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读书校园天气短信邮箱搜索导航
通行证登录
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外滩画报专题 > 正文

我国首部个人信息保护法进入立法程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08日17:39 外滩画报

  2005年4月初,网上的一则新闻让刘彬暂时消除了累积两三个月的不快和无名之怒。

  刘是上海一家跨国公司的部门经理。今年年初,他在地铁沿线附近买下一套三居室的房子,之后就不断接到陌生来电,有询问是否需要装修的,有问要不要租售房子的,一开始刘彬还很有礼貌地拒绝,到后来,频繁光顾的电话让他越来越感烦躁,却又奈何不得。

月光宝盒MP3海洋之心 中游诚征广告代理
宝石公园冒险之旅 缤纷下载俱乐部

  “这些人怎么知道我买了房?又从哪儿得到电话?”感到蹊跷的刘彬很快查出,是楼盘售楼处把他的手机号码泄了出去。

  刘彬决定为自己讨个说法。上网浏览到的这个新闻则坚定了他的决心——2003年开始起草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已经完成,国务院已于日前启动了立法程序。

  根据这一专家建议稿,个人的手机号码、家庭住址、医药档案、职业情况等,都被列入法律的保护范围。该法一旦出台,侵害他人信息,可能会承担行政责任、民事责任或是刑事责任。

  无孔不入的信息骚扰

  也难怪刘彬大光其火。当电话和手机短信上接二连三出现莫名其妙的推销广告时,大部分人都会暴发出同样的反应,也会生出如刘彬一样的疑问。

  饱受电话骚扰之苦的马玉龙(化名)告诉记者,更让他恼怒的是,一次与客户的重要谈判,他遇上堵车错过了约定时间,但因手机被推销电话占用来不及向客户解释,谈判最终未成。

  央视《东方时空》今年4月的一份调查显示,74%的人有过信息被泄露的遭遇,在被泄露的信息当中,90%是联系方式(电话、工作单位)被泄露。泄密渠道42%是通过网上注册,25%是找工作投简历,16%是买车、房、保险等,10%是医院看病。

  一位保险从业人员向记者透露,在保险业,购买客户资料已经成为一种惯例。“比如有人买车买房,只要给销售处一定的报酬,就会拿到非常详细的客户资料。”她说。

  事实上,据这位不愿具名的女士介绍,这种惯例已经延伸到了几乎所有行业。“前几天我同学刚离婚,就有婚介所打来电话争做‘红娘’。”她举例说。

  准宪法权利

  个人信息遭受侵害,直接后果是公民个人的正常生活秩序被破坏,甚至会出现不法分子获取他人资料后,假冒他人名义从事违法犯罪活动。1月20日,上海卢湾区法院就审理了这样一个案件:某犯罪团伙打着招聘的幌子,骗取应聘者个人资料后,假冒他人身份申办银行信用卡,短短9个月诈骗金额47万元。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也许可以遏止愈演愈烈的个人信息失窃的趋势。记者发现,专家建议稿中已将个人信息当作公民的一项准宪法权利(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个人信息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名誉权、隐私权的范畴,所有能识别出个人,或结合其他信息也可识别个人的信息,包括文档、声频音频文件、指纹、档案等。

  “个人信息实际上是人权的基本内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宪法行政法研究室主任、中国法学会信息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周汉华教授说。他是《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的负责人。

  “在信息时代,个人权利很容易受到侵犯,甚至成为一个完全毫无秘密的透明人,所以需要通过法律来保护个人权利。”周汉华说,“这样的立法理念比较先进,已经具有了制度创新的意义。”

  据周汉华介绍,专家建议稿中还提出了对公民来说相当重要的一点,即公民有权充分了解自己的个人信息,有权对错误的个人信息进行修改。这方面主要是针对个人档案、个人信用记录等。

  但是,也有专家同时指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并非无条件。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既有个人的一面,也有作为社会人的一面,因此从公共利益角度出发,在建立一个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同时,还必须有利于促进信息共享与自由流动。如,公安部门在通缉令中就可以将嫌疑人的姓名、衣着、生理特征甚至生理缺陷公之于众。

  官员财产公布制度入法尚有变数

  其实,早在专家建议稿递交国务院以前,坊间关于《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议论已经蔓延开来。这部法律会否成为一些腐败分子的保护伞?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并道出理由——一些官员会以保护个人信息为名,拒绝公开官员应公开的信息。

  他们举例说,以“官员财产是否应该公布”为例,目前就有不少人把党政机关官员的收入、财产等信息视为个人信息加以屏蔽。而在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政府官员向社会公布财产状况,是成功实行多年的政治制度。在我国香港,前特首董建华向市民公布自己的家产时,甚至连“两支英雄笔”、“茶叶两盒”也一一登记在册。

  “官员的隐私保护应当是从宽的。”周汉华向记者表示,在法治国家,权力与权利总是此消彼涨,官员拥有权力,就必须以让度部分公民权利为代价,这才符合公平法则。

  在这一点上,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宗玉在内的许多专家,与周汉华意见一致。不过,他们也认为,“官员财产公布制度”能否写入《个人信息保护法》,还存在很大变数。

  “目前实行官员个人财产公布制度的争议主要来自于领导阶层。”去年8月,约70名来自经济界、法学界、社会学界以及纪检监察机关的研究人员得出了这一结论,调查结果被写进了“新世纪中国惩治和预防腐败对策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报告。

  官员财产公布制度在4月27日审议通过的《公务员法》中亦有涉及。当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对该法进行审议时,这一制度同样成为人大常委会委员们讨论和交流的焦点。一位不愿具名的委员表示,立法难点就在于官员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的权衡。外滩记者 韦洪乾/报道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