战史研究会秘书长、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彭训厚对《外滩画报》总结说。 “二战是人类历史从战争到和平的转折点;它的最大影响是形成了美苏对峙的冷战格局,也为人类带来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这位五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作者之一补充道。彭训厚新近撰写的《胜利的回忆》二战纪念画册已经译成俄文,5月9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赴莫斯科出席二战胜利纪念仪式时,将把它作为中方的礼物赠送给俄罗斯总统普京。 战争文化研究学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倪乐雄指出:“二战在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在1939年对波兰的闪电战中,德军率先实践了英国军事理论家约翰·富勒和利德尔·哈特提出的机械化作战思想,在1940年春的6星期法兰西会战中,更是将它发挥到极致。”至于整场战争的历史意义,他认为,“二战是人类走向永久和平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中国二战史研究会会长胡德坤教授表示:“二战改变了世界,使世界从动荡战争时期转向和平与发展时期,国际政治格局从多极(德、日、美、英、苏)转变为两极(东西方阵营)。它把和平还给了世界。” 二战史专家、复旦大学历史系首席教授金重远向记者强调:“二战使人类在物质和精神上都经受了一次洗礼。它的最大特点是有明显的正义和非正义阵营之分,最终正义一方获得胜利。它的最大影响是消灭了法西斯主义,打乱了原有的世界格局,使东西方国家都有了可以重新选择自己命运的机会。” 为什么两次都是德国? 两次大战的浩劫使欧洲哀鸿遍野,而每一次点燃战火的都是德国。这究竟是历史的巧合,抑或是德意志国家或民族的某种固有特性使然? 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所长李乐曾教授指出,这与普鲁士的军事主义传统有一定关系,但主要是德国被头脑发热的野心家引入歧途,即一战时的德皇威廉二世和二战时的希特勒;另外,由于地理位置被夹在其他欧洲列强中间,德国向来缺乏安全感。很多人以为,19世纪后期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强化了德意志民族的军国主义倾向,其实不然,他实行的大陆政策目的是维持平衡、争取欧洲大国的承认。 一战结束后《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惩罚过于严厉,激起了德国民众的公愤(他们认为条约太不公平,德国不应单独承担战争的责任),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喧嚣一时,为纳粹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温床。当然,这不应成为发动战争的借口,李乐曾说。 倪乐雄也表示:“对人类来说,一次大战是个全新课题。人们缺乏经验,没有处理好,原先停战谈判时答应给德国‘体面的和平’,后来却成了条约极为苛刻的《凡尔赛和约》。所以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早在1919年便断言:‘这不是和平,只是20年的休战。’这个预言后来果然实现了:恰好过了20年,二战便真的爆发。” 希特勒使德国成了二战的最大输家。在美国人迈克尔·哈特编写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上,希特勒被排在第39位,名列秦始皇、奥古斯都、成吉思汗、亚历山大和拿破仑之后;盟国方面只有斯大林一人上榜(第66位),罗斯福、丘吉尔均名落孙山。 哈特写道:那些大征服者影响了他们身后的几个世纪,而希特勒“只是在短期内扰乱了世界”;他对后代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很多甚至事与愿违:他意欲扩大德国的生存空间,但战后德国的领土还不及他上台之时;他想消灭犹太人,但战后不久就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犹太国家;他仇恨共产主义和俄国,战后苏联却控制了东欧,共产主义的影响也迅速扩大;他试图摧毁民主,而如今德国已实现了民主化,今天的德国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不能容忍专制。 第三次大战为什么打不起来? 就在二三十年前,很多人还预言第三次世界大战迟早会发生,推想“三战”爆发时情形的新书不时上架。在半个多世纪的冷战过程中,重大危机和局部热战一次次将人类推向大战的边缘;幸好每一次的险情最后均告化险为夷,世界总算捱过了冷战的最危险时期。 “三战”打不起来,确有二战的功劳;广岛和长崎的毁灭性灾难,使原子弹的头一次使用很可能也成了它的最后一次。一想到一旦爆发核决战,势必导致大家同归于尽、玉石俱焚的末日结局,任何头脑正常的人都会不寒而栗。 胡德坤表示:“二战最重要的教训是世界大战是两败俱伤、不可取的,它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倒退几十年。所以战后各国政治家都知道把战争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潮流。应该说到21世纪以后,世界性的战争不可能再发生了。当然也不能排除未来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比如说在能源枯竭时。” 彭训厚也认为:“人们汲取了二战的经验教训,变得比较理智了,不愿看到悲剧重演,争端一般都通过谈判解决。所以说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世界大战打不起来。” 金重远同样相当乐观:“第三次世界大战绝对不可能发生。核武器问世后,谁都不敢轻举妄动。二战的教训就是绝对不能再打世界大战。” 几乎没有人会认为,有过两次前科的德国目前仍存在重蹈覆辙的危险。李乐曾分析说:“战后盟国占领军对德国实行了‘四化’——非纳粹化,非军事化,非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中间的“两化”后来很快中止)。战后的基本法也明确规定,德国应致力于欧洲和平。由于政治的民主化改造和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德国再发动新的战争已经不可想象。” 除了核武器的巨大威慑力外,全球的民主化趋势似乎也是遏止战争的一个有效手段,不过也有人不同意。“除非所有国家都实现民主化,否则根本无法避免战争。民主的目的只是为某一群体谋取最大利益,它同样可能导致仇恨和战争。”倪乐雄说。 爱因斯坦曾说过:“下一次世界大战将用石头打仗。”值此上一次毁灭性战争的60周年大祭之际,让我们祝愿人类永远不会有愚蠢到把自己“炸回石器时代”的那一天。 外滩记者 洪立/报道 二战大事记 爆 发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3日英法对德宣战。 1940年4月9日,德军突袭丹麦、挪威,丹麦不战而降,10日挪威被占领。 5月10日,德军闪击荷、比、卢和法国北部。 6月6日,德国对法国发动总攻,14日巴黎沦陷,22日法国投降。 8月9日,德国大规模空袭英国,因遭顽强抵抗,希特勒在10月12日放弃入侵英国。 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袭苏联;意、匈、罗军队也参加对苏作战。 12月7日,日本空袭珍珠港,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主力;8日美国对日宣战;9日中国在进行了4年半抗战后正式对日宣战;11日,德、意对美宣战。 转 折 1942年6月4日,日本在中途岛海战中遭美军重创,太平洋战场主动权易手。 8月7日,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打响;次年2月美军将日军逐出。 8月23日,德军渡过顿河,全面进攻斯大林格勒;次年2月2日,苏军全歼被围德军。 10月23日,英军发动阿拉曼战役,于11月初打垮德军。 11月8日,10万美英联军登陆北非,德军败退突尼斯。 1943年7月5 日,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打响,8月23日苏军击败德军。 7月9日,盟军登陆西西里岛;9月8日,意大利投降,10月13日对德宣战。 胜 利 1944年6月6日,英美盟军登陆诺曼底,8月占领法国南部,8月19日巴黎解放。 9月17日,盟军在荷兰北部开展“市场花园”空降作战企图速胜,被德军击退。 12月16日,德军在法比交界的阿登森林发动反击,一度击溃盟军。 1945年1月,苏军在东线全面进攻。 2月,英、美、苏签署划分战后势力范围的《雅尔塔协定》。 4月,苏军发动柏林战役,30日希特勒在地堡中自杀。 4月25日,美苏部队会师易北河,将德国划为两半。 5月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 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两市被夷为平地。 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降书,二战终告结束。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