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青年》杂志专题 > 正文

中国青年:星梦为谁而“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30日17:27 中国青年杂志

  明星梦:普遍的人性之痒

  文-本刊记者 亓昕

  “超级女声”某区海选现场,稠人广众,仿佛全国上下各地女子倾巢而动,趋之若鹜。令人惊奇的是报名参赛者的年龄——在节目最后剪辑的花絮里,若干阿妈祖母级选手声
情并茂引吭而歌的镜头成为惊鸿一瞥,让人印象深刻。仿佛一下子,星梦遍地开花,全民皆有成星之可能。

  “全民皆星”,在有些人看来是一个社会现象,在我们看来,它是一个个具体的人追求“星梦”的具体心路,这一心路同样被星梦的光环湮没,回归那里,你会对新一代“追梦人”有更真切乃至痛切的了解。

  正是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有了我们本期的专题。专题中的三例个案采访,有着一种内在的隐秘逻辑:从无名的“追梦人”到终偿夙愿的明星,从安又琪到魏敏芝,我们探询新一代“追梦人”的追星“新”态,我们为明星梦注入了理性,示意了现实,还原了某种严肃。

  而学者熊跃根的思考则更具有批判性,他以成功的含义解读“全民星梦”的泛滥,充满醒世意味。

  完成本期专题,再看电视上各种“大众选星”节目,突然发现:所谓的花絮,其实花非花絮非絮,最后不过点缀荧屏,娱乐大众,以飨观者。作为一个厚道的观众,对于一定要呈现出她们必然的失败的——媒体,忽然心生戒备。

  这同样是我肯定不会看完类似节目的理由,因为不忍心看有人失败,尤其不忍心看那些必然会失败的人失败。

  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心理,偈语说请不要告诉别人你的梦想,那么当一个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梦想路人皆知的话,我们要保护他的梦想,而保护的手段之一,就是不要当场宣告或获知他的失败,更不要,去娱乐他的失败。

  自然,有梦想就会有失败,但是我们说的是——明星梦。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注定是一个失败之梦,更广义地来看,在商品社会,它是普遍的人心之结,人性之痒。

  哲学家认为,凡属共性,都应得到沉默的尊重。既然如此,明星梦,作为人的某种共同向往,它不该被赏乐与观摩,它不该以娱乐的姿态苟存,它该有更体面的形态,更严肃的面孔,更高级的展示技巧。

  而我们在荧屏上通常所看到的,是被竞技化了的才华,是被速成了的明星(也许只是明星外壳),是被简单化了的过程,是被娱乐所利用了的梦想。

  这正像是美国学者波兹曼在其书《娱乐至死》中所说的“杂耍”,他更忧心忡忡地说:人民已被娱乐蜕化成被动的受众。

  最后,很想颠覆罗兰·巴特的一句话,他说:“电视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不不,是我们神话了电视。

  永别了,我的明星梦

  文-巍巍

  巍巍:国家公务员,多次实践后,放弃美梦。

  “星梦”感悟:为了这个虚幻的梦想,我的自尊被一再贬值,再也不要这样!

  我身材高挑,面容娇好,从小就擅长文艺。大学毕业后,我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但是我一直梦想着做明星,做主持人,不安的心从来没有停止过蠢蠢欲动。

  第一次尝试是报名参加选拔主持人。那个周六我起个大早,换了三次车终于到了某传媒大学,播音小楼已经聚集了几十个青年男女。走进考场,不大的房间里,摄像机正对着一张桌子,旁边坐着两个考官。到我了,刚说了几句话,发现桌子上的麦克风没有声音,就提出来。考官表情有些不耐烦:“本来就是摆设,你就说吧。”我是一个需要麦克风激发热情的人,只好调整情绪。5分钟的节目结束后,我在他们依然毫无表情的面孔下走出来。一个月后,网站上公布的通过初试的名单中没有我的名字……

  不久,中央电视台增开少儿频道,面向全国招主持人。我在网上递交了报名表,得到通知去取准考证。因为是按照顺序发放的,结果我拿到的考号是2号。笔试的题目都是媒体知识,最后一道是发挥题,播放了三段少儿节目,让大家写出评论和改进意见。我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感觉良好。两天后接到面试通知。现场来面试的很多都是学生,有的还有家长陪同。看着那些家长比孩子都紧张,跟高考似的,不断安慰和鼓励,还买吃买喝的,让我觉得很好笑。

  1号空缺,我就成了第一个面试者。首先,让我作1分钟的自我介绍,我正说得来劲,一个老太太无情地发话:“时间到!抽个题目。”我抽取了一个题目交给她。“请你说说你最喜欢的少儿节目主持人!”我当时竟然死活也想不出一个少儿节目主持人的名字来,只好讪讪地说:“忙于学习和工作,好久没看过电视,对少儿节目不太熟悉。我说说我喜欢的主持人吧!”出门后我就知道肯定没戏了。

  一日在街上闲逛,看到SOGO门前正在搞活动,凑过去看看热闹,礼仪小姐塞给我一份宣传单。“莱卡我型我SHOW”全国选拔歌手,不限年龄,不限职业,只要你有梦想,就可以尝试。多么鼓动人心的口号,我又动心了。我拉上好友楠楠一起,到了现场只填写一张报名表,就可以面试了。一个个小方格子后面,分别坐着风格各异的音乐人。面试我的是一个戴着大墨镜的酷男,他让我随便唱几首歌,唱完后,他微微点头:“回去等通知吧。”楠楠也出来了,她说:“面试我的那个人说,你们大学毕业都有好工作,为什么还想当明星?演艺圈是非常辛苦、非常复杂的。”这句话多少惊动了我的心,我要的是什么呢?接到复试的通知我没有去,几万人中挑选一个,何必跟着游戏。

  可我还是有点儿痴心不改。在网上看到美宝莲VJ大搜索,我又报名了。那天我特意穿上艳丽的T恤和短裙,到了考场放眼望去依然是百余号俊男靓女。等候过程中,三个年轻男子坐到旁边,和我闲聊起来。他们给我的名片上印着一个小有名气的文化公司。他们认为我的外型和身材都不错,让我去公司试一下。我竟然遇到了星探!我答应有时间去看看。终于轮到我,考场里有一个小型舞台。三个年轻的评委坐在对面的沙发上。我按照要求主持了一段MTV节目,刚说到一半,评委说:“可以了,你下午来复试。”我道谢之后风一般地跑出去。哇塞,终于遇到伯乐了。我赶紧打电话告诉男朋友,忽然想起,他正是下午的飞机去加拿大,公司派他出国培训半年。我答应他面试完毕就去送他的。我飞奔到他宿舍,他高兴地抱住我:“我的宝贝终于被发现了。”他一个劲鼓励我下午去复试,不让我去送机。下午他把我送回面试地点,自己去了机场。我兴奋地想着复试后就可以进入电视台,主持人的梦想越发清晰了。

  下午复试的人有50个。轮到我时,评委看上去都很疲惫。我调整状态,表演了一曲英文歌曲,主持了一段音乐节目。看到他们微微的笑意,我想应该有戏吧。工作组让大家都留下来,复试全部结束后就当场公布进入决赛的名单。终于到了决定命运的时刻,宣布完毕,没有我的名字。

  我拿起包毅然离开,心里如雨滂沱。我把我最爱的人丢在一边,为了这个虚幻的梦想,我的自尊被一再贬值,我再也不要这样!

  没想到,那个偶遇的文化公司却几次打电话叫我去面试。他们还给我作了形象设计,拍了些上妆后的照片,最后通知我被录取,可以签约。我平静地拒绝了。有过这样被星探发现的故事,也算有所安慰。

  经历过这些疯狂的折腾,我领悟了很多。明星固然耀眼,可是成名背后同样是需要辛勤付出的。世界上漂亮多才的女孩子那么多,真正被幸运之神眷顾的毕竟屈指可数。我所谓的梦想不过是一个虚荣的泡沫,相比之下,一个普通女孩的真实生活更会令我感到塌实,安全。

  别了,我的明星梦!

  责任编辑:蒋晔

  想成名,就得“秀”

  口述-安又琪 采访-本刊记者 万莹

  安又琪:曾经“北漂”,2004年湖南卫视 “超级女声”比赛获冠军,此后签约上海天娱传媒有限公司,明星生涯,正式开始。

  “星梦”感悟:我只愿意做“安又琪”,我选择有掌声、有鲜花的生活。

  成名前,我“北漂”六年,不止一次地绝望

  我来自离哈尔滨不远的一个小城。从小,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子,但是喜欢拿着“话筒”扭来扭去。初二那年,我开始跟着老师学习声乐。由于受家里经济条件的限制,我没有去考专业院校。

  1998年底,为了能在文化中心——北京寻找到成为明星的机会,我们举家搬到了北京。我开始寻找我的明星梦。

  我的演出是从PUB开始的。第一次,我只唱两首歌,唱得很拘谨,没有人喝彩。我安慰自己,以后会好的。可日子一天天过去,甚至一年也过去了,我开始怀疑,甚至迷茫,“这条路还要走下去吗?我的伯乐呢?”不行,我不能只在酒吧里唱歌了,我得去参加比赛,必须闯到“圈子”里去。

  1999年底,我参加了“I Want Music”北京赛区的比赛,这是一个台湾七大制作人主办的全球歌唱赛,应该说机会很难得。可我只进到复赛就被淘汰。

  我努力把握每一个来之不易的机会。2000年我和台湾的摄影师合作拍平面照片;2002年底,我还与王子鸣、谢晓东合作拍摄他们的MV;2003年,我参加了中央3台的“音乐擂台”,成为“月冠军”;2004年,我接拍了一条广告。

  可是,机会还是没来找我,我还是那个一文不名的女孩。那天,我躲在自己的小屋里,翻看着这几年自己的“成绩单”,哭着问自己:“广告也拍了, MV也拍了,中央台也去了,我还能怎么样!我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进来,可还是不了了之,我到底还有没有机会呀?”那是我印象中最绝望的一次眼泪,因为我发现,六年都过去了,可我还没有成为舞台上那颗耀眼的明星,我怕自己真的等不及……

  “超级女声”拯救了我……

  说实话,报名参加“超级女声”前的那段日子,我已经陷入进怀疑自己梦想的“苦海”里。很难想像,如果不是获得了“超级女声”的成功,我还得绝望多久。

  去南京参加海选前,我的目标很明确,冲着“拿冠军”来的。“海选”那天,我买了当天返回北京的机票。这似乎有点决绝的味道,我不喜欢等待的滋味。三天后,组委会通知我“进前50了”。

  再次走进南京的时候,我明白我必须一步步地来,不能着急。确实有选手是抱着“玩”的心态来的,他们面对一轮轮的决赛,容易发牢骚“直接比出第一名就好了……”而我不能心急,我和她们是不一样的,我还是对自己说,机会就要来了。

  “50进20”,“20进10”,“10进7”,“7进5”,直到比出冠亚军。这一轮轮的淘汰,我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每次进棚前,我听见自己的心“怦怦”地跳,我把手放在胸口,命令自己深呼吸,一下、两下……

  看见落选的选手落泪,我也跟着一起哭。这就是游戏规则,这种压力和承受力不是常人能承受的。即使每轮比赛,拳头都攥得紧紧的,手心里全是汗,我也不能后退,我狠狠地问自己:“安又琪,你还想不想拿冠军了?”

  当时“娱乐无极限”栏目每天对“超级女声”进行跟踪报道。每天我都要很兴奋地对着镜头说,“嗨,大家好,我是‘超级女声’安又琪,希望大家支持我……”这也是很重要的拉票环节,要想拿冠军,怎么能不争取观众的支持和喜欢呢?那是我第一次面对媒体,第一次感受到闪光灯的耀眼。面对“你觉得谁可以得冠军?”这样千篇一律的问题,我也得不厌其烦地大声回答:“是我,安又琪!”

  决赛的时候,我唱了《一个人的精彩》这首歌。我总是想,在偌大的舞台上,只有你一个人表演,你怎么才能让自己精彩呢?即使只有我一个人,我也要自己的舞台和人生变得精彩。拿到南京赛区冠军,我突然明白,哎呀,我的明星梦啊,快要实现了吧……

  决赛现场,我终于一夜成名

  进入总决赛了。九名选手,依然是一轮轮的淘汰赛。到了最后的时刻,除了争取冠军,已经没有任何退路。我一直觉得一个人得有正常的“企图心”,当“总冠军”近在眼前的时候,我只有不顾一切地迎上去。

  当比赛进行到只剩下我、王缇、张含韵三个女孩的时候,我的情况不太好。三人之中,我的票数最低。当时有记者问我,“你觉得谁会得第一?”我挺没信心的,“王缇第一吧,含韵第二,我第三吧。如果大家不想我得第三的话,就记得给我投票哦!”在那个时候,我们不能放过任何一次给自己拉票的机会。这也是游戏规则。

  可能是因为排练着凉,或者是着急上火,我得了重感冒。我不能倒下,只剩下最后五天了。我和她们一样,每天起得很早,拍片花,背歌词,练习舞蹈,忙碌整整一天,一直到很晚才能睡下。我只能抽空去打点滴,耳朵里都不忘塞个耳机,背歌词、熟悉歌曲。

  终于到最后的总决赛了。三人的票数归零,仿佛这一切都是为我安排的。开场歌,很顺利。下到后台,我赶忙换衣服,“糟了,衣服被别针卡住”,造型师也急了,“不换衣服,怎么上台啊?”

  没有任何后台经验的我一想到“上不了台”,汗珠立马渗了出来。“不能急,要不然妆就花了……”服装师和我还在试图把别针松开,可编导又来了,“怎么还没弄好?该你上了!”这可怎么办啊?服装师实在没办法,“你忍着点,别脱了,就穿里面吧……”他用几十根别针把衣领、衣襟处掖起来,再给我罩上第二套演出服。别针硬硬地顶着皮肤,我被衣服牢牢地裹着。该上场了!站在镜子前,看着有点奇怪的自己,我连紧张都顾不上就被副导演拽上台。歌词都唱了些什么,我全不记得,只拼命地祷告“衣服别露馅”。第二首歌,总算有惊无险地唱完。谢幕的时候,听见观众席中有人大声喊着我的名字,我笑了笑,总算顺利过关。

  我一路领先,直到最后。我终于听到“安又琪,冠军”从主持人的嘴里蹦出,我的内心在大声地尖叫。我终于成功了!成功了!太阳再次升起来的时候,我就会成为令人羡慕的明星。

  我开始过上不一样的明星生活

  “超级女声”的比赛结束后,我正式成为一名签约艺人。工作排得很满,参加演出、拍广告、形体训练、声乐训练、接受采访……新的明星生活才刚刚开始。

  我戴着墨镜在西单逛街,身后有女孩窃窃私语:“那不是‘超级女声’的那个女孩吗?”签售专辑的时候,我的FANS排着长队等着我签名。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你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可以去复杂的地方……”每天,我乐此不疲地处理着这些问题。我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心情紧张地生活。

  我没有办法过平凡人那样的生活。我只愿意做“安又琪”,我选择的是过有掌声、有鲜花的生活。

  “今天我也发了唱片,终于能够站在从小就向往的梦想舞台……我们都要继续努力继续奋斗继续精彩,这样才会不被淘汰……”

  我不敢说自己想当导演

  采访-本刊记者 万莹

  魏敏芝:张艺谋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女主角,现为西安外国语学院西影影视传媒学院广电编导专业一年级学生,星梦提升了她,更“现实”了她。

  “星梦”感悟:通往梦想的路有时候太漫长,一眼望不到头。现在最实际的梦想是当个老师。

  长得不好看,身材也不好,能演什么呀

  《中国青年》:你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里的表演让很多人都对你记忆深刻。这几年来你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魏敏芝:最大的变化就是我们全家离开农村,住到城里。石家庄一所民办高中的校长把我和妹妹接到学校,资助我们上学,还安排我父亲在学校里工作。我们不用像以前那样干农活儿了。

  《中国青年》:你在城里度过了高中三年,还顺利吗?

  魏敏芝:成绩不是太好。常常要出去参加活动,只有一半的时间花在学习上。而且来自社会的压力很大。有一次,我去外面吃早点,老板问我:“你是魏敏芝吧?我不要你的钱,只要你好好学习,为社会作贡献就行了……”我还是把钱塞给他就跑了。他的这句话我会记一辈子。怎么看这句话?鼓励?压力?我说不清。

  《中国青年》:如果你觉得参加活动耽误了学习,为什么不推掉呢?

  魏敏芝:我参加的大多是公益活动,像希望工程这样的活动我是没法推掉的,因为这能帮助别人,我也是靠大家帮助才有今天的。

  《中国青年》:如果不是公益活动的话,想推就推吗?

  魏敏芝:哪有你想的那么简单?临来西安上学前,河北电视台找我参加一个节目,当时我挺忙的,就推掉了。第二天,学校的领导就给我做工作,没办法,我还是参加了。这种情况特别多。

  《中国青年》:社会不像你想的那么简单吗?

  魏敏芝:不简单。当年,我们跟着张艺谋导演在全国做电影巡回宣传的时候,有记者问我:“你想当导演吗?”我说:“想。”第二天,娱乐版头条的大标题是“魏敏芝不想当老师,想当导演”,被炒得满城风雨的,搞得导演和剧组很被动。所以,我以后都不敢乱说话,要学会“三思而言”。

  《中国青年》:能够想像得到,你当时所承受到的压力。也正是这部电影带给你一个新鲜的梦想——当导演。去年,你还去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系。

  魏敏芝:别提这件事情了,挺难过的。不过,我从自己的第一部电影中,看见了导演的魅力,这是我的幸运。我的导演梦是从这部电影开始的。

  《中国青年》:那你有没想过,当时要是报考表演系说不定会选上呢?

  魏敏芝:演员是需要天赋的。你看我,长得不好看,身材也不好,扁扁平平的,能演什么呀?怎么跟人搭戏?总不能老演高中生、大学生吧?(笑)

  而且,我还认为,演员只是导演手中的道具,导演才是一部戏的灵魂。演员只能在导演的旨意下表演,发挥得很有限;而导演就不同了,他是演员的老师,他的空间是无限大的……

  我又笨又傻的,不努力咋行

  《中国青年》;在大学里,你终于学到自己喜欢的专业,感觉怎么样?

  魏敏芝:我一上专业课,就特别着迷,特别兴奋。机位怎么走,怎么构图,舞台背景怎么布置……我满脑子装的都是这些东西。虽然很多东西,我在片场里都接触过,但都只是皮毛而已。我现在才大学一年级,学习的东西非常有限,越往深了学,我心里越发觉得这一行太高深了。导演是一个拼命往外“掏”自己的职业,你脑子里得有东西,有想法,然后才能渗透进戏里,最后通过演员表现出来。我有时想,我要是当了导演,就要拍出“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那种电影。

  《中国青年》:当导演是你的一个梦想。你说过,无论多难,你都要努力去实现它。

  魏敏芝:我真的很努力,很刻苦的。上高中的时候,大家笑话我说话土。我每天就对着收音机练习说普通话,最后还去校广播台竞选当广播员。我总是跟自己说,你又笨又傻的,不努力咋行?有次上表演课,老师让我们做“过悬崖”的表演。我闭着眼,想像着那个场景,慢慢地进入到角色之中。等我睁开眼睛,其他同学都已经走过“悬崖”,只有我一个人傻傻地站着,滴着眼泪,额头上渗着汗珠,腿哆嗦着“走了过去”。老师说,“不管你以前有没有演过戏,你表演得最好,最认真。”

  说实话,上专业课的时候,我是同学中最认真的。周六、周日我还跑到西安电视台去实习,跟着人家后面跑来跑去的,学习后期制作、剪辑。我常常想,这么累、这么辛苦是为了啥呀?不就是为了能学习一些知识,能多些实践的经验。

  《中国青年》:所以你来北京参加“非常6+1”这样的节目。

  魏敏芝:他们制作的这期节目跟“中国电影100年”有关,才找到我。编导问我:“你会唱歌吗?”“不会。”“会跳舞吗?”“绝对不会。”“那你有什么特长吗?”“没有。”最后,编导很无奈地说,“那我们给你想节目吧。”我当时挺难受的,原来自己啥也不会。我跟编导说,“我是学这行的,我自己写个本子吧……”本子改了十几遍,每天大家看电视、聊天,我还趴在床上改来改去,每天都熬到很晚才睡。老师还是说“孩子气”。不过我真的努力了。

  好的导演,都是有很多生活磨炼的人,他们的经历丰富,沉淀了许多东西。生活积累厚实了,导戏时才能喷发出智慧,喷发出光芒。你看我这样,什么都不行,能干得好吗?现在,我都不敢轻易说自己想当导演了!

  《中国青年》:你为了追求自己的导演梦,一直努力着。现在听起来,好像有点气馁了……

  魏敏芝:从拍完《一个都不能少》到现在,当导演一直是我的梦想,看来也只能是个梦想了。因为我的能力离当一名导演差得十万八千里远。怎么能轻易地就说“当导演”?太不实际了。我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一切还是从学习开始吧。

  在通往梦想的路途中,也许会先遭遇到理想

  《中国青年》:你有名气,大家都认识你,又有这么多出镜的机会,你比你的同学、同龄人更有机会获得成功、成为明星,难道你没有这种自信吗?

  魏敏芝:你看过像我这样普通的名人吗?什么是明星呢?这很难有个标准的。那些教我各种知识的老师们,他们就是我眼里的明星;而那些“大明星”,我跑去找他们签名,他们却不看我一眼,我才不把他们当“星”呢。走在西安的大街上,有人认出我,找我签名,搭错车都有人喊,“瞧,魏敏芝上错车了……”这就成明星?我只不过是一直在走自己的路。

  《中国青年》:这是一条什么路?

  魏敏芝:我走的是世界上最宽的路,快乐地活着。不管我是不是魏敏芝,我都要过着快乐的生活,当个老师,供养妹妹,孝敬父母,照顾姐姐,这才是我最想过的生活。

  《中国青年》:那你的导演梦呢?

  魏敏芝:通往梦想的路有时候太漫长了,一眼都望不到头。我觉得自己最实际的梦想是当个老师。

  我想等自己本科毕业后继续读研究生,将来留在学校当个讲师,就教学生们编导专业的知识。这只能算个理想吧。我现在正一步步地朝它走近。一个人在通往梦想的路途中,也许会先遭遇到理想,那就一切从实现理想开始吧。

  与“鲍鱼”唱对台戏

  采访-本刊记者 万莹

  中央电视台“梦想剧场”“星光大道”栏目主持人 毕福剑

  “星梦”理由:全民皆星,是审美、娱乐需要。

  我们的栏目定位为“平民老百姓的娱乐场所”,而不是明星大腕的表演。

  来实现明星梦想的人既有79岁的大爷,也有3岁半的小孩。有意思的是,这两个人在报名的时候都“弄虚作假”,79岁的大爷怕我们嫌他年纪大,报名的时候说“我69”,直到录像的时候才跟我说实话;而小孩的家长又怕我们嫌孩子小,就把孩子说成是4岁半。其实,我觉得,大多数人都有成为“明星”的梦想,这跟年龄没有关系。当然,来“梦想剧场”实现梦想的更多的是年轻人,他们思想活跃,表现欲强,迫切地想证明自己。更为重要的是,因为他们年轻,离“明星梦想”似乎更近一些,在实现梦想的同时也获得了希望。

  我个人认为,艺术是可以不受专业限制的,我就不是主持人专业出身的。艺术类不像理工科,你是焊铁的,会就是会,不会就不会。但艺术门类,没有技术限制,任何人都能参与进来,不存在“会”与“不会”。魏敏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是个农村娃,表演啥的都不懂,电影都看得不多,但大家都被她的表演打动得哭了,这么多年,我们依然对她的表演记忆犹新。

  现在,中央台、地方台都涌现了类似“梦想剧场”“非常6+1”这样的节目,越来越多的平民老百姓有机会在舞台展现自己,体验明星的感觉。一方面,这些节目的增多说明明星大腕的表演有局限性,不能满足现在观众多种审美、娱乐的需求。说俗一点,天天让你吃海鲜、鲍鱼,你肯定受不了;要是观众打开电视,不是明星甲,就是大腕乙,观众也容易腻。

  另一方面,对于普通观众而言,他观看和他一样普通人的表演,容易产生“对位思考”。阿宝是个放羊的,都能在中央台上“风光”一把,我是个城里拉板车的怎么就不能上去试一试呢?观众在欣赏节目的时候,对位自己,对位他人,共鸣产生了,节目也就好看了。

  明星梦,成就自己的狂欢

  采访-本刊记者 陈敏

  “非常6+1”制片人 哈文

  “星梦”理由:不求成“星”,但求“铭记”

  每个人内心都会有潜伏的艺术梦想,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不能实现,那么我们能不能打造一个豪华的舞台,让老百姓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把舞台真正还给普通的老百姓?有人说我们转换了从前“明星娱乐大众”的模式,走“大众娱乐大众”路线,或者说,我们在打造平民的狂欢节,让“全民皆星”成为可能。

  我个人的理解,“非常6+1”的初衷很简单:就是“释放梦想”。到今天,我觉得初衷已经实现,只是从90分走到100分,比之前90分更难积累。但我相信,梦想永远都有市场。

  这个节目让很多人感动,但我天生的感动指数比较低,有时在节目中,李咏和选手谈得动了情,我还是一贯的冷静、理性。不过,有对老夫妇就给我印象挺深刻的。他78岁,她56岁,都很儒雅。来报名的时候,他们还有些“怯”,怕年岁太大会被拒绝。她说,他们就是因为共同的艺术爱好走到一起,希望用歌声让更多的人分享他们的幸福,这将是他们“最浪漫的事”。

  去年,为了庆祝“非常6+1”一周年,我们又推出了中国最大的造星平台“梦想中国”,在2004年将平民狂欢再次领向高潮。从城市青年到山野农夫,从企业家到保姆,都被梦想召唤在一起,同台竞技。此刻,他们完全平等,都享有中央电视台最好的灯光、最好的舞美、最好的业内老师,这件事,本身就很有意义。

  那么这个过程,选手究竟获得了什么?

  有的选手可能会一举成名,从此改变命运。沈阳的郭亮,原来是个宠物护士,因为舞台上展示出的小品才华,得到不少垂青,很多节目组开始注意他。

  有的选手把这七天当成特别美好的回忆,内心轨迹发生变化。有位50多岁的老太太,那天一进节目组,我们都大吃一惊,带着大墨镜,穿着红裤子,跟从前判若两人。她说,节目播出后,她所有的朋友都在找她,她特开心也特自信了……

  我想,我们不一定要把选手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明星,但如果这七天能成为他生命中无可替代的一部分,值得永远铭记,也许更重要吧。当然,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只是太注重结果,快乐就会减半。

  其实,做明星并不容易。很多人只看到明星光鲜的一面,却不知道有多么辛苦。我们的造星过程只有六天,都是封闭培训,很辛苦。我们必须干预他,给他压力,他必须能够承受。包括对观众,我们更要做幕后,把他们的汗水和泪水都诚实地记录下来,让观众看蜕变,看反差,然后懂得一些东西……

  明星梦与精英文化的再生产

  文-熊跃根(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博士)

  在家里,若你偶尔打开电视,你极有机会目睹一幅幅下至5岁孩童上至七旬老叟尽情展现才艺的镜头。而在各地的电视台节目里,人们也经常注意到各类极其相似的选秀和打造明星的节目,这些节目在千篇一律的主题或制作流程中完成一次又一次创造“普通人”瞬间成为“明星”的奇迹。随即而来的后果并不使人们感到意外,当一些“普通人”变成耀眼的“明星”后,鲜花掌声、成为商家广告代言人和丰厚的收入相伴而来。

  在一个物质享受被无限放大和消费主义势如破竹的氛围里,无数个家庭和无数个默默无闻的个体渴望抓住一次机会,借助各式各样的才艺秀的机会,实现从无名小卒到明星的梦想。通过传媒的中介和明星化的过程,许多人最终把自己塑造成令人期待的社会精英。

  也许很多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在这个社会里为什么人们如此渴望成名、对参与塑造明星的活动乐此不疲呢?我们生活的当下是一个充满变化和物质利诱的消费主义时代,也是一个崇尚成功与优异价值典范的年代。在市场经济环境与社会急剧变迁的时期,精英及其象征的文化同出名后的成功与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当下社会的价值观中有很大一部分也是在强调精英文化的价值,它们被电视和不同的传播媒介不断地强化与再生,影响着普通人行为模式和角色期待的选择。而在一个社会里,当人们因机遇、背景、身份差异和符号资本等形成显著的社会分化后果时,通过捷径和更为有效的方式改变自身命运就可能成为一种替代的追求成功的路径。在一个因成功及其带来的商业价值被极力推崇的社会环境里,成为精英是建立有效的自我保护机制、避免被边缘化和被主流社会遗忘的重要方式。

  众所周知,对普通人而言,传统上个体要成为社会精英的时间是漫长的,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获取文凭等重要文化资本以及通过职业生涯的关联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基础。然而,在物质欲望膨胀和商业化文明侵蚀个体精神领域的时,要保持耐性和平静的心态去努力实现个人的梦想在很多人看来似乎变得不切实际。于是,渴望一夜成名和迅速蹿红天下的心态在普通人中间也不为鲜见。而这显然更使人们对精英文化产生了众多的期待,在普通人眼里,要顺利实现改变命运的理想,实现从普通人向明星的转变,对自我与自我价值的展现并以此吸引社会的关注是惟一的渠道。

  然而,在这些一个又一个明星梦想实现的背后,人们往往忽视了明星梦代表的社会力量所产生的负面后果。成功所寓含的勤奋、艰辛与漫长的过程被风光的景象遮掩了。一时间青年人的理想主义热诚被物质化的利益所蒙蔽,普通人的平静生活被喧嚣和不安分的躁动所摧毁。名利背后的成功意义被忽视了,生活的本质被贬低了,我们似乎忘却了在平凡世界里做一个人所应有的快乐。

  对个体来说,成为令众人瞩目的明星并享受由此带来的种种好处与便利的确是人生的一件幸事。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明星梦及其伴随的成功决不是生活意义的所在。对青年人而言,心怀崇高的理想,忘却物质主义的奢华享受,通过奉献自我服务社会来升华自我,是最可贵的成功。我们不反对个人通过自我展现和快速的明星打造顺利实现梦想的成功,但是,一个社会若是将个人的成功与理想简化为物质主义与商业化的利益,那么可期待的社会发展理想就可能成为一种心理的包袱。

  启蒙时代的法国哲人曾说,“ 我思故我在 ”,他试图向世人说明思考自我的意义、追求纯粹的精神生活世界作为人的生存目的的重要性。对一个社会来说,为普通人提供平等与自由参与的机遇,在社会里建立必要的社会安全网络,是实现自我成功的基础,因为它不再是对主导资源与权力的精英文化的再生产,而是对社会关系和权利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新的尝试。一个社会只有当普通人不仅习惯过平静生活,而且还愿意为成功付出不懈的努力,它才是一个文明和健康的社会。让我们一起在纷繁的躁动与不安中追求生活的平实与安宁,让我们一起体验普通人生活世界的种种快乐,我们必须理解,这不是一种劝告,而是生活本身的意义。 策划- 《中国青年》专题部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杂志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星战前战3》
2005中国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联赛第10轮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大城市停车的烦恼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