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两国联合申请端午节为世界遗产遭反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9日17:44 国际先驱导报 | ||||||||
专家呼吁,不要让端午节只是“粽子节”。信报记者 陆欣摄 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反映端午习俗的古画 端午节联合申遗一事目前仍然停留在学者讨论的层面,这背后的民族文化之争更为引人关注 国际先驱导报驻汉城记者张锦芳、记者陆南报道 2005年6月5日,《北京娱乐信报》一篇文章称,中韩两国的民俗专家、学者将在北京举行研讨会,希望两国可以联合申报“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隔一年,关于端午节申遗的讨论再次摆上台面,引起媒体关注,夸赞与反对之声皆有,但是一位消息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端午.节联合申遗并没有提上议事日程,倒是中国的相关官员希望能去韩国的江陵考察之后再做考虑,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一直未能成行。 还只是学术讨论 对于中韩两国联合申遗的问题,本报记者致电研讨会的筹办者之一、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民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高巍,详细了解了活动的情况。据高巍介绍,在去年中韩端午风波争执之时,有韩国学者提出可以由两国联合申遗,今年的研讨会算是对韩国学者提议的回应。 据高巍介绍,韩国文化财厅(相当于中国的文物局)曾经表示,如果在申请端午祭的过程中存在障碍,可以与中方共同讨论,但是两国政府所持的态度到目前为止,还是各自为战。 周六在北京召开的研讨会除了中方的学者和民俗专家外,韩方出席的人士主要是在华的访问学者和攻读博士学位的专家。 高巍对记者说,本次活动完全是民间发起的,但是讨论的结果将以建议的形式通过与会的文化部顾问反馈给决策部门。 因此,中韩两国联合申遗事实上并不像某些报纸所说的那样,已经是箭在弦上,或者根本不可能,它目前还停留在学术的讨论上。 到目前为止,韩国方面对此事反应较为平淡,《朝鲜日报》仅就中国媒体的报道进行了简单关注。 联合申遗遭至反对 连日来,中国几家媒体发表评论认为,中韩联合申遗是一个进步。但是随后就有包括《新民晚报》在内的数家媒体指出,中韩联合申遗并不具备基础,许多人认为韩国的端午祭和中国的端午节从形式到内容并没有多少相同之处。 北京的《华夏时报》发表评论文章认为,与韩国共同申遗就意味着否定了文化主权,因此要反对。这同时也代表了许多人的观点。此外,还有人指出,中国文化部已经表示要将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联合打包申遗。 从“江陵端午祭”的各种活动可以看出,其内容和形式与中国的端午节大相径庭。首先,“江陵端午祭”前后持续3个月,而不是局限于端午节这一天。其次,中国的端午节是祭龙王,而“江陵端午节”是祭山神。第三,“江陵端午祭”是一项规模很大的民俗活动,人们通过这一活动表达自己的欢乐和企盼。 在中国人愤愤不平之时,韩国的一些专家也否认了其端午祭与中国的联系。有韩国学者称,韩国的端午节起源于距今近1500多年前的部落国家东岁(繁体的“岁”字加三点水),其地处现今朝鲜境内的江原道北部和咸镜南道一带。但是高巍对《国际先驱导报》表示,也有许多韩国学者认为江陵的端午祭事实上仍然受到了中国的影响。 韩国政府文化财厅主管科长严成英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强调,“江陵端午祭明显不同于中国的端午节,是韩国的本土文化。中国对此韩国为‘江陵端午祭’申遗作出的反应是不必要的。韩中两国地理上相近,属同一文化圈,文化上肯定有类似的东西。但是,中国不能因此硬要将本属韩国文化的东西变为本国的文化。中国这样做会使韩国人对中国怀有不好的印象,对中国持否定态度。”他同时希望韩中两国人民和睦相处,不要彼此伤害。 专家认为仍然有可行性 虽然反对声音比较多,中国一些熟悉情况的专家还是认为,端午联合申遗仍然存在可行性。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北方少数民族文学室副主任苑利对记者说,中国所谓的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是不准确的,它最初的功能是驱邪。由于春夏之交正好是疫病流行之时,所以包括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南北方都有这个节日,但是各自采取的方式不同,从这个角度看,中韩两国端午节内容虽然不同,但是目的相同,因此打包申遗并非不可行。至于纪念屈原,则是后人赋予的一种新含义,并不能成为两种端午节不同的一个理由。 同时,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中国联合打包春节和端午等传统节日申遗并没有成为定论,因此联合申遗还是存在一定的可能性。 在争执背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指出,要更多地思考申遗到底是为了什么,只有把它落到保护文化这个层面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 “这就像两个兄弟继承了一笔遗产,本来是好事,但是后来却因为如何分遗产打起来了。”苑利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打了这么一个比方。作为民俗学者的高巍也认为,申遗的最重要目的还是保护文化遗产,中韩联合申遗的方式是一种推广和发展的保护方式。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