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30日17:17 中国青年杂志 | ||||||||
16年来,周海江同时背负着赞美与误解奋然前行。赞美者说,他天资聪颖,博学多识,带领着红豆从一个乡镇企业走向世界;误解者说,成功,还不是因为他是“太子爷”,是坐享其成的接班人。种种非议,皆因红豆的开创者周耀庭先生是他的父亲。 对此,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总是温和地一笑,说——
“父亲的儿子”是上天给我的额外考验 采访-本刊记者 李纯 这是一次富于戏剧性的选举。 2004年9月15日。江苏无锡港下镇的红豆集团,被红豆人称之为“海选”的内部选举悄然展开。共有50名董事参加投票,分为三轮:第一轮,从20个候选人中选出4人;第二轮,9名常务董事从4人中选取2人;第三轮,2选1。 每一名选民都神情凝重,此次选举的结果对这个年产值70多亿的企业影响巨大。 产值是继续扩至百亿?还是朝相反的方向滑行?与即将选出的——总裁,息息相关。 在不约而同地写下一个人的名字的同时,许多董事又悄悄地捏把汗。 此人叫周海江,时年38岁,获得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同济大学博士学位,1987年即来到红豆,屡建奇功。此外,他还有一特殊身份——即将卸任的总经理周耀庭的长子。 但这一身份绝不是海江获得此职位的必然保证。事实上,在其人生中,众多取舍、担当、进退、悲欢、毁誉——都与此身份相关。 周海江能否当选总裁,只能由他在这17载的作为给出答案—— 书生归来 父亲说,你应该去求人家买你的东西。 母亲说,你为什么要回来? 这里是江苏无锡某商贸公司。一个年轻人走到门口,他肤色白净,身上有某种气息明显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对,是书生气!他迟疑了一下,然后,扬手敲门,轻轻地,仿佛里面蹲伏着不知名的庞然大物。 “谁?”从门里伸出张不耐烦的大脸。 “您好,我是太湖针织厂的,带来几件刚出的新品,要不要过一下目?”海江努力笑。 “不要不要!喏,不写了吗?拒、绝、推、销。”大脸说。门, “砰”一声被重重关上,带起的风和不客气的说笑夹得他的脸,生疼。“这个推销员说话倒有点文化。”“那有个屁用……” 伤自尊了。还好,母亲不在身边,不然定会泪汪汪问那句老话:“你为什么要回来?” 周海江原本可以远离这些“世俗的屈辱”的, 这个无锡港下镇的农村娃,本来已经翻身做了命运的大赢家:考上深圳大学经济管理系,毕业后又被南京河海大学录用为教师,从此,“户口是城市的,工作是清高的,女友是北京的”,哪一桩不是庄户人梦寐以求的幸福。 奈何,周海江觉得这“幸福”陷入了方鸿渐式的虚空,他的大学四年是在深圳大学经济管理系度过的,特区的空气里流淌着青春、创造、激情、野心。内陆校园里不问世事的宁静、死水微澜的平稳、不与现实接壤的人生……他,想逃离。 才当了半年大学教师,周海江便辞职回乡,回太湖针织制衣总厂(红豆的前身)工作,成为江苏省大学生自主到乡镇企业工作的第一人。猜疑纷至沓来。“他在城里犯错误了?”这是传闻一;“儿子回来还不是要沾老子的光?”这是传闻二,他的父亲周耀庭是这个厂的党委书记。可老乡们,平心而论,海江又能沾上怎样的光?两年前父亲接手时,厂子岌岌可危,父亲把所有的干部员工赶出去摆地摊,又和工人一起,亲自挑着上百斤的内衣走村串巷,才让它运转起来。海江辞职的那一年,厂子依然前景不明,车间时开时关,有钱就发工资,没钱就欠着,年产值不足500万。 海江早早读懂了父辈的沧桑。大学图书馆里,包蕴着“现代经济理论”“科学管理”“特区经济”的书,他一一触摸过,那些新锐的、活泼的字眼,在他敞开的心灵里散发着微光。他为父亲而读——现代化管理思路,将为这个乡镇小厂带来更多;也为弟弟周鸣江而读——高中时,家里缺钱,鸣江爽快地把惟一的读书名额让给了他…… 是对家族、家乡的责任感以及神秘的直觉——17年后人们管这个叫前瞻性——“乡镇企业也能成为施展抱负的舞台”,让海江归来。 至于现在,“推销员”周海江收回思绪,冲自己说,抱负再远大,你还是文弱书生一名,敏感、清高、自尊心强,能为母亲的几句批评哭鼻子;父亲说得没错,“你缺一课——你应该走街串巷卖田螺,吆喝着卖,去求人家买你的东西,不然你放不下架子。不然这么脆弱,以后在社会上一遇到挫折会垮掉的!” 他继续去敲一扇扇紧闭的门,一路上偏见和冷眼随时可能扑面而来,他的步子沉重,又轻松。 不追求“完美的100分” “你回来能干什么呢?”父亲问。 海江挠头,光凭书生意气好像不能挥斥方遒。 “那就先从普通工人做起吧。” 出门推销产品,只是周海江在红豆前期工作的一部分。在进入决策层前,他先后当过最基层的普通工人、厂部秘书、车间主任、计划科长,每份工作都抱着力求完美的心态来完成。 厂部秘书,干的就是杂活儿,无论是写会议通知、挂标语、打扫卫生、打开水,他通通很认真。当上二车间主任后,更是细致到“一针一线”上。以前工人写个纸条就去领来一大堆轴线,一批活儿下来,常常会浪费一两筐缝纫线,周海江便规定缝纫线用完后要凭空轴去领;再如裁衣服要躲开污点和小洞,一片布料若用心可裁50件,不用心只能裁成40件,他规定,每个工人、班组都搞成本核算,节约有奖,浪费受罚。 这些“现代化管理”让许多元老级的叔叔们很惊奇,看起来很简单嘛,我们怎么没想到?谁说大学生只会纸上谈兵? 可有一次,完美至上的小周主任认识到不能凡事都追求100分:二车间接了个活儿,他盯得特认真,针脚要密,扣子要钉紧,慢工出细活天衣无缝,可才做到一半他就大惊失色地发现,交货时间到,完美成了最大的不完美。“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不能凡事都追求100分,与其期望企业大、薪水高、环境优雅,或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没有缺憾,不如放松心态,只要做了,就是成功了一半,拿到60分便值得高兴,80、90就相当不错,强求100分,是为难自己也是为难别人。” 以上种种,只能算是这个大学生小试牛刀,他最受工人欢迎的举措,是对工资制度的创新。 那时在红豆厂,计件工资制度已经推行,但以前的车间主任喜欢在效率之外讲讲人情——看哪个工人做得多,就把工资给他减一减,反之,则加一加。久而久之,工人就懒了,反正都差不多,何必费那个劲。见此情形,周海江和车间的其他干部商量:把每个工人完成的份额和工资张榜公布。 为了确保报酬的合理性,他派工资员拿秒表到每个工序去考核完成每件产品所需时间,不测最快的人也不测最慢的人,而是测中速的人。测完后根据这份资料再制定出每道工序每个工人一天的定额,并明确规定,超额部分给双份工资。 工人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干活儿争先恐后,可这工资,真能兑现?到了发薪日,大家到榜前一看,哈,差距那么分明:有的人一天挣十几元,还有的人一天竟挣三四十元! 一年多以后,周海江当主任的二车间无论在交货数量和质量上都大大超过了一车间。不久,他被提拔为副厂长兼计划科长,那一整套带有现代化管理轨迹的规章制度逐步推广到全厂。随后“内部市场制”“四制联动”陆续建立,成为红豆集团机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谦和、细致,商业动物必须具备的敏锐嗅觉和“狂妄的年轻人”身上罕见的勤勉塌实,周海江身上都具备。但作为一个日后的总裁,此时的他还缺点儿什么吧?比如,雷霆万钧的惊人气魄…… 跳跃,总是如此惊心动魄 周海江是以温和的方式把这种气魄展现出来的。 20世纪80年代末,红豆召开了其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会议,与会的都是副厂长以上的管理者。听罢海江的一个提议,众人面面相觑,那神情写着:不可思议。 提议是这样的:“以后的服装市场,会进入一个群雄逐鹿的品牌时代,我们不能满足于拿着自己的衣服零敲碎打,沿街叫卖。红豆已经拥有自己的品牌,我建议在中央电视台投资160万元作广告,在全国范围内创名牌。”可“叔叔们”不以为然:卖多少件衬衫才换来160万啊,它等于工厂全年的利润,可以买多少设备,造多少厂房!广告嘛,可做可不做! 意见久持不下。大家把目光转向党委书记周耀庭,后者的表态非常关键。饶是父子,老周与小周在许多问题的处理方式上完全不同,儿子温和、理性、谋定而后动,而父亲个性如烈火,喜怒分明,总体来说更为感性,“红豆”这罗曼蒂克的名字就是老周起的。况且,众人知道,在牵涉厂子命运的问题时,周耀庭从来只从“利弊”出发,无关“血缘”。但这一次,周耀庭表态:“我赞成。”父亲真的觉得儿子的提议很及时,还有一份欣赏,父亲不肯表露出来:儿子表面温和,作决定时却很有魄力,像老子! 红豆借钱上了央视作起了广告,160万的广告费,今天看来花费不大,但其效果比今天花1.6亿元还值。红豆的产品销路迅速拓展,“红豆”成了首批“中国驰名商标”。 1995年,周海江又带领红豆完成了“惊心动魄的一跳”,他提议:集团发展应该走适度多元的路线,光靠服装市场可不行。摩托车市场的需求就很旺盛啊,比如在农村,很多人买不起汽车,就拿摩托车拉客、载人,作为生产交通工具。将来即使买汽车的人多起来,但我国是人口大国,国家肯定要限制能源消费,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摩托车还有很大的市场。 然而,就在红豆刚刚投入5000万初步建成生产线之时,一个无法预料的情形出现了:由于当时我国100多家摩托车企业已经注册,相关部门决定,不再审批新摩托车制造企业。 这无疑是当头一击。它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红豆的摩托车根本无法列入国家目录,没有“户口”,就不能进入市场,客户即使买了,也上不了牌照。巨额投资眼看要化作泡影,红豆的摩托车产业面临绝境,可周海江不愠不急,琢磨着对策,上不了国家名录,那就先租用别人的牌子销售吧。一天,一条消息无意中蹦进眼帘:上海申达摩托车厂因经营不善,面临倒闭,这是上帝赐予的奇妙的契机!他立即投入2000多万连人带牌兼并了这家企业,就利用申达原来的名录,用自己厂的摩托车商标——“赤兔马”,取代原来的商标。 这个商标,不仅当时在红豆内部、就是现在在财经界、分析家的文章中,也引起不少争议。反方的观点是:“为什么不就用‘红豆’这个已经打响了的品牌呢?把拳头攥紧打出去才有冲击力。”而周海江更认可“品牌分散”的观点,世界著名的宝洁就是把品牌分化为“海飞丝”“飘柔”“潘婷”,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打出了精彩的组合拳。再说, “红豆是静的,适合做服装品牌。赤兔马是《三国》里关公骑的马,‘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与摩托车疾驰形象较吻合。” 这跨行业的一跳,惊险无比,稍有不慎便会坠入万丈深渊,但周海江领导红豆上演的是“马踏飞燕”,借力打力,从此奔向更广阔的空间。摩托车产业不断扩大,从二轮到三轮再到电动车,形成了集团的一大产业。与此同时,收购行动使红豆集团在上海市获得了一块宝地,目前,这块地的价格至少在上亿元。摩托车产业的形成,还带动了红豆橡胶轮胎制造业的发展,使其成为红豆集团又一重大产业。 在危急时刻出奇招、出险招,帮周海江解决了红豆发展进程中一个又一个难题。上世纪90年代,红豆集团所在的港下镇发生集资纠纷,镇上几家负债企业相继破产,一时间,“集资恐惧症”蔓延全镇并波及到红豆集团。红豆的一些股东为保险起见,纷纷提出撤股和退资要求,而当时的红豆集团正值高速扩张期,资金周转非常吃紧。 怎么办?“坚决不能退。”这是强硬派的做法,周海江反复掂量:如果坚决不退,反而会加剧人们的恐慌心态,红豆是不是真有问题?接着就会陷入大面积撤股退资的恶性循环。假设放开呢?他素来相信这样一句话,“财聚人散,财散人聚”。于是,海江与集团领导决定合理调度资金,大开“撤股”之门,随时欢迎你来。 奇妙的效应再次显现了,见红豆如此从容应对,人们的惶惶不安很快平复下来,这场风波只历时两天便消弭无踪。撤股金额只有数百万元,而撤股的人事后都后悔不已。 1995年屡建奇功的周海江已经做到了红豆集团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如果总经理周耀庭老先生退位让贤的话,领军人物非他莫属吧。 然而,事情的变化让所有人都大感意外…… 迟到了九年的总裁 1995年10月,一则新闻震惊了江苏,震惊了全国,还越出国界,让国外的媒体漂洋过海来打听:“百万年薪招聘总经理,真的假的?” 千真万确,红豆集团刚刚发布了这一消息,在1996年的中国,这算得上破天荒。为此,江苏省还特地出台一个政策,规定本省企业招聘经理人最高数额不得超过多少多少。 后来,在许多关于周海江的个人报道里,都提到这样一条功勋:“他主持了百万年薪招聘总经理的活动,打破原有的落后机制,建立了‘大公司小企业’‘子母公司三级运行’‘内部买卖关系’等一系列集团化现代企业机制,走上了规模化、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学校化的‘企业五化’发展之路。” 的确,这些结果都是他要的,但“百万年薪招聘总经理”不是他的主意,是父亲的决定。看着如云的应聘者和记者,海江心里忽然有点儿——堵得慌。 周海江不是一个容易觉得委屈的人,有什么打击,即使是人世间再残酷的打击,也多半默默承受。27岁那年,他两岁的儿子周致远被确诊为脑瘫,伤心汉子宣泄情感的方式是躲到没人处痛痛快快大哭一场,回到人前,眼泪一抹,继续干活儿……可这次招聘确实是个不小的打击。同学、同事,还有些朋友说:“你父亲对你不信任了,不然,让你这个常务副总经理去当总经理不就得了?”还有人说,“嘿,这么多年周海江能青云直上,还不是因为他老子?这下,傻眼了吧?” 的确,这么多年来周海江在红豆集团上升很快,但不是因为他是周耀庭的儿子,而是因为,他是他。 周海江还是跑去问父亲了,倒不是怕父亲对自己有什么看法,用不用自己倒是其次,关键在于:“从外面招来一个完全不了解企业的人,哪怕他能力再强,学识再高,会不会应接不暇?会不会影响集团的大局?”父亲的回答也很有道理:“我当然明白你所说的情况,可我这一举措别有深意,我想从外面输进新鲜血液,家族式企业容易让人昏昏欲睡、丧失警惕……” 百万年薪招来了一位加拿大华人陈忠当总经理,陈忠工作很努力,能力也很强,但毕竟是“空降到”红豆这样大的一个企业里,光靠个人授信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双方合作了一年半之后,友好分手。 2004年9月15日,江苏红豆集团,选举进行中。 到第三轮,答案揭晓,49票投给周海江(一位代表因故未能参加投票),这实际上意味着周海江以全票优势当选红豆集团新一代领军人物。 热烈掌声中,在场的许多代表微笑起来,他们是看着周海江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见证这个年轻人如何穿越冲动、脆弱、敏感,成长为一个众望所归的当家人。 其实九年前由海江当总裁也未尝不可,上天赐予的额外的考验,他没有以怨怼之心相对,而是继续思索、奋斗、承担——2001年,海江决策上马了八个项目,建成4.2平方公里的红豆科技工业园,国际著名公司沃尔玛、H&M等相中这儿的生产规模,将此作为全球服装采购单位,一个订单就达数百万或数千万美元;2002年,他又带领红豆进军房地产市场,很快在镇江、无锡获得成功,楼盘一开即一抢而空…… 新总裁诞生的时候,前总裁周耀庭站起来与儿子握手,毫不掩饰骄傲。为了等待这个握手,父亲等待了17年。17年来,父亲充当的是上级与领导者的角色,很权威很刚烈,谁也不知道,17年前刚烈的周耀庭流过泪:海江突然说要回来,当爹的说“好,乡镇企业需要你这样的人才”,但老伴儿情绪很激动,指责“你压根儿不顾念儿子的前途”…… 远处,海江的长子周致远拄着双拐在练习走路,走得很坚强。海江几乎是用一种近乎严厉的方式激励这个被病魔袭击的孩子,“你得自己走,谁也无法代替你走。” 世俗的偏见总是容易认为,父辈的福荫是一条坦荡的通途,可对那些有志气的年轻人来说,它是上天恩赐的特殊的考验,战胜了“考验”和苦难,全新的故事,将继续流传。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杂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