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物周刊:中国世纪的到来仍需国人努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9日16:32 南方人物周刊 | ||||||||
2005年2月,一群华人在曼谷街头舞狮以庆祝农历新年的到来 图/IC 本刊记者 黄广明 中国热的本质是经济热 5月16日,2005年北京《财富》全球论坛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这是《财富》全球论坛10年9届举办史上第3次登陆中国,论坛的主题是“中国和新的亚洲世纪”。
之前,全球主流媒体已把聚光灯对准了中国。和《财富》杂志同属于时代华纳集团的CNN(美国有线电视网),从5月14至22日推出整整一周的包括直播和专题片在内的《聚焦中国》报道。 美国《新闻周刊》5月9日就推出20个版的封面报道《中国世纪》,解读为什么未来属于中国。 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西方视野中,中国概念大热,这不是一两个月、也不是一两年的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的10多年里,其一举一动都倍受国际瞩目。 世界聚焦中国的背后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共识:这个以年均9.4%的速度增长了20多年的国家已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引擎。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今年1月份公布的统计,2004年中国吸引了全球612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FDI)中的约10%,仅次于美国名列第二;同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国,进出口总量约占全球的6.4%。中国已经成为很多企业,乃至国家的重要增长点。 中国进口数量的增加(2004年超过5600亿美元)正在改写着亚洲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关系,其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事件恐怕就是中日贸易依存度的对调:中国刚刚取代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而日本则结束了12年来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退居欧盟和美国之后成为老三。 来自不同方面的预测都认为,中国将在本世纪的某个时候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软力量:美国所长与中国所短 近年来“美国衰落说”在国际上颇为流行,其中讨论得最起劲、危机感最强的倒是美国人自己。逆向思之,这正是一个悖论——美国人有这么强的自省力和危机感,这反过来是否会维持美国的强盛呢? 20世纪是美国世纪,而21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可能还是美国世纪。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提醒,假设美国按照2%、中国按照6%的速度增长,中国在2025年后的某个时间里GDP将和美国的相当,但届时中国经济在构成和复杂程度上仍将远逊于美国;中国人均收入要和美国持平至少要到2075年以后。 有人把今日美国的辉煌与当年的罗马帝国媲美。美国的强大不仅在于军事、科技、教育、GDP等硬实力(hard power)上,更在于它的软实力(soft power)。 1990年,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在为美国“领导世界”的能力提供论据的《注定领导》一书中,就有关“软实力”理论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他指出,“软实力”与“硬实力”是两个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排斥的概念。“软实力”是一个国家“要”别国做它想让别国做的事的能力,而“硬实力”则是“命令”别国做它想让别国做的事的能力。 奈认为软实力资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文化、意识形态(或者价值观念)、国际规范与制度。这三个方面的确是美国软实力的主要来源。美国的文化,包括美国的语言、教育、宗教、电影、电视、报刊、快餐、通俗艺术、商业文化等等,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吸引力,是美国在世界上拥有很大的软实力之重要基础。美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也具有全球影响力,二战后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民主化进程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美国的影响,美国的政治制度模式已经成为不少国家效仿的样板。 中国在经济腾飞之后,也开始注重文化等软实力的输出了,比如在世界范围内建设“孔子学院”。但是,这只是一个官方行为,中国人在面对世界的时候,对自己的文化还不够自信,更遑论一种“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大国子民气度。说来可悲,我们在向世界输出孔子,但先贤教导我们的温良恭俭让的美德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运动洗礼,在国人身上又残留几何? 当斯诺克台球公开赛在中国举行时,明显地,中国的观众席比在英国举行比赛时的观众席喧闹了许多,不但掌声次数多,而且比赛自始至终都有人窃窃私语,手机铃声响个不停;至于每当选手特别是中国选手击出较高质量的一杆,那喝彩声仿佛不是在看台球,而是在看京剧……中国的观众们并不明白,台球这项讲究优雅讲究精确的绅士运动,通常情况下要求观众保持安静,好让选手们冷静发挥。 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但若富裕了的中国人仍不拘小节,在行为举止上不能显现礼仪之邦的风范,那只能给人一种暴发户的印象。 这让人想起了德国人史怀泽。“敬畏生命”思想的倡导者史怀泽,拥有哲学、神学、医学三个博士学位,但他认为自己没有权利一直享受欧洲的幸福生活。1913年,他携妻子海伦娜抵达当时的法国殖民地、赤道非洲的兰巴雷内,建立了自己的丛林诊所,义务为当地居民治病半个多世纪,直至九十高龄辞世。在当代西方世界,史怀泽是惟一能与印度甘地相比的具有国际性道德影响的人物。 中国不但要经济发展,还要产生像甘地、史怀泽这样的道德人物,这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这才是大国气象,也是由暴发户迈向贵族的必需。 公平与自由:大国长久稳定与繁荣之道 中国经济发展引人瞩目,但在过去20多年里,并不是所有人都平等地分享了改革开放的成果。 学者王绍光指出,如果说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不公平仅仅体现在有些社会群体所获得的收益要比其他群体大上,在过去八九年里,改革开放越来越像一场“零和游戏”:在少数人暴富的同时,一些社会群体第一次变成了绝对意义上的“输家”。改革刚开始的时候,中国基本上是一个平均主义的社会,其收入不平等程度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现在,中国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已高于大多数东欧转型经济体、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中国的一些亚洲邻国。当社会公正不复存在时,谈论整体受益还有什么意义? “茫茫九派流中国”。中国,是由无数渺小和不渺小、平凡和不平凡的个人组成的,在这个叙事宏大的政经命题后面,更多是升斗小民们细碎的喜怒哀乐,卑微的日常劳作,是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是无数不足以为外人道来的生活细节。在这个意义上说,讨论“中国世纪”,多少是一个脱离现实大众和民生立场的“高端”问题。 而对编辑部来说,选择这个相对严肃的政经话题作为本期的封面故事,相较于本刊业已形成的相对成熟的报道风格和办刊立场,也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尝试。 可是,我们终究觉得,进行这样的“冒险”是值得的,特别是在这期创刊一周年的纪念号上。 长期以来,身处大陆的普通中国人,被奔涌而至的历史洪流所裹挟,又被各种似是而非的观点所包围和迷惑,久而久之,对真伪也失去了辨识能力。 诚如学者许纪霖所言:何谓大国?按照什么来衡量?GDP总量?世界工厂?安理会中有否决权?在一片“中国崛起”的喧嚣声中,有些需要静心细想的严肃问题也许就这样被湮没掉了。 本封面专题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一、专访最近面世的美国畅销书《中国世纪》的作者申卡尔博士,对于中国的进步和崛起,世界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这位“中国崛起论”的海外呼应者,将向读者回答他的乐观判断的理论依据。 二、一组专家访谈和文章,他们是政治学者王焱、经济学者赵晓、历史学者许纪霖等,在“中国要想真正崛起,还需要做哪些工作”的大前提下,他们将给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几大层面的分析和建议。 三、一篇海外学子的专稿,它将从另一个角度,对如何看待“中国世纪”现象作了侧面解答。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相关专题:南方人物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