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决策》杂志专题 > 正文

安徽崛起面临机遇 沿江城市担纲发展脊梁(4)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7日14:14 《决策》杂志

  沿江城市群担纲崛起的脊梁

  本刊记者 贺海峰

  “要把800里皖江沿江城市群的优势充分地、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在安徽奋力崛起中发挥脊梁作用。”在提出“东向发展”战略之后,安徽高层决策者又把目光投向了最具活力
的皖江沿江城市群。

  对于一个中部省份而言,安徽决策层如此寄厚望于沿江城市群的建设,尚属首次。此前,这种声音更多地发自民间和学界。

  寄望沿江城市群用意何在

  安徽如此寄望皖江沿江城市群的建设,其背景是什么?目的何在?外界在问,安徽人也在问。

  来自官方的解释是这样描述的:沿江地区不但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而且通江达海,与长三角地区一水相连,理应瞄准江浙沪、追赶江浙沪,在全省先走一步,快走一步,率先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成为发展的表率、崛起的先锋。

  其实,安徽此时急于打造沿江城市群,有着深刻的背景和内在的诉求。

  在国内城市群经济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来自周边省份城市群建设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使安徽感到明显的挤压。

  安徽翘首东望,长三角地区事实上已经形成了若干个地域相连,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互补协作的“城市经济群”,比如江苏的“苏锡常”和“宁镇扬”、浙江的“杭嘉湖”等。这些“城市经济群”对内具有较强的经济互补性,对外则具有较大的牵动性,成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中的重要“增长极”,成为呼应龙头城市上海发展的重要“侧翼”。

  再环顾中部,湖北的武汉“8+1”城市群正在崛起,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已具雏形,河南的中原城市群呼之欲出。譬如,湖南的长沙、株洲、湘潭三城沿着湘江中下游自然形成一个“品”字型的城市群体,间距30-50公里,但从现有的单体城市实力来看,其中任何一个城市都不足以担当起牵引湖南经济发展的龙头重任,而三个城市“捆绑”组合在一起的产业效益及相关指数,就超过了武汉、成都、重庆、南京等城市。在周边城市群“跑马圈地”的态势下,安徽没有理由拒绝来自城市群的诱惑。

  显然,安徽的崛起,首先是大城市及城市群的崛起。而“安徽没有大城市”一直为各界所诟病,“若沿江城市群能够做起来,特别是马芜铜核心增长极能够培育起来,将弥补安徽缺少大城市的遗憾,这可能比合肥现代化大城市更能给人带来惊喜。”这是许多受访专家的一致呼声。安徽经济发展水平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经济增长极,缺乏一个以若干具有内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的城市群、经济圈、产业带。加快城市群建设,有利于提高经济竞争力,也有利于形成安徽区域经济重要的增长极。

  若按官方的理解,安徽打造皖江沿江城市群更多是基于“东向发展”战略的考虑。无论是“借梯登高”还是“借船出海”,安徽都需要一个与长三角无缝对接的平台,而能担当这个平台的非沿江地区莫属。因为皖江沿江地区是安徽人均生产总值最高的地区,也是接受现代文明、工业文明最早的地区,民间创业活力很强。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地区在融入长三角中,区位优势独特,产业特征鲜明,历史文化和思想观念与东部地区最为接近。“在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过程中,对于安徽来说,最好的、条件最成熟的,是她的沿江城市群。”难怪安徽高层对这个地区寄予了如此厚望。

  能否担纲率先崛起之重

  如果说融入长三角是安徽东向发展战略的主轴,那么沿江城市群就是奋力崛起的脊梁。人们不禁要问:皖江沿江城市群能否担纲率先崛起之重?换句话说,沿江城市群的实力和优势何在?

  说皖江沿江城市群在安徽经济中以领袖群伦,可能有点偏颇,但说在安徽举足轻重,一点也不为过:从经济总量来看,2004年,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沿江5个城市实现生产总值达1223亿元,占全省总量的25.4%;从增速来看,2004年5个城市分别为19.2%、14.2%、17.1%、13%、12.5%,其平均增速达15.2%,高于全省2.7个百分点;从人均生产总值来看,沿江5个城市中的芜湖、马鞍山、铜陵是安徽最早突破人均生产总值1000美元的3个城市,其中2004年马鞍山人均生产总值达2577美元;从财政收入来看,2004年沿江5个城市财政收入达162.3亿元,占全省的31.2%;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来看,5个城市达609亿元,占全省总量的35.1%。

  同样可圈可点的是,皖江沿江地区通江达海,与长三角一水相连,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可能成就一个日益崛起的城市群。那么,800里皖江能否成为承接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第一平台?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战告诉《决策》:“在浦东开发里面小平同志讲了三句话,第一个是带动上海的问题,第二个是带动长三角的问题,第三是带动长江流域的问题,现在应该走到第三步了。”他进而解释,“从去年开始,中国的产业转移从沿海向中部推进的过程已经出现了,而这过程的出现取决于运输成本,长江黄金水道的意义就在于它的水运成本最低。在这个转移里面,谁的运输成本最低谁最先接受转移,这一定是沿长江往里面先走的,从投资环境来看,第一步能够转移的就是沿江。”从中可以判断,皖江沿江地区是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首选地。

  此外,皖江沿江地区已有了一个较好的交通和产业基础。目前兴建中的沿江高速公路,东连南京,西接武汉、九江,中间串起经济活力四射的皖江城市群;江北沿江高速已规划立项;已有3座大桥飞架的皖江,“十一五”期间将开工兴建马鞍山、望江、芜湖和池州4座6车道长江高速公路大桥,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启动。“二沿”、“七桥”将把皖江铸造成一条真正的黄金经济走廊。

  在这5个城市中,支柱产业特征明显,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优势:芜湖的家用电器、汽车及零部件和新型建材,马鞍山的钢铁工业,铜陵的有色金属,池州的非金属矿的深度加工,安庆的石化工业。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和加工制造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皖江沿江地区拥有长江“黄金水道”,岸线资源丰富,水资源丰沛,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土地资源充裕,劳动力成本低,拥有一批素质较好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明显,适合发展大运量、大耗水、大耗能的重化工业。

  目前,沿江5个城市中有4个在长江南岸,顺着800里皖江而下,你会发现南岸已构成了一个城市群体,而长江北岸除了安庆,大多是反差很大的农村。由此可见,若北岸沿江高速能够修通,沿江5个城市能跨江发展,这里将会崛起一个令外界刮目相看的安徽最大的城市群。

  “沿江城市群”中的“马芜铜”

  在安徽区域经济格局中最具潜力的是沿江城市群,而在沿江城市中“马芜铜”无疑是一个核心增长极。

  “在2002年皖江开发座谈会上,提出三项重点任务:一是建立高水平的制造加工产业带;二是建立现代化城市群;三是在沿江地区建设一批经济强县。”曾参加当年座谈会的安徽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朱少春告诉《决策》,“而现代化城市群主要是指‘马芜铜’这3个城市通过组团型城市发展为特大型城市群,因为它有这个条件。每个组团之间只有几公里距离,尽管松散,但已初具雏形。”

  朱少春说的“条件”是指:马鞍山、芜湖、铜陵这3个城市具有许多人均指标在全省最高,地域相连,产业已形成特色等几大优势。

  顺江而下的马鞍山、芜湖、铜陵三市,生产总值占了全省的近1/5;马鞍山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2500美元,芜湖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1800美元,铜陵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2000美元,这是安徽人均生产总值最高的地区。其中马鞍山是安徽人均生产总值最高的城市,2004年人均生产总值超过长三角人均水平,接近江苏人均水平,芜湖是安徽发展空间最大的城市,铜陵是安徽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城市。

  此外,马钢、奇瑞、海螺、铜陵有色等安徽经济数一数二的标志性企业悉数坐落在这3个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奇瑞汽车公司,配套企业多达1000多家,意大利菲亚特、德国巴斯夫、西门子千里迢迢把配套厂建在这里;一个美的空调让46家配套厂迁到这里。

  马芜铜三市都沿江而建,空间距离较近,水路、公路和铁路贯通,具有实现经济合作、加快发展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马鞍山位于芜湖之北,铜陵位于芜湖之南,两座城市与芜湖南北对称,几乎是等距离的连为一体,空间距离很近,乘汽车仅需一个半小时时间。特别是位于马鞍山与铜陵之间的芜湖市,是华东地区的重要十字交通枢纽城市,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一类口岸,是长江溯水而上的最后一个深水港,有三条高速公路和五条铁路在此交汇,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决定了芜湖在沿江产业带的率先崛起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安徽的城市群就是马芜铜经济带、合肥现代化大城市、蚌埠农产品深加工、两淮的能源,在东向发展中都有作为,但一定要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做大做强马芜铜。”安徽省社科院院长韦伟在接受《决策》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相关专题:《决策》杂志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