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世纪周刊专题 > 正文

上海离香港有多远?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30日11:51 新世纪周刊

  沪港竞争力大比拼的15个关键词

  策划统筹/邢冶

  执行/杨葵程丰余綦天正

  作为中国两座最有“洋味”的城市,上海和香港在国人心中,一直是离西方世界最近的地方。而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 高速发展,二者之间的比较又多少带有点区域经济的味道。

  经济学家们总爱拿那些枯燥的数字来说话,正因为如此,上海和香港才有了比较的前提。而实际上,对于这两座开埠 历史相对较长的城市来说,国际化是顺理成章的。从这个意义来说,不管怎么比较,香港就是香港,上海就是上海。

  9年以前,也是5月,我被人紧急拉到北京电视台后边的红绿蓝宾馆,参与筹划拍摄一部长篇电视系列片,那部片子 后来播出时名叫《方寸国土万千情》。那个时间段,这样的片名,您一定明白了,主题是香港回归。

  策划工作从零开始,所以开始几天,大家天天吃着西瓜,抽着剧组“贿赂”我们的“三五”,上天入地的东拉西扯。 一天说到,有首著名的歌叫“东方之珠”,唱香港;有个著名的建筑,叫“东方明珠”,在上海。

  当时还有个著名作家叫程乃珊,因为家庭原因,一直穿梭于沪港之间,并为香港报刊写上海,为上海报刊写香港。由 程乃珊又向上追溯,想起1949年前后,不少富人、贵人从上海移居上海;将近50年后,又回到上海或者上海左近,开设 工厂或者做做贸易……

  顺着这路子聊下来,竟有好多沪港之间的有趣比较。于是水到渠成,又一集片子的主题出来了:“双城记”——就来 比较一下上海和香港这两座城市,应该挺有意思的。最后说出这话的人,是个上海人。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这一集没能列入拍摄计划,但是机缘巧合,我倒是分别在香港和上海两地生活了一小段时间。 吃喝拉撒之间,常常想起最早的策划,不禁暗自比较了一下这两个东方的珠。

  沪港有很多相像之处。表面就像,比如都是港口城市,都是经济巨人,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不必多说。细节的 地方你看,也像的。比如胖子少,男的没太注意,姑娘们个个腰身像绵柳。

  再比如,生活的方便。只要在市区,任找一点,200米方圆之内,至少会有一家24小时便利店,20多平米的地 方,明亮整洁,大到米面食用油,小到挖耳勺即时贴,几乎囊括日常生活的一切。每样东西不过三五件,是对购买力多年来缜 密的计算,极少缺货。

  骨子里也有很多相像。曾经和很多人说过,事关商业谈判,北京和台北的作风很像,以豪爽见长。谈判桌上都会来点 儿小幽默,谈笑间大笔一挥合同便签了,聊天倒像是主,签合同反而是辅。

  反之,上海人和香港人很像,合同签订前,斤斤计较那叫一个不惜力,占主动的一方恨不得把来谈判的汽车油钱都加 在成本里头。遇上个北方豪爽汉子,不烦死你才怪。

  但是,北京或者台北人签完的合同,往往只能算是个合作意向,后边往往会有无穷无尽的麻烦;可上海或是香港人签 完合同,个个都当上了甩手掌柜,该干吗干吗去,放心!各部门、各色人等都在一丝不苟、有条不紊地执行,悄无声息间,一 桩商务尽善尽美地完成了。

  当然,沪港也有很多不同。笼而统之地打个比方,上海像一条江,就说是黄浦江吧。而香港像一片浅海,就说是浅水 湾吧。什么意思呢?

  打比方来说。上海虽然比起北京、西安这样的城市,基本要算没什么历史文明可以夸耀,但是比起香港,却至少不会 逊色。就这短短一点历史,上海人可珍惜了。

  在徐汇、静安两个区随便走走,好多老房子门口挂着铜牌,那是标明,这里曾经住过某某达官贵人,或是文艺名人。

  上海人一见这牌子,如见神灵般恭敬。尊重历史当然没错,可惜很多上海人的这副恭敬,并不是冲着历史而来。他们 如见的神灵,是财神爷——挂铜牌的房子一定升值空间大。也难怪做成铜牌,还真好像能听见铜钱作响。

  其实,爱财也不是错,有需求才会有拉动,还发展社会经济呢。问题是,这些人偏偏要打着保护历史的幌子,把自己 都骗得昂首挺胸,形如救世主。这种拧巴的心态在上海很常见,就像黄浦江的浑浊。

  而香港人对房产,也有异乎寻常的兴趣。不过相对上海而言,他们非常直接,就一门心思去比较价格,能赚多少是多 少,苍蝇肉也是肉,不打幌子。假如事关历史,他们会觉得,那是政府该考虑的事。这样简单、实在地做生意,尤其是做人的 不拧巴,很像浅水湾一样透明见底。

  再打个比方来说,香港虽然有中银大厦这样超级地标性的建筑,但它只是一个写字楼,并不会成为旅游热点项目,引 动参观的热潮。而上海的东方明珠塔自从建好那天起,就成了上海旅游的重点项目。从来自千乡万村的游客争相体验“会当凌 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快意这点,就不难看出上海人的好面子、爱显摆。

  上海人最爱和外地人夸耀他们为国家付出了多少辛劳。上海百姓日常生活的词汇里,有个词出现频率极高,叫“死嘎 滋贼”——“世界之最”。

  他们老想迅速出人头地,引人注目,进而可以为自己身处世界超级大都市而自豪。可是这般在表面上比来比去,恰恰 显得很小家子气,很像黄浦江一样,在窄窄的渠道里奔流。

  相比之下,香港人的心态就比较自然。也许是作为早年即已开放的国际大都市,他们阅人无数,即便有很多“死嘎滋 贼”,他们也已习以为常,能以平常心待之。他们的心态,像一湾海水一般边界自然、开阔。

  有一个道理被人说烂了,就是愈自尊的人,其实心底往往埋藏着愈多的自卑。越爱强调自己是“死嘎滋贼”的人,其 实心里越有多一分的不自信。

  比较香港和上海两个城市,可以清楚地看出,上海还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的超级城市,所以会带有很多发展中城市的 特点。

  好在,自尊本身不是缺点,而且上海的自尊,也还远远没到过分的程度。上海的飞速腾飞,毕竟鼓舞了包括香港在内 的全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至于上海是不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超过香港,我们还是用时间来证明吧。

  沪港角力15个关键词

  在每年的“沪港竞争力论坛”召开之际,上海和香港,中国两个最具有“洋味”的城市,总要为“谁比谁更强”打上 一阵嘴仗。而下面的15个关键词,可能会让大家得出属于自己的那番结论。

  1.奢华

  1.3亿人民币VS7亿港币

  在许多人眼里,大都会本身就意味着奢华。无论上海还是香港,城市都给人一种珠光宝气的感觉。而豪宅这样的词汇 仿佛天生就为奢华而来,从一个城市豪宅的多寡似乎就可以给这个城市的财富相面。

  上海的豪宅有两种,一种被称作洋房,一种被唤作别墅。“洋房”大部分是20世纪上半叶的遗存,集中在当时的法 租界。在衡山路、淮海路、复兴路以及思南路上的老洋房之间徜徉流连,有一种灯红酒绿的朦胧和欧风美雨的飘摇。

  上海的洋房一再受到境外人士的追捧,每一次转手都意味着真金白银的收入:2002年,一位投资客以370万元 购入淮海路上的良友别墅;而经过一翻由内到外的整旧翻修,在2003年竟以1000万元卖出。而被叫作别墅的豪宅大约 都是最近修建的,在2004年的中国内地豪宅排行榜上,位于上海的紫园以最高单套售价1.3亿人民币名列榜首。

  而香港人的豪宅,从价格上要远远超过上海。去年被媒体曝光的香港10大豪宅,最末一位的都被估值到1.3亿港 币,排名首位的豪宅更是被估值到7亿港币。

  事实上,香港也是全球豪宅最昂贵的地区之一,在香港豪宅比较集中的半山地区,房子的售价要超过每平方米10万 港币,只有日本东京的涉谷区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在豪宅的比拼上,上海显然不及香港。而在享受奢华的层次上,上海也给人一种小富即安的感觉。就像游艇这样的奢 侈品,上海不是没有,但上海人把游艇停靠在太湖岸边,而香港的游艇则都是要出海的。

  2.城市秀

  新国际博览中心VS会展中心

  现在的上海人,已经开始把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挂到嘴边。有关“世博”的口号已经铺满了上海的大街小巷。不 过现在说“世博”还有点远,今年上海最大的秀还是上海的国际车展,而位于浦东的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也因此成为今春最受 关注的秀场。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由上海与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杜塞尔多夫展览公司、慕尼黑展览公司联合投资兴建和经营。这 是德国三大展览公司首次联手投资中国展览市场,全部工程完成后,将形成由17个展厅组成、展览面积达25万平米、亚洲 最大的综合性现代化展览城。

  虽然上海已经从各色的展会中获得了巨大收益,但离国际展览城市依然有一定的距离。最大的问题是展会审批政出多 门,各种展览看似热热闹闹,实际收效甚微。由于主题雷同,资源分散,导致有的展会规模和影响日渐式微,如王小二过年, 一年不如一年。

  另外,目前上海还缺乏高素质的专业展览人才和先进管理手段,缺少与国际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会展的配套设施和服 务还跟不上。上海目前举办的国际性展会,在数量上相当于德国一年的举办次数,但在规模、质量和效益上差距较大。

  反观香港会展业,其在国际上得奖无数,例如连续9年被英国权威杂志《会议及奖励旅游》评为全球最佳会议中心。 见证了1997香港回归的会展中心规模并不大,仅属中等,但是每年举办各类活动2000多次、接待国际旅客320万人 次、会议15万多人、商务活动约32万人次。会议中心的有效经营面积,平均每平方米每年接待约100人,这在国际上都 属罕见。

  香港会展中心举办活动的规格与水平相当高,全球最大的皮革展、全球排行第三的玩具展、亚洲最大的时装展、电子 展、钟表展、礼品展、家庭用品展、眼镜展都在此举办。举办的国际会议更是有世界银行大会、世界会计师大会、世界报业会 议、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东亚经济高峰会等等。

  作为香港最大的秀场,会展中心差不多是独家经营,政府更是把生意交给新世界集团打理,不涉足具体事务,而完善 的管理体系与优质的服务更是其成功的必要条件。一位展览界的朋友爱说这样一句话:“为什么会展中心最佳,因为我在里面 没有迷路。”

  3.速度

  磁悬浮列车VS自动扶梯

  无论在哪一座城市,交通问题总是最受市民关注的,而拥有全世界唯一一条投入商用的磁悬浮列车,这似乎让上海成 为了最追求速度的城市。磁悬浮列车由浦东机场直达龙阳路地铁站,30公里的路程,不到10分钟就可以到达。

  不过,磁悬浮虽然速度惊人,但投入运营后的经营状况却不是很理想。就其本质而言,磁悬浮更像是一个观光项目而 不是交通工具。在尝过新鲜以后,精明的上海人宁愿坐地铁后选择打车前往机场。

  这个投资近百亿的项目,目前的上座率不足两成。当初磁悬浮列车刚刚投入运营后,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局面,乐得投 资方合不拢嘴,开始担心磁悬浮的运力不足。

  但几个月过后,磁悬浮的客流就像过山车一样从高处翻到谷底。没坐磁悬浮就没到过上海,这是投资方主打的理念。 但事实证明,上海未必需要这样一条高价轨道。

  与上海的磁悬浮相比,香港自动扶梯的速度显然太慢。从中环到港岛半山区的自动扶梯长达800米,由23部自动 扶梯组成,自1993年建成以来,平均每天承载5万人次上山。眼下,扶梯已经成为香港的一景,在不少香港电影里都可以 看到它的影子。

  另外,香港的天桥比上海发达得多,这让人们在高楼大厦中行走得非常自如。香港最长、也最具特点的人行天桥—— 上环至中环人行天桥建成于1993年,由西向东全长1000多米,加上其他旁支,它的整体长度至少有3公里以上。

  天桥从上环西港城的信德中心开始,跨越数个街区,连接多幢著名大厦,到达中环的怡和大厦等地。凭借这条纵横交 错的人行天桥,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抵达有关政府部门、立法会、港交所、邮政局,多家著名银行、保险公司甚至图书馆、大 型商场和电影院。

  而想要方便地从外滩走到对面的陆家嘴,却只有收费30元的观光走廊。虽然走廊确有玄机,人工制造的灯光效果让 人目眩神迷,但相对比较高昂的收费还是让人很不解。我问一个在金贸大厦工作的朋友,为什么非要如此?他说:“这正说明 上海人会做生意。”

  4.摩天大楼

  金贸大厦VS中银大厦

  无论是香港还是上海,街道都不是很宽,上百米高的大楼挤在道路两边,人们的视线里,天空总窄得像一条线。许多 去过香港的上海人都说,上海的高楼要多过香港,浦江两岸的繁华毫不逊色维多利亚湾。看来,在“长个”的速度上,上海是 要超过香港。

  据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统计数据显示:十几年来,平均每12天就崛起一幢约30层高的大楼。据了解,上海市政府在 小陆家嘴地区的设计规划是“山”字形,即中心地带定为建设400—500米的超高大厦,外面一圈是300米左右高度的 大厦,最外面一圈是200米及以下高度的办公楼。

  目前,你花上50元人民币,就可以登上眼下上海最高的摩天大楼——金贸大厦的88层观光厅。从400米的高度 俯视上海,上百座摩天大楼组成一个又一个商圈,像一个又一个欧洲中世纪的城堡,整个城市看起来有一种童话般的美丽。

  然而仔细看下去,那些颇有些历史的小弄堂依然故我地继续演绎过去的生活方式。苏州河河边,弄堂里的人们依旧在 街边涮马桶,依旧把自己家的晾衣杆伸出街上七八米。

  这样的景象,让人不敢相信这些破旧阁楼旁边的房子要卖到超过15000元/平米。而从这些狭小的弄堂里,只要 天气晴好,可以清晰地看到金贸大厦和东方明珠电视塔。

  香港也是一个追求摩天的城市,比照上海,香港的人口密度更大。香港目前最高的摩天大楼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但 在内地最出名的却是中银大厦。维多利亚湾的风景照片总少不了中银大厦的影子,而据说为了避开中银的刀锋(中银外形像一 把利刃),当时的港督府还颇动了一番改动风水的脑筋。

  一位在香港工作了8年的朋友告诉记者,其实香港也有乡下,在新界一带也会看到上海旧式阁楼一样的建筑。我问: “是否在阁楼上可以看到中银的尖顶。”他笑着说:“那怎么可能!”

  如今,“高度”最高的地区往往成为上海感觉最压抑,出行最不方便的区域。高层建筑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最突出 的问题是地面沉降)迫使市政府修改过去的思路,酝酿“限高”新政策。

  一位在香港工作多年的大学教授告诉记者:“其实上海最美的还是石库门、外滩和法租界的老建筑。很厚实,很有味 道。这样的建筑,香港都看不到了。”

  听了这样的话,上海人会不会觉得高楼建得有点多了。而就在金贸大厦边上,一座国际金融中心已夯好了地基。在它 高达450多米的空中步梯上看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会显得更加渺小,弄堂里普通人的晾衣杆将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所遮 盖。

  5.西洋景

  外滩VS太平山顶

  公元1404年,明朝政府曾征调民工十余万,在户部尚书夏元吉的督导下,于上海县城东北处拓宽疏浚了范家浜故 道,导引“江浦合流”。从此,黄浦江干流水系形成,流域初定。于是,才有了这一湾新月形江岸,后来镌刻了上海一个半世 纪的历史风貌的外滩。

  1845年,外滩被辟为英租界,全长约1.5公里。本世纪初,外国银行大量进驻上海,在外滩大兴土木,营建了 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52幢风格各异的大楼,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建筑群。

  从那时起,外滩一直是上海人最引以为豪的所在。欣赏上海外滩夜景已成为中外游客“上海之行”的主打内容,旅行 社推广最积极的“浦江夜游”,也还是在向游客大力宣传外滩的风光。

  记者本不是个爱“扎闹猛”的人,可终于还是在某个黄金周的傍晚陪着外地来的朋友去了趟外滩。走在通向黄浦江边 的地下通道里,因人群拥挤而造成的浑浊空气足以让人窒息。无数双散发小广告的手,天女散花式地将各种卡片塞到游客手中 ,转瞬又被扔在了地上,让人越发看不清楚通道里的情况。

  走出通道后,以为可以呼吸点新鲜空气,但依然是个奢望。黑压压的人群远比在过通道前看到的多,再加上旁边以帮 人拍照为生者的围追堵截。要想真正看到江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遥望对岸的陆家嘴,看着几乎所有楼宇都被景观灯映射得仿佛宫殿一般。感慨美景的同时,却也想起了上海有关部门 的调查:浦江两岸的半数建筑群存在用光过度、不节能、光污染超标现象,部分楼宇互相比拼亮度,耗能巨大。

  与外滩的混乱嘈杂相比,香港的太平山就好上了许多。太平山顶海拔554米,俗称扯旗山,是香港岛之巅。白天环 绕山顶走一圈,可享受大自然的翠绿景色,晚间则是俯瞰维多利亚港景色的最佳地点。要知道,香港的迷人夜景可是世界三大 奇景之一。这一名次,可不是看谁的灯最多、谁的灯最亮就能够排得上的。

  于1888年通车的山顶缆车,百余年的营运,均只由一名司机驾驶两节车厢,载重72人,借着长达1500公尺 的钢缆缠绕圆筒上,控制升降,从未发生意外。

  位于山顶缆车站附近的山顶凌霄阁,可提供多项娱乐设施,如机动旅程、超动感影院等等。相比之下,外滩单纯推广 夜游,却不能提供更多更好的配套设施及人文关怀,不免让人对“夜上海”的名头有所怀疑。

  6.金融

  环球金融VS国际中心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香港现在的第一高楼叫做国际金融中心,上海未来的第一高楼叫环球金融中心。香港的国际金融 中心高420米,而上海的环球金融中心将高达480米。从两个城市的地标建筑中,就可以看到金融对这两个城市的意义。

  在上海提出打造金融中心口号的上世纪90年代,香港正处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后期。当时浦东新区的发展态势极为 迅猛,在1999年,上海更是举行了《财富》全球论坛,似乎上海已经威胁到香港在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

  但随后的五年,上海并未如人们想象那样顺理成章接过香港的接力棒,香港依旧是东亚地区银行业务最集中的城市。 在2004年,上海市更加明确了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和任务,计划分三步到2020年左右,把上海建设成为与我国国 际地位、人民币的国际影响相匹配的亚太地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而截至2004年底,在上海的金融机构已经增至516家,各类专业化金融机构业务运营中心增至22家,上海金 融业占上海生产总值的份额也接近10%。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就曾是东亚地区的金融中心,而中国最早的现代银行— —中国通商银行就设立在上海的中山东一路6号。对于上海人而言,金融中心不是创造,而是复兴。

  但在专家的眼中,上海想要取代香港在国际金融界的地位显然还为时尚早。香港已经连续11年蝉联全世界最自由经 济体,其拥有自由港的优势不是上海所能取代的。在专业人才方面,经过几十年的培育,香港的金融人才要远远超过上海。

  虽然上海可以从世界范围内选才,但经验的缺乏依然是上海的短板。就两地的资本市场而言,香港联合交易所的引资 能力也要超过上海股票交易所。更何况,现在的沪市大盘一直在1100点下方徘徊。

  其实,对于上海而言,不必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虚名费心,实实在在做好每一单业务才是关键,因为仅中国的商业机会 就足够成就上海的金融。

  7.商圈

  徐家汇VS尖沙嘴

  徐家汇是因明朝徐光启祖居此地而得其名。这位中国历史上主动吸纳异域文明的典范人物,在充分融会东西方文化之 余,却免不了给人一种刻意的感觉。这种刻意的融合,直到现在仍然可以在他的祖居地发现。

  在上海待过几年,已经习惯了上海年轻人的购物取向:南京路嘛,是乡下人和外地人去的地方,淮海路是有人买单时 去的地方,真正自己买衣服嘛,还是去徐家汇好了。

  其实,这个商圈的历史并不久远,其发展目标是要“建成上海的‘新宿’、‘尖沙嘴’,成为一个多功能、外向型、 现代化、国际化、高标准的一流新型城区。”

  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汇集了东方商厦、太平洋百货、港汇广场、汇金百货、上海市第六百货商店、美罗城、中 兴百货、汇联商厦等知名商场。“高、中、低、廉”并举,是上海最引以为豪的所在。

  不过,各个档次商品汇聚在一个商圈,并不能代表上海就具备海纳百川的气度。其实,真说起高档商品,也就东方商 厦有那么几个并非顶级的品牌撑撑门面,其余多是些国人自己生产的所谓“国际品牌”,还理直气壮地把价钱使劲往高标。

  至于低和廉,大概指的是地铁站周围七八千平米的地下空间里散布的200多个商铺吧。只是千万别以为商品档次低 了,价格也会低。基本上是一口价的买卖,如果不识相,要砍点价钱,很容易被店家用眼角的余光狠狠攻击。

  不清楚徐家汇想拿什么和尖沙嘴比,感觉唯一比较近似的地方是,“尖沙嘴”这个地名也跟明代有关,其早早就已经 出现在当年广东海防地图上了。

  现在的尖沙嘴,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喜好,除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购物中心外,还有不少免费的观景点。从 霓虹闪烁的不夜城大道,到平静悠闲的漫步公园,乃至殖民历史风格的建筑物,都可以让观光享乐的人们体会到各种不同的感 受。这种兼容性,远比“高、中、低、廉”并举要显得更有品位。

  8.跨国公司

  300家VS400家

  上海和香港,从城市名字来看就与海洋有很大的关联。在许多学者眼中,香港和上海是中国最具海洋性格的城市。在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为数众多的跨国公司都选择在香港和上海设立地区总部。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上海和香港的总部之争。

  目前,已经有超过300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上海,上海已经成为中国内地跨国公司最为集中的区域。而在引进 外资上,上海也开始从重数量转变为重实际效果。

  在这个战略调整的部署下,上海市外经贸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引资项目的取舍标准将更加严格。能耗高、土地资 源消耗量大、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不利于环保的项目要果断放弃,而那些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集约型项目则受到欢迎。

  而作为全世界自由的经济体,香港不需要像上海那样调整思路。在香港,有超过400家世界500强企业设有办事 机构,完全国际化的法律和金融环境更是上海不能比拟的优势。

  与上海目前仍以国内贸易为主不同,香港的外向型经济已经有几十年的基础。香港转口贸易厚实的底子让众多企业愿 意把香港作为登陆亚太市场的第一站。

  对于企业而言,把总部放在香港有“一手托两家”的效果,既可以通过香港自由港的优势控制全世界范围的资源,也 可以通过背靠中国内地的地理位置,利用珠三角相对廉价的人力成本。

  在许多企业家看来,有实力的公司应该在香港和上海都设立办事机关,香港总部可以管理中国华南、东南亚市场,而 上海总部可以负责中国华东区域。

  “一个企业的产品要想占领中国,首先要占领上海。一旦挑剔的上海人都接受了,产品在中国一定会销路不错。”这 是一个上海工作的外企白领告诉记者的话。

  “无论是新上海人,还是老上海人,虽然有一点排外,却绝对不会排‘老外’。所以对于上海人来讲,在外企工作是 最值得自豪的。”从普通人的话语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上海的国际化之旅已经启航。

  9.高校

  复旦VS香港中文

  “复旦”二字,由创始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选定,源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的名句“日月光华, 旦复旦兮”。意在自强不息,也寄托了当年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

  曾经看过一句戏言,说中国大学排行榜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和第三。因为清华、北大与复旦,谁都不肯承认自己比 另外两个差,都自称自己是中国第一。今年正赶上复旦的百年校庆,不免又把这个排名自己拿出来炫耀了一番。

  不管是不是中国第一,但上海第一,大概它是能拿得到的。或许在它眼中,上海第一也就差不多是中国第一了,反正 上海人早已习惯将上海视作中国的中心。

  当被问及上海和香港市民的受教育程度时,香港中文大学段樵教授非常谦虚:“香港市民能够接受大学教育的比例还 不足20%,这一方面是远远比不上上海的。”是啊,上海高校林立,学校又拼命扩招,再加上录取线远比外省市低等种种便 利,不是真的差到了极点的学生,想不读大学都不可能。

  俗话说,很容易得到的机会,往往很难被珍惜。于是,出现复旦新闻系毕业生不会写新闻稿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学生多了,学校照顾不过来,发生些意外事件,学校也有足够的理由可以推脱。两年前杨愈青抑郁症跳楼一事,学校至今也 不能给家长一个很好的解释。

  相对而言,香港高校就那么几所,而且竞争激烈,能考上绝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学生更懂得珍惜。同样是以文科为 主,香港中文大学虽然从1998年开始招收内地学生,但择优录取是唯一的标准。

  学校采用书院制进行管理,因为大学人数众多,学生能通过不同书院提供的通识教育、学生宿舍、文娱康乐设施、辅 导服务等获得更周到的照顾。

  一个书院就是一个大的宿舍区。每个书院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比如,崇基学院看重基督教,新亚书院则看重文史哲 ,看重中国文化。学生在向外人描述自己身份的时候,书院放在前面,学校放在后面。如此以学生为第一要素的管理方式,至 少目前在上海还没有哪个学校能够做到,包括复旦。

  更何况,评定一个城市的综合素质,并不能完全依靠大学就读率的高低。随便到一些论坛上转悠,只要有上海人聚集 ,就不难看到一些滑稽的内容——上班嫌地铁票太贵,要找人在地铁里换了票再出站的帖子居然能成为热门,人们似乎都以能 占这一两块钱的便宜而沾沾自喜。

  能够在上班时间悠闲发这种帖子的人,可不都是读过大学的嘛,不然也没这个智商想出如此精明的办法吧。至于夏天 里身穿睡衣拖鞋逛街甚至坐公交地铁,早已不再是新闻了。

  10.赛事

  F1VS赛马

  上海有F1,香港没有。香港有赛马,上海没有。

  2004年9月的F1上海站,吸引了15万观众,门票卖了3亿多元,震耳欲聋的马达声把上海的名字传遍了整个 世界。赛场所在的嘉定区周边,房价从3000多元/平米飙升到7000元/平米以上。

  除了直接收益,F1对上海汽车工业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效应,嘉定的汽车制造业与对外贸易基地,预计到2010 年销售额将达到3000亿元。

  不过,F1给上海带来了巨大收益的同时,许多人也为上海F1的未来担心。综合估算,整个上海赛车场7年的经营 成本和投资要超过80亿,收回投资取得盈利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位在上海从事体育工作多年的人士告诉记者,说到体育设施本身,上海有多少是真正赚钱的?上海的重大体育设施 ,像上海八万人体育场、上海体育馆,都是政府投资,都是不盈利的。

  就参与度而言,上海的F1远远不能和香港的赛马相比。香港马会现在有会员2.3万名,基本上都是有着很高社会 地位的成功人士。在香港,“赌马”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更重要的是,香港的马会并不是人们想象的玩赌博的机构,马会 的高层一直致力于将马会打造成亚洲最佳的私人会所。

  对于香港人而言,一旦成为马会会员,就等于拥有了一个相当高质素的社交小圈子,每年马会都会举行近40次左右 的迎新活动,帮助新人融入这个精英团体。

  每位新会员在加入马会的前三个月内,还会得到指定的会员大使协助,尽早熟悉马会情况。另一方面,也会因为成为 马会会员,将拥有最优质的设施与服务。

  与香港赛马会相比,上海的F1显然缺乏深厚的底蕴。在F1进入中国的热潮过后,那些过了F1瘾的人会继续留在 赛场边吗?由于上海市政府采用高价汽车牌照政策,其私有汽车的发展速度落后于全国很多城市。

  这就让人怀疑上海市的民众对F1有多大热情。何况即便对于早就进入汽车社会的欧洲人来说,F1也是一种贵族运 动,不是普通人看的赛事。

  11.酒吧

  新天地VS兰桂坊

  上海话里把用一种东西套住或收住另外一种东西叫作“箍”。于是,那些拥有被石条所“箍”住门的建筑被称为“石 箍门”,后又东传西传变成了“石库门”。从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的石库门建筑对上海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它代表了 近代的上海历史文化。

  “新天地”原先就是一片典型的上海石库门民居,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开发商保留了当年的砖墙 、屋瓦,甚至不惜代价从国外进口价格昂贵的防潮药水,注射进旧砖瓦。

  每座建筑内部,则按照21世纪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情感世界度身定做,成为国际画廊、时装店、主 题餐馆、咖啡酒吧……

  何以称为“新天地”?上海人说,将新天地分为南里、北里两部分的兴业路,正是“中共”一大故址所在,“天”字 即是“一大”的意思——有趣的解释。看来商业活动在必要时也还是要打一打政治牌的。

  “新天地”把自己定位在中外游客领略上海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形态的最佳去处之后,自认为具有文化品位的本地市 民和外籍人士便纷至沓来。

  夜幕下,露天摆放的座位上都以蜡烛为光源,漫步其间,很难不与过往的人流产生碰撞,而且不会有人停下来说声“ 对不起”。也许这里只是个纯粹的消费场所而不需要任何礼节。

  慕名来到那家百余明星合开的餐吧,居然被告知需要购买40元的门票方可入内。问其原因,被告之:“周末有演出 ,怕人太多了,所以要卖门票。”可以理解,开发商1.5亿美金的投资,最终当然需要消费者来为之买单。

  反观“兰桂坊”,也是香港白领和老外的出没之地,有着30多年的酒吧街历史。因为经济低迷,消费水平并不算高 ,一杯鸡尾酒不过二三十港元,还为所有客人免费提供花生、无花果等小食品。

  论起外观,兰桂坊不过是中环德己立街与西面云咸街之间的一条短小弯曲而狭窄的街巷,而且不尚奢华,陈设简单。

  如此看来,身为后起之秀,新天地一定窃喜自己的高档次、高消费,没准还要为自己的高价格而感到自豪。

  每次叫酒水都要随即付费的兰桂坊习俗,如今已经被“新天地”给运用得恰到好处。如果要继续与国际接轨,只怕收 取小费也是早晚的事了。

  12.小资

  锦江乐园VS海洋公园

  这是一个伪小资的年代。不管什么事情,上海容不得自己落在别人后面,大学排名如此,连玩儿也不能落后。当环球 嘉年华盛装出现在浦东时,上海人民一定在为自己终于又抢到了个第一而倍感自豪。因为迪斯尼乐园的选址没有抢过香港,上 海人是禁不起第二次打击的,不管什么方式,只能有一个结果。于是,上海赢了。

  去过香港海洋公园的人,不会对嘉年华有浓厚的兴趣。因为那些看似新奇的项目,在海洋公园已经存在了好些年。成 人门票虽然高达185元港币,但身为东南亚规模最大的娱乐消闲公园之一,其却实行一票制。只要不嫌累,其间所有的游艺 项目都可以免费参加。当然,各种砸钱的游戏不在其中。

  而在上海嘉年华出尽风头的时候,锦江乐园虽然拥有高108米,号称亚洲第一、世界上第三大的摩天轮“上海大转 盘”,仍然只能无奈地被迫接受被冷落的命运。

  这个创建于1984年的大型主题公园,占地11万平米,门票60元倒不算贵,且包含了任意6个游艺项目,但要 想玩完全部项目,怎么也得300多元。这对并非普遍富裕的上海人来说,也算是笔不小的开销了。

  嘉年华离去后,锦江乐园算是有了出头之日,也开始动心思要搞点新意。从宣传方式上,再次显示了上海人的精明, 投机取巧地借用了“嘉年华”的余热。把从2004年8月起开设夜间游艺项目称为“沪版嘉年华”,其实不过是花了70多 万元给游艺项目安装了眩目的彩灯,并没有给游客带去更多的新意。显然,“拿来主义”学习得还不够彻底。

  13.美食

  美食街VS大排档

  每个上海出版的旅游指南都会写上如下文字:“中国几乎所有的菜系都汇聚上海,有着‘中华美食之都’的美誉,世 界各地的异域风味也能在上海觅到踪迹。”

  不错,从云南路、黄河路、吴江路到天钥桥路,各个美食街上,天津“狗不理”包子、山东水饺、“老四川”火锅、 新疆烤肉,各种菜系、各国风味都能找到。

  只可惜,来到上海之后,它们也都变得有了“上海特色”,该辣的不辣,不该甜的变甜。“海派川菜”、“海派粤菜 ”的招牌,要比“正宗川菜”、“正宗粤菜”更能够吸引顾客。

  与这“上海特色”相映成趣的是,想在这里找一家纯正的本帮菜馆却难上加难。每次去上海,朋友细细数,慢慢挑, 好容易选了个价格口味适中的。

  可坐下来一看,发现菜单上很多的篇幅被川菜、粤菜甚至东北菜给占去,真正的上海菜屈指可数。这种方式的包容, 实在让做东的人措手不及。

  与上海饭店的精致相比,香港的大排档装饰简单,但却充满地道的香港风情。想吃最地道的云吞面、鱼蛋、牛丸、清 汤腩、牛杂,还是得去这些地方。最出色的港式咖啡奶茶也只能在街角的茶餐厅才尝得到。

  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香港还汇集了世界各地的美味佳肴,法国大菜最具人气,日本菜、韩国菜、泰国菜、意大利菜 也极为普遍。此外,还能尝到并不多见的地中海菜、尼泊尔菜、越南菜、澳大利亚菜、印度菜、古巴菜等等,口味绝对正宗。

  朋友无奈地说,身为上海人,她都快觉得自己是个另类了。每次香港同事来时,总会为饭店服务人员的照顾不周到而 抱怨上海人不好,然后紧跟着一句:顾小姐你是例外。

  她坦承,在上海,如果很不幸长着中国人的面孔,不会说上海话,而且衣着打扮上又不太讲究的话,根本别指望从服 务生的脸上看到笑容。

  而在香港,基本上不会出现类似事件。随便走进一家食肆,哪怕只是点上一杯奶茶,店员都会笑脸相迎。从用餐环境 到服务态度都令人从心里感到舒服,那才算是明白什么叫做“顾客就是上帝”。

  14.男人

  姚明VS成龙

  “姚明代表上海男人的高度,刘翔代表上海男人的速度,常昊代表上海男人的深度”这是最近在上海男人中颇为流行 的一句话。一向是“小男人”代表的上海男人好像终于找到了扬眉吐气的机会,似乎是多年的小媳妇终于熬成了婆。

  在很多人看来,上海男人的口碑一直不是很好。差不多“心眼小、气量小、胆魄小、志向小”就是上海男人的标签。 上海男人大多细皮嫩肉,精心修剪的发型上总是有着保湿摩丝,服装款式总不会与时代脱节,而步伐总有一点微风轻摆的味道 。苏南水乡的江南文化和十里洋场的西方文明在上海男人身上留下了特有的“阴柔”气质。

  而姚明的横空出世无疑改变了许多人对上海男人的看法,在雅典奥运会上姚明不但挑起了中国队进军八强的重担,其 “不进八强不刮胡子”的誓言更是让人看到了上海男人的责任感。如今,在NBA纵横驰骋的姚明毫无疑问成为中国体育的“ 一哥”。

  同样是在美国打拼,香港男人成龙的表现一点也不比姚明逊色。如果说姚明是NBA的红星,那成龙也绝对是好莱坞 的大腕。从7岁就开始在功夫电影中扮演角色的成龙,几乎从没使用过替身演员,受过数不清的重伤,却依然坚持自我。

  对于香港人而言,成龙饰演的香港警察“陈家驹”就像是一个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而在说华语的演艺圈内,成龙总 是被人叫做“成龙大哥”。

  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了看姚明和麦蒂击掌相庆,也习惯了看成龙在好莱坞的电影中和各色皮肤的影星打斗饶舌。在上 海最高的摩天大楼金贸大厦88层的观光厅内,姚明的球衣球鞋和签名篮球正作为一种城市的象征被游人参观,而成龙的电影 也已经成为香港人的一个标签。

  但对于普通人而言,英雄并不是城市的全部,看这个城市的男人要看群像而非个体。上海男人不都是姚明,香港男人 也不都是成龙。

  谈到上海男人,一位在上海工作的外地姑娘告诉记者:“有时候心情不好想吵架,我是不会和女人吵的。要吵就和上 海男人吵,你只要一厉害,他就不会做声了。”

  而一位嫁到香港的姑娘则说:“香港男人很尊重女性,不过对于妻子而言,会煲汤最重要。”也许女人对男人的评价 可以作为一个品评两地男人的注脚。

  15.女人

  张爱玲VS梅艳芳

  “在你心目中,谁最能代表上海女人?”同样的问题,得到了同样的回答:张爱玲。悄然逝去10年的身影,仿佛还 留在这个世俗的城市里。她本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其平凡甚至已经到了俗的地步。而一个女子能俗到极致,或许反倒透出些雅 意来。

  她只是个平凡的女子。在恍惚中,经常会触及到人生那冰凉的边缘,她为此而忧郁,而苦痛,但是也只到此为止。大 凡书读得多的人,对世事的看法难免深刻;看法深刻了,就难免会落入悲观之中,何况那原本就是一个混乱的年代。

  停留于苍茫的可感可知,以及由此带来的苍茫感,这种感觉常常让人陷入虚无,这种虚无是足以让人窒息的。

  如今的上海,因为缺乏信念而产生的空虚,与她所领会的虚无之间,产生共鸣自成必然。苍凉,已不再只属于那个年 代。“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长与短之间没有过渡。她以苍凉的气质为底,以世俗的点滴为面。因这苍凉,让喜的人更 喜;因这世俗,让厌的人更厌。

  这样的女子,在那时,在现在,都该算是小资女人。甚至连带着现在上海滩还有一批有意无意模仿她风格写作的女人 们。只怕也有男人想模仿,但碍于缺乏那般细致的观察或透彻的领悟而被迫放弃。

  那么谁又最能代表香港女人呢?原本被告知是亦舒。这是个非常香港的女人,无奈受了张爱玲太多的影响,拿她们来 做比较,只怕有些不公平。从这个意义上说,梅艳芳可能更恰当。

  梅艳芳的名字拆开来看也很世俗,但合起来一读,却没来由多了分英气。“香港的女儿”,这个名衔可不是随便谁就 能担当得起的。

  从小小歌女,到一代天后,一路走来的艰辛,只有自己才最清楚。“人生不免崎岖,难以绝无挂虑,既是同舟在狮子 山下且共济,抛弃区分求共对。”一首《狮子山下》,是港人逆境自强的激励,也是梅艳芳短暂一生的绝好写照。

  挫折谁都会遇到,她也会感到空虚,感到悲观,甚至有过高处不胜寒的恐惧。但她没有只守着自己的身影,那份对社 会的责任,对朋友的尽心,是连多少男人都要自愧不如的。

  明星裸照事件中,她带头组织声讨不良媒体;SARS期间,带病组织1:99的演唱会筹集善款……而港人一呼百 应的公益热情,也远比上海人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浓烈自我意识来得爽快。而且,身患绝症,连开数场演唱会的壮举,更不可能 发生在上海人的身上。

  评判一个城市,首先就是从这个城市里的人着手。一个人不能代表整个城市,但至少是这个城市的缩影,哪怕只是很 小的一部分。

  上海隐忧:成本上升太快

  专访“2004年沪港城市竞争力报告”主持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段樵、伍凤仪

  在“2004年沪港城市竞争力报告”发表前一天的5月19日,在上海花园饭店,报告的港方主持人香港中文大学 的段樵教授和伍凤仪教授接受了本刊记者的独家专访。

  《新世纪》周刊:作为报告的主持人,您认为香港和上海之间是合作大过竞争,还是竞争大过合作?上海的人均GD P会在10年内超越香港吗?

  段樵:2004年我说上海GDP十年超过香港,是在经过购买力评价后的结果,而不是数字上的超越。对于两个城 市而言,都是一种竞合关系,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上海的人均GDP超越香港,只是一个数字上的事情,不具有实际的意义。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真正国际化的城市,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世纪》周刊:香港和上海是中国商业化氛围最浓的城市,二位怎样看待上海在金融业的发展?上海能否成为真正 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段樵:所谓国际金融中心,主要有两种功能类型,一种是大量处理国际业务,另一种是以处理本地金融部门的对外业 务为主。对于香港来说,两种兼而有之。而上海已经有了后一种的雏形。

  但由于制度方面的原因,上海没有香港自由港的优势,在法律环境上更是无法和香港相比,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对上海 来说还为时尚早。尽管如此,上海成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还是一个必然。

  《新世纪》周刊:许多人都认为上海技术后劲很足,二位对此怎么看?上海在管理上有没有后劲,需要怎样的努力才 能更进一步?

  段樵:在管理方面,我们认为上海的后劲也很足。香港的管理主要依托于本地人才,而上海选才的范围很大。在国内 ,上海是众多人才的选择,有很好的集聚效应。而上海的企业也能出得起大价钱从世界范围内为上海选才。另外,香港的大学 教育也没有上海普及,现在高中生的升学率也仅仅是18%。

  《新世纪》周刊:香港人的工作效率好像比上海要高,我很难想象一个走得很快的人会被一个走得很慢的人赶超?

  段樵:香港工作效率超过上海,这是百年商业竞争的结果。但城市的发展不但要看人,也要看机遇。上海市政府很懂 得抓住机遇,而且也懂得利用上海厚实的历史积累。对于城市而言,历史的积累很重要。

  《新世纪》周刊:上海想要超过香港,最主要的困难在哪?

  段樵:目前,上海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成本上升太快。我们报告说的10年上海GDP超越香港,是在香港和上海 的人均GDP经过购买力评价调整后的结果。如果上海的生产成本上升得太快,超越香港的时间就要超过10年。

  现在香港商人说自己在上海有投资,有一种炫耀的意味。他的潜台词是说,我的公司很有实力,可以在上海投资做生 意。而实际上,现在香港商人的投资已经不是投在上海的市中心,而是投到昆山、奉贤这样的郊区。上海需要注意这个问题, 如果生产成本上升太快,这些资金有可能会走。

  《新世纪》周刊:上海人和香港人有怎样的异同?上海精神和香港精神又有怎样的关系?

  段樵:两地人都有强烈的冒险精神,对商业有着天生的敏感。两地都有着很浓的殖民痕迹,这让两地的市民可以很容 易地和外国人打交道。如果说有不同,由于香港经历了近百年的殖民统治,是全世界很少的自由港,香港人已经见惯了外地人 ,觉得和外地人打交道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

  我虽不是香港本地人,但已经在香港生活了27年,从没感到什么不方便。而上海,虽然1949年以前一直是十里 洋场,但后来和世界的关系有一点闭塞。从上世纪90年代打开大门,排外的情绪上海是有一些的,但我相信从历史来看,上 海能够和香港一样,有更大的包容性。

  伍凤仪:我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香港人对上海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缘,上世纪50年代不少上海企业把工厂迁往香港 ,成就了香港的纺织业,也给香港的企业管理打下了上海的烙印。在政府高官里,香港首任特首董建华和著名政坛女杰陈方安 生都要被算作是上海人。从这点上来说,香港受惠于上海很多。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星战前战3》
2005中国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联赛第10轮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大城市停车的烦恼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