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点台湾政界大陆行中亮相的面孔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1日17:40 瞭望东方周刊 | ||||||||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程瑛/南京、北京、西安、上海报道 一位评论者说,所谓“两岸局势的主导权”,从某种意义上讲绝非权力、权柄,更多是使命和担当。 最近10多天,在中国国民党和亲民党访问团次第“登陆”期间亮相的两岸政坛人物,
关键人物在关键时刻所做的关键抉择,顺应了历史潮流与民意驱动 最近10多天,在中国国民党和亲民党访问团次第“登陆”期间亮相的两岸政坛人物,适逢两岸关系的关键时刻。此时作出抉择,不仅需要异乎寻常的政治智慧和操控能力,更需要打开心胸,放下身段,担起责任。 关键人物在关键时刻所做的关键抉择,顺应了历史潮流与民意驱动。 ●胡锦涛:倾情一握 4月29日下午3点,身着深色西装、系着红色领带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站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中央,他脚下,正好是两条红地毯的交叉点。 当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疾步走近时,胡锦涛向着连战的方向迈出一步,伸出手。两人就在这个特殊的历史交叉点上,握别了两党60年来的隔绝与对立,拉近了彼此和解、沟通的距离。 其实,就在此前一天,胡锦涛还在出访东南亚的旅程中。他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会见华商时就表示,对于第二天与连战的会面相当期待。 两手相握时,胡锦涛说:我在出访期间从电视画面里看到你出发时受到的干扰和阻挠。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你还毅然决定如期来访,难能可贵。 尽管两党多年未有高层会谈,尽管胡连二人素未谋面,但连战说:在怎样重视当前和现实,把握当前的现实,开创未来展望未来上,和胡总书记有相当一致的看法。 细心的记者注意到,在会见中,胡锦涛始终面带亲切、热诚的微笑。胡锦涛与连战的肢体语言也很丰富。当胡锦涛讲到两岸应从善意出发时,中国共产党一直景仰孙中山,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时,连战频频点头;当连战讲到自己的大陆之行来得很不容易时,胡锦涛也深有感触地点头。 被连战形容为“热诚、自然”的这次会面,比原定时间延长了30多分钟。当晚,胡锦涛又邀请连战到中南海瀛台晚宴,并拿出一份连战祖父连横在1914年从日本的殖民统治下回到大陆申请复籍的档案记录赠给连战,让重视家族传承的连战感喟不已。 有幸参与这次晚宴从而有机会和胡锦涛近距离接触的中国国民党的上层人物说,他对胡锦涛的印象是:热诚、开放、务实,很注重细节的周详。 胡连握手的画面,作为经典镜头被海内外电视媒体反复播放。有海外媒体评论说,以往台湾民众看到胡锦涛,总会首先想到他的头衔;这次表现从容、笑容洋溢的胡锦涛,一定会吸引人们更关注这位政治家本人。 胡锦涛主政以来的两年多时间,正是岛内“台独”势力藉由第二次选举大搞“台独”挑衅、两岸关系严重恶化、台海形势严重不稳的时期。 刚接任中共中央总书记3个月,胡锦涛就在2003年的“两会”期间提出对台工作四点意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大力促进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深入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团结两岸同胞共同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亲民作风著称的他表示,愿意与台湾各党派和各界人士就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交换意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抓住岛内民心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的趋向。 大陆一系列新的对台措施,在最紧绷的情势下逐步推出,深受海内外欢迎,也因此逐渐扭转局面。直到今年4月间,胡锦涛以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身份邀请连宋来访并成为现实,成为两岸关系中令人惊叹的大手笔。 在与连战会面时,胡锦涛再次刷新了“胡四点”,他毫不讳言两岸建立政治互信的重要意义。 来访的中国国民党高层人士说,这位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开放灵活中也很有坚持。 胡锦涛说,中国绝不能分裂,中华民族绝不能分裂,这一条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作为领导人,不论是在台湾还是在大陆,都应该承担起对国家、对民族、对历史的这个重大责任。 ●汪道涵:绝响余音 胡连会的4月29日,正是“汪辜会谈”12周年纪念日。这个巧合令人感伤又觉温暖。 三天之后,在医院休养的90岁的汪老——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特别“出院”与连战会面。这个场面同样让人感伤又温暖。再过几天,他还会以同样的方式会见宋楚瑜。 已经很少露面的老人看上去瘦削但精神健朗,他笑容可掬地在沙发上侧身面向连战说:连战先生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提到这次的访问及对两岸关系的推动,是基于世界潮流的变化和民意的要求,这两句话我非常欣赏,并且以这两句话来惕励自己。 4个月前,当年与汪道涵同为促进两岸协商尽了心力的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辞世,“汪辜会谈”成为绝响。汪道涵在痛别故人的唁电中写道: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 这次,连战为汪道涵带来了辜振甫先生多年前应约为汪老所画的观音山远景,因为自1998年的汪辜上海会晤后,两岸协商因为李登辉抛出“两国论”被迫中断,又因民进党台湾当局拒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与“九二共识”而迟迟未能重启。汪辜无缘再会,这幅画作始终无由送达。 当年的然诺,终于在阴阳相隔后实践;而当年达成的“九二共识”,亦仍为如今的两岸政治对话的基础。 上海一位学者说,尽管身在医院,但汪道涵一直心系两岸和平。这次连战与汪道涵的会面,可以理解为1998年第二次汪辜会的延续,也是对汪辜两位老人的一个安慰。 汪道涵说,他正在研读两岸学者有关农地运用的著作和台湾大学等校哲学系出版的《哲学概论》。他认为两岸应多交流,直接交流,可以避免很多流言蜚语。 嗜书如命是汪老最大的特点,他也因此思维活跃,高龄而不保守。他的祖父是清朝最后一批秀才,父亲是清朝留日学生,他的读书人气质其来有自。 汪道涵在经济方面很有专才,推动了上海经济开发区。据说,当年的他身穿中山装,写得一笔好字,意气风发。 1991年底起,汪道涵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有人评价说,历史选择了汪道涵,而汪道涵则谱写了历史。出任海协会会长,既需要熟悉内地形势,也要对台湾形势非常了解,在台湾有一定感召力,德高望重。以这些条件衡量,非汪道涵莫属。 汪辜会最受称道的,除了其对于两岸关系发展做出的贡献外,还有两位长者共有的中国传统韵味,那种惺惺相惜的和谐配衬,那种难以复制的浓厚儒家气质,无声地印证着两岸的同祖同宗同源。 至今仍有人回忆,汪老宴请辜老,晚宴的九道菜,汪老巧用菜名嵌入对台湾同胞的骨肉情,如情同手足,龙族一脉等,情韵深长。两人见面谈话倒像两个情趣相投的普通老头,一起喝着中国茶,一起看京剧,辜老是“票友”,汪老则是知音。 汪老赠送给连战的画题为“江山如画”──“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是感喟也是期许。 熟悉的人说,如今汪老病中仍然每天看报纸,关切两岸事务,言语和缓亲切。谈到两岸问题时,他的眼梢、嘴角还会现出和当年一样锐利的线条。 ●连战:家国感怀 很少喜怒形诸颜色的连战,在“和平之旅”却处处流露真性情。 他在一次记者会上动怒了。面对一位记者质疑这次旅行效果的发问,连战拧起眉头:我希望台湾的老百姓不要跟你一样悲观。你的意思是说愿景都不可以讲,我倒还头一次听到这个事情。 而在北京大学,当校方复制了连战母亲75年前在此进修的学籍表、成绩单赠给他时,连战眼泛泪光。而在演讲中,他的幽默也博得学子们的阵阵掌声。 一贯行事严谨的连战,在8天的大陆行中很多次激动到几乎难以自持。家国情怀浓重的他,在别离60年的大陆,找到了太多家族与民族历史的牵系。 新华社的一篇通稿这样总结连战独特的家世:他是台南子弟,却出生于陕西西安;他祖籍福建漳州,祖父却是第一部《台湾通史》的作者;他的父亲生活在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铁蹄之下,却回到祖国参加了抗日斗争,并成为国民政府接收台湾的官员之一;他的辽宁省籍的母亲至今生活在台湾,他的台湾省籍的祖母却至今安葬在陕西西安。他在台湾被称为“半山”,这个词过去是台湾民众对他有一半“唐山”(指大陆)籍血液的尊称,后来却成为“台独”势力对他不够“纯本省”籍的蔑称。在2004年竞选台湾当局领导人之职时,连战在一次公开场合中说出“谢天谢地,我们是纯粹的中国人!”但为了表达自己爱台湾的深厚感情,他与夫人不惜在竞选场合全身匍匐亲吻台湾土地…… 再过几个月,连战可能卸去中国国民党主席之职,在他从政的34年间,政治声望从来没有像这一刻──即将离开政坛前夕这样高涨。 不过,若认为连战此行是来寻求个人历史定位就太过狭隘了。感叹着“相见恨晚”的连战说:我个人虽然是国民党的主席,也是带着一份人文的情怀,一种和平的期盼,同时也是身为民族的一分子,来到这个地方。 无论是在岛内不断攀升的民意支持,还是在大陆所到之处万人争睹的热烈场面,都是因为他作出了登陆的决定。这个在台湾曾被认为身家富有、仕途平顺的“四大公子”之一的人,何来如此勇气? 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连战回答说他的勇气来自“历史的潮流”和“民意的驱动”。 在多个场合,连战都提到祖父连横1931年将父亲连震东从日据下的台湾送回祖国时写的一封信:“昔子胥在吴,寄子齐国,鲁连蹈海,义不帝秦,况以轩黄之华胄,而为他族之贱奴,泣血椎心,其何能恕。” 2000年国民党在台湾丢掉了执政权,党内分裂严重,连战面临着这个百年老党最困难的时刻。毅然领导国民党与顽固搞“台独”的李登辉划清界线,停止李登辉党籍,改造国民党,适应在野党的新角色,经历痛苦艰难的过程。 2004年台湾领导人选举,岛内“台独”声浪甚嚣尘上,国民党在选战中的反“台独”立场被一路追打,一些党人因此理念动摇,思想混乱。在选举紧要关头出现袭击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吕秀莲的两颗莫名其妙的子弹,让连战、宋楚瑜的国亲联盟夺回执政权的希望破灭。连战在关键时刻作出决定,不承认这种不公正的选举结果,提出“当选无效”和“选举无效”之诉。其实,此时的连战,已经让人刮目相看。 连战说,历史的发展需要关键的人物在关键的时刻作出关键的选择。 在与胡锦涛会面时,连战反复追述达成“九二共识”的当年,大家不眠不休的工作状态,那时他任台湾当局的“行政院长”,参与其事。分析者说,他一再提到“九二共识”,就是表示要对此负责。 熟悉连战的人说,他是一个天生的乐观主义者。这个在台湾被形容为“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回忆起抗战时期在西安吃的一半是沙粒的米饭,躲避空袭跑防空洞,跋山涉水从重庆到上海的艰辛旅程,但他在艰难岁月中,似可以体味童真无邪的快乐。 在北京大学45分钟的演讲,连战赢得了十几次掌声,他一口水没喝,直讲到声音沙哑。有人评论说,那个台湾街头运动中的连战不是真正的连战;能够在人文的气氛中自由、舒心地倡导自己人文理想的,才是真正的连战。 ●宋楚瑜:落力携手 宋楚瑜在开始大陆之行前,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手拿50多年前在湖南湘潭读书时的成绩单,不禁潸然泪下。 生在湖南湘潭、7岁时随父亲到台湾的宋楚瑜,在台湾被划归“外省人”,但他却是追20多年来台湾岛内政局演变中的重要角色之一,有人说他是“大内高手”,也有人说他勤政爱民。 宋楚瑜的父亲宋达,曾任台湾“国防部”人事局长、联合勤务副总司令等职,与蒋经国有密切的私人关系。 宋楚瑜1964年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系,1967年获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1974年获美国乔治城大学政治哲学博士学位,而后回台任蒋经国的英文秘书。 他自认学习继承了蒋经国的一些优点,诸如亲民作风。他下乡的时候,每次都穿着蒋经国着装式样的夹克;遇到有民众热情欢迎,他从不与他们保持距离;如果有民众请他吃饭,不管是冷是热,他都往嘴里送;在坐进车子之后,他还会学蒋经国,露出半个身子在车门口,向民众挥手说再见。 蒋经国去世后,在李登辉掌权之初,宋楚瑜曾协助李登辉稳固权力及进行“修宪”、改选“国代”等工作,一度深受李的信任,甚至被形容为“情同父子”,于1989年5月出任国民党中央秘书长。1993年2月,宋楚瑜接手连战任省政府主席,而这个职位即将于1994年开放民选。宋1994年获国民党推荐参选并当选台湾省长。当上首个民选的台湾省长后,宋楚瑜的亲民和勤快作风得到发挥。他走遍全台湾300多个乡镇,麾下的“省府团队”的工作效率高,不管哪里出现风灾、水灾,总是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快速解决问题。 宋楚瑜的政治声望上升,但与此同时,他与逐渐走上分裂“台独”路的李登辉却开始渐行渐远。 由于生怕宋楚瑜这个“外省人”竞争台湾领导人之位,也因为“台独”的需要,李登辉对宋采取了釜底抽薪之计,1997年李登辉当选“总统”后,为扩大权限决定“冻省”,这引起宋的强烈反弹,李宋关系迅速恶化,直至反目。 在民进党的帮助下,借改革之名“冻结”了省级机构的职权,使“台湾省”这个架构成了一个虚化的空壳子。宋楚瑜失去了政治舞台,于1999年自行宣布将参选台湾领导人之职,但因此被李登辉主导的国民党开除了党籍。2000年宋楚瑜在选举中得到36%的选票,在落选后,他自创亲民党,其成员大多数是不满李登辉“台独”路线而出走的前国民党人。 相关专题:瞭望东方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