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方周末专题 > 正文

论高考的不能统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2日18:03 南方周末
论高考的不能统一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顾海兵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顾海兵

  编者按

  再过几天,全国的高三学生就要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高考,而家长们也将面临最紧张的三天。三天以后,一切仍未结束,但已是“成事在天”,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高考
从此成为人生的往事。可是,统一高考的列车依然急速行驶在中国教育的铁轨之上,年复一年。我们是否深刻检视过列车是否无恙,铁轨是否牢固,更重要的,乘客是否舒适,它是否还能负担繁忙旅程的承载。本期月度论文顾海兵教授领我们一起来作一番认真的检视,希望对读者诸君有所启发。

  弹指挥间,自1977年实行高考制度改革以来,中国的高考已经走过了28个年头。28年中,中国的经济社会制度、特别是作为社会基础的经济制度可以说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1992年以前的计划经济制度转变为1992年以后的市场经济制度。如果说1978年开始的放权让利式改革是第一次革命,则1992年开始的市场化改革是中国经济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革命。不过,这场革命的深度与广度在不同的经济领域(不同产业)大不相同。明显地,第三产业在总体上就比较滞后,比如,铁路、民航、电信、电力、电影、文化、保险、卫生、体育、教育等产业。虽然类似于教育这样的产业具有一定的非经济的公共性特点,但在基本面上属于产业,特别是作为非义务的高等教育在基本面上属于产业是无疑的(尽管也许对产业化有异议)。

  回顾以往的实践与演进,现在确实到了中国高考制度必须彻底改革与重建的时候了。

  “高考”不是问题,“统一高考”才是问题      

  作为一种检验手段,几乎没有人认为在教育包括高等教育中要取消考试。现在很多人对现行高考的批评或批判实际上是对其统一性的批评或批判。“高考”不是问题,“统一高考”才是问题。

  统一高考所以是个问题,其关键在于它否定了高校作为独立法人所必须具有的“原料采购权”(独立自主招生权)。不同国家的高校招生录取可以有不同的模式,有其特殊性。但不能借口特殊性而否定一般性。这种一般性就是要有高考,但不是统一高考,也不是国家高考,更不是一考定终身、一分之差名落孙山,而是录取标准的多样化,以及高校的独立自主招生。这种一般性与国家之间的教育资源状况、经济基础条件及政治体制并无关系,它只与高校是否拥有办学自主权有关。这就像企业,如果企业是独立法人,它就自然拥有原料采购权。同理,如果高校是独立法人,它就自然拥有原料采购权——单独组织考试及其录取权。有人说如果高校单独组织考试录取会带来腐败,我认为在总体上这是不可能的。西方高校,乃至新文化运动前后的中国都可以单独组织考试录取而没有腐败成风。我相信,只要民主办学(如招生权要由招办行政人员转到院系全体教师)、阳光操作,高校或院系单独组织考试录取,或委托并监督作为第三方的考试中心组织考试,是不会带来大面积腐败的。

  可以肯定的是,世界高校招生的趋势(规律)就是入学方式的多元化、选拔方式的多样化,这就类似企业采购原料决不会仅仅看价格,一元化的统一高考模式当然是与此相悖的(李克建,“目前世界各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湖北招生考试》2004.2,57-61页)。

  有人把对统一高考的改革看做是“文革”中取消高考,必然造成后门成风,这完全是一个伪问题,是有罪设定,是把行政级别的高低等同于正确程度的高低。还有人认为“由政府主导还是由大学来主导的高考,二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裴云,“当前高考的弊端与政府主导”体制的关联——兼论统一高考的现时合理性,《湖北招生考试》2004.8,25页),这就相当于说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没有区别。

  笔者以为,主张改革中国统一的高考制度的学者是热爱中国的教育事业的,他们是善意的,他们所做的是批评、批判、质疑、建设,并非敌对性的、恶意性的抨击。如果是抨击,也决不是抨击中国的高考制度,而是“抨击”中国高考制度的统一性。

  统一高考模式的五大软肋

  1.残酷的“一年一次”

  不管是过去的统一考试、国家命题,还是现在的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由于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我们的一个省、一个市就相当于欧洲的一个国家,如果搞全国统一考试,则在短时间中要集中庞大的政府资源,政府的许多正常工作,如公安、交通、学校等都要受其影响。因此一年只能考一次,没有办法搞两次、三次,即使搞两次也不可能是实质性的,一些地区推出的春季高考逐步萎缩且可能取消就是证明。由于一年只能考一次,所以我们的学生很难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如果一次高考未能如愿,则再一次选择就必须等待一年。由于人的成年可工作生命也不过40来年,一年只能考一次,显然是残酷的。如果各个高校自主考试,考生当然就能在一年内有多次选择机会。

  一年只能考一次,意味着高考的机会成本大,学生的压力巨大也就可想而知,心理与生理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2.管理风险很大

  虽然目前全国统一高考中增加了部分省市的自主权利,但统一的本质未变。这种统一在信息化时代有一个不可克服的巨大风险:一(个考)点不慎,满盘皆危。在试卷的出题、上网、印刷、保管、运送、发卷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盗题或漏题,由于手机与网络的普及,全社会(国家或省)就将付出巨大成本。相反,分散考试、由各高校自主考试,即使一个或数个高校出了问题也不会影响全局,并且如果不是一考定终身,不是“一年一次”,而是可以在不同的高校间“异步选择”,则几乎不可能有人铤而走险。

  3.大抓考生的初始质量,难以再抓毕业生的最终质量

  世界上的事情往往是有所得、必有所失。我们的教育部门花了这么大的心血主抓了入学考试(抓了“进口”),则不可能有足够的精力去抓“出口”(毕业质量)。所以我们已经看到,中国大学毕业生的水平令人忧虑。把本科毕业论文做一个不同年份的比较,结果已经是令人忧虑的了。教育部门花大力气抓了“进口”之后,它还有力气抓“出口”吗?政府部门的精力是有限的。这样,往往是该抓的没有紧紧地抓住,不需要那么狠抓的却抓得特狠,这带来了很多问题。人的精力、一个机构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从管理的角度来讲,必须有很好的资源匹配,才能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地用到特定的项目上去。

  4.考试时间过长,且时点选择没有体现以人为本

  过去全国高考的时间是7月的7、8、9日三天,由于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在多年的呼吁之后,现在已改为6月的7、8、9日三天(有的省再长一些)。但是6月上旬依然是相当热的。结果,总有同学在考场里热晕了、热燥了,总有人被送上救护车。本来长时间复习已经筋疲力尽了,然后再来猛考,又是30多摄氏度的高温,学生的身体怎能不受影响呢?笔者早就提出,要改就改到五一或更早,以体现“以人为本”。

  高考时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太长,一考就考三天(或更多)。考生连续三天不能休息,好人也考病了。一年才365天,你花1%考试,有必要吗?一天考完不行吗?完全可以。我们为什么不能把不同科目的卷子放到一起考呢?如果一个科目有100个要点,我们不用100个要点都考,完全可以随机抽取10个要点来考。这其实还有利于试卷的保密和考核的准确度。

  5.僵化的总分录取模式

  目前的录取模式由于其统一性,不可能考虑分数的结构。多年前我就提出,比如说只考两门课,满分是200分的话,如果有两个人,A考150分,B考149分,如果录取的标准是150分,A两门课都是75分,B考149分,但数学考100分,语文只有49分。按照现在的标准只能是150分上,149分下。实际上对这种单科非常突出的,应该有特别的办法。如果是高校自主考试录取,则对数学重视的学校一定会录取149分的。同样或相近的总分,其内涵不同,含金量不一样。

  统一高考制度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

  统一高考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它与素质教育是对立有余而促进不足,否定了人的个性,把人才培养等同于追求高考中的高分,它认为高分录取的中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以及在今后的工作中表现一定是优秀的,而如果不优秀,也并非与统一高考制度有关。

  据云南师范大学孟照彬教授在“大学自主招生:高考的最终走向”一文中介绍,国家教育部2-3年前对涉及10个省市的14000名学生、1000名教师、100多名家长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是:86%的学生不喜欢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而80%的老师只会这一种教学方式;62%的学生从没学过选修课,72%的学生没有机会或从没参加过实践活动课;85%的学生认为分数不能反映自己真实的发展状况;69%的学生对学校公布成绩感到紧张害怕(《湖北招生考试》2004.6,4页)。毫无疑问,这一结果主要与直接原因就是现行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而从上述调研结果也可以推测,如果对全国的高中生(他们理应在高考问题上有决定性的权利)做一个大范围抽样调查:你喜欢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还是各高校多样化的自主考试?其结果一定是后者。

  统一高考与中学素质教育的对立,其对人的个性的抑制与对学生创造性的阻碍是铁的事实。很受中学生欢迎的南京素质教育模式在2004年统一高考中败下阵来再一次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李晓明,“高考制度亟待改革”,《教育文摘周报》2005年1月12日)。

  否定统一高考并不是否定高考,它只是把高考的权利由政府复归到高校。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由于高校之间的竞争,由于不同的高校必然采用不同的录取标准,因此这样做,根本不可能重现“文革”中的“学工、学农、学军、不学文化”的恶果,也不会把“学工、学农、学军”与“学文化”对立起来,“学文化”也不会只围绕统一高考的指挥棒,不同的学生自然会发挥不同的优势。人们早已公认,我们的中学生为考试而学的无用东西太多,工、农、兵、商、家务却学得太少,他们成年但没有长大。

  有人说,“没有不好的统一高考,只有不好的考生”,并提出了一个“规律”:中小学期间厌学的孩子,成人后在社会生活中意志品质都有较明显缺陷。而为了论证统一的高考制度没有否定人的个性,提出了这样一个论证逻辑:学校教育对人的个性形成影响最弱,因此由学校教育决定的统一高考对人的个性形成影响也就很弱,所以统一高考制度不可能扼杀人的个性。他们说,“在人的个性形成过程中,影响力最大的是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最薄弱的环节。……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单靠12年的基础教育就培养出学生的创造力,只能是妄想。……基础教育的承载力是极其有限的,不可能把人生、社会的所有问题都押在基础教育身上。”(《湖北招生考试》2004.10,6页)。这些意见不值一驳,因为明显有违生活常识,但出现在正规的教育杂志上,却显然并不是个别人的观念了。

  出路:高校自主考试

  既然统一考试制度存在很多问题,那么怎么办?中国正在向市场经济社会转轨,其核心就是由集中式的经济与管理,转变到分散式的经济与管理。分散就意味着权利的扩大,不是一个人权利的扩大,而是民主的权利扩大。我们搞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要搞民本经济、人本经济,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能人,每一个人都可以创业。

  中国高考制度的改革,整个核心就是应该由集中向分散发展,这不仅是国外的经验证明,而且实际上国内的很多历史经验也早已证明。

  应该相信,只要公开程序、公开监督,只要民主办学,如招生权要由少数招办行政人员转到院系全体教师,由统一高考改为高校自主考试,多数学校、多数人是不会搞黑箱的,不会出现人们所想象的那种混乱。

  中国统一高考制度最大的弊病就是否定了人的多样性发展的潜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人(尤其是没有定型的学生),甚至用外语(电脑)这样的工具性科目强制衡量所有的人,还能体现不同高等学校的特色吗?还能体现不同学生的不同特长吗?其非科学性或反科学性不是一目了然吗?而如果我们不是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人,而是用100把尺子衡量不同的人,就可以把只在一个项目上竞争、只能有一个冠军,转变为在100个项目上竞争、可以产生100个冠军,让没有定型的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张扬个性,摒弃“战场式”的、你死我活的竞争,最大程度地让“合适的学生找到合适的大学”。

  恕笔者直言:统一高考制度(以及基本统一的硕士招考制度)一日不改,中国的多样化、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基础就一日不可能厚实,中国的核心竞争力一日就受到严重影响!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作者自述  

  编辑来电:“顾老师,为了配合即将发表的论文,你是不是对读者做一个简单而活泼的介绍?”放下电话,我陷入了沉思。我该如何把46年的生命轨迹简单而活泼地介绍给读者呢?还是来点逆向思维吧。不是介绍我有过什么,而是介绍我没有什么。在学位上,我没有博士头衔;在学域上,我没有留学经历;在官位上,我没有高过科级;在职业上,我没有当过兵,没有从过政,也没有干过工人、经过商;在荣誉上,我没有得过主流的最高级经济学奖,也没有在最顶级的经济学杂志上发表过文章;在家庭成分上,我没有高过9品官;在籍贯上,我没有出生于富裕的苏南鱼米之乡。但是,所有这些都只是生命的量,40年来,我更在乎生命的质,更在乎追求,追求个性的张扬,追求自我的价值,追求真理的光芒,追求社会的进步,追求民族的强大。

  顾海兵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口蹄疫疫情进展
高考最后冲刺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诺贝尔奖得主来京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艾滋病调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