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世纪周刊专题 > 正文

重走郑和路的女记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7日11:23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张卓人

  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却不是航海大国,航海史实际就是国家的强盛史。范春歌重走郑和路,历尽坎坷而无怨无悔,她用生命寻访代表一个强盛国家的和平远航,以及关注海洋蔚蓝文明软实力的崛起。

  范春歌是中国历史上重走郑和路的第一人。

  2005年6月19日,记者在武汉市建设大道760号与范春歌临窗品茗,范春歌长发飘逸、一袭素装,语调平缓中讲述走访郑和路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历经两年,我独自艰辛地重走郑和路,当时社会对600年前郑和出访意义的认识远不及今日。我仿佛是一尊出土的文物,一不留神成为了焦点人物。”范春歌坚强的性格下,蕴藏着少有的诙谐幽默。

  “远征”决心坚定

  “重走郑和路”是《武汉晚报》策划的大型外宣活动,派遣高级记者范春歌,沿南中国海、印度洋、阿拉伯海,追寻郑和率领27000余人七下西洋的风采。此前,范春歌曾进行“单车穿越中国西部”的跋涉,只身开展过“中国陆疆万里行 ”的采风,还有随中国南极考察团赴长城站实地科考采访的传奇经历。

  当时,范春歌手里仅有一张郑和当年的航海图,标明郑和到达40多个亚非国家。但随着岁月沧桑,今天这些国家依序变迁为: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巴基斯坦、伊朗、阿曼、沙特阿拉伯、也门、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和南非。

  范春歌选择背起行囊、只身采访的独特方式,用文字、照片和录像带来记录“重走郑和路”。2000年7月11日,也就是郑和下西洋595周年纪念日那天,范春歌在同月同日、同一地点——江苏太仓刘家港,循着当年郑和航海的路线出发。

  范春歌不仅在重新打捞沉没的历史,也在反映这条古老航路在600年后的崭新现实。

  东方报人首次巡洋

  漫漫长旅,范春歌在异国他乡采访,寻找相隔六个世纪的历史,其难度可想而知。

  一身侠胆的范春歌整整两年独步“郑和路”。她穿过台湾海峡,采访从越南开始,经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巴基斯坦、伊朗、沙特阿拉伯、阿曼、也门、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最后抵达南非好望角。

  循着郑和下西洋的路线,范春歌的采访横跨印度洋的18个国家。她不仅发回了30余万字的新闻稿件和大量图片,其关于郑和遗址及文物的发现,更是填补了史学界的资料空白,引起海内外史学界的高度关注和海外华人的认同感。

  范春歌“重走郑和路”,在海外华文媒体中引起极大反响,先后有近百家华文媒体刊发了对范春歌的报道。新闻界评论,范春歌是继史沫特莱等西方女记者远足东方之后,东方女性报人第一次对世界海洋的系统寻访,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对外报道的形式。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为范春歌的精神感动。评价她是“展示中国女性和中国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精神的壮举”。

  缅怀郑和精神

  范春歌的首站是越南。在在越南南部的归仁,她找到了郑和船队当年在海外登陆的第一个海滩。那时,这地方叫占国。1405年,浩荡的中国船队在归仁登陆,当时穷途没落的占国十分恐慌。郑和不但秋毫未犯,还赠予占国大批金银珠宝、绫罗绸缎。随后,郑和船队从占国扬帆离去,登而不占使处于强弩之末的占国吃下定心丸。庞大舰队在占国的登陆,极大震慑了不仅图谋占国还挑衅明王朝的安南,郑和外交智慧足见深邃。

  范春歌在东南亚的采访进展非常顺利。这里华人集中,与郑和下西洋所带来的华人南迁密不可分。但郑和在南洋的影响还是远远超出范春歌的预料。她在泰国寻找郑和遗迹时,华人把她带到金碧辉煌的三宝庙。范春歌震惊:华人把郑和塑成了高30多米的菩萨。

  15世纪,在郑和之后,又有一大批西方的航海家、探险家相继登上郑和曾登陆的地方,带来的结果却迥然不同:他们此行多是战争野蛮的掠夺,而郑和带去的却是和平友好的交流。

  范春歌认为,郑和下西洋更主要的意义是向世界展示了明朝的强大国力,而祖国的强盛恰恰是散居海外华人的精神支撑。所以,当地华人把率领中国船队所向披靡的大帅—郑和奉为神,他们供奉的是一种中华自强与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泰国发现郑和后裔

  美丽的泰国湄南河,是郑和船队当年到达过的地方。如今那只船队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范春歌在这里却有新的发现——在泰国的清迈,她找到郑和的一支后裔。

  郑和晚年时,皇帝恩准郑和可以把他哥哥的孩子过继给他做儿子,这个孩子随郑和后,便有了郑和后裔之说。后来,一支留在南京;还有一支回到了郑和故里云南。到云南的这一支,有一部分人从云南走马帮到了泰国的清迈。出国前云南的一位郑和后人曾经告诉范春歌一个不确定的老地址,说到那里可能会得到他们的消息。

  范春歌到泰国后马不停蹄赶到北部的一个城市清迈。按照地址,真的找到一个百年的老木屋,几个老妇人住在木屋里。范春歌一打听,她们果然就是郑和的后裔。这些寡居的老太太,在泰国曼谷有丰厚的房产,属富豪之家,可他们情愿在这里过平静淡泊的生活,一直用心守在这百年的老木屋里,她们为自己是郑和的后裔感到自豪。

  见到范春歌,她们既惊讶又高兴。惊讶的是:范春歌怎么会到泰国清迈来找她们?高兴的是:见到了从故乡中国来的老乡,得知了很多国内关于郑和的事情。范春歌告诉她们:国内的第一艘远洋舰就是“郑和舰”,范春歌还答应回国后告诉人们:郑和有后裔在泰国,他们无论远离祖国几代、几辈子,都和中国保持着那种割舍不断的骨肉情愫。几位老太太听了激动万分。

  和平传诵印度洋

  印度南部的海港科钦是郑和曾经率领27000人登陆过的地方。当地海滩伫立着成排的中国渔网,岛上一棵枝繁叶茂的古树下,立有一块英文石碑,上面标有“中国渔网”。证明这是中国人传授过来的,而这些都是当年先进的捕鱼和生产方式。

  范春歌在印度还去了卡里卡特。此地古时叫古里,是郑和下西洋到过数次之地。达伽马被称为西方“第一个发现印度大陆”的人,他于1498年到达印度,也登陆在卡里卡特。当地人告诉他:在你们之前中国人就已经来过。据说历尽艰辛的达伽马听后,大为惊讶。

  郑和在1405年就来到古里(比达伽马早93年)。范春歌为先祖的业绩感慨万千,她在海边的沙滩上写下:“郑和——1405”,这是载入史册的郑和登陆的时间。

  范春歌知晓,只要海浪经过,沙滩上的汉字瞬间就没有踪影。但这是范春歌表达对中国航海家、探险家先驱独特的祭奠。这后来成为范春歌特有的表达方式。她只要到了郑和登陆过的海滩,都要写下这样的一排字。

  范春歌要告诉世人:有中国人来追问这段历史!

  范春歌在“重走郑和路”的行程中深切地体会到:郑和船队曾经到过的国家,至今都留有对中国的美好印象。在斯里兰卡的博物馆里,陈列着殖民侵略者留下数量众多的火炮,以及海盗的石碑。唯有一块中国碑象征和平,它刻写着当年郑和下西洋送给斯里兰卡的礼物,称为 “布施碑”、亦叫“行香碑”,其在海盗的碑石中骄傲地矗立。

  范春歌感谢郑和为中国人书写的“友善”,留下的“尊敬”!

  寻觅非洲华人后裔

  范春歌非洲行程重点之一是寻访法茂人。1998年,一个美国记者追访郑和路来到肯尼亚一个叫帕泰的小岛,遇到自称祖上来自中国的法茂人。据说他们的祖先当年乘船到非洲,中途船遇难时他们从水里跑上岸,和大船队失去联系回不去了,就和当地土著通婚,然后代代繁衍。法茂人,葡萄牙语的意思就是“从大海中死里逃生的人”。

  到了肯尼亚,范春歌首先寻找法茂人,她租借一条渔船前往帕泰岛。帕泰岛的位置非常偏僻,范春歌一度迷失了方向。经过一天一夜地漂流,她终于找到了帕泰岛上的法茂人。

  范春歌看到法茂人村庄的那一瞬间真的感到非常亲切。村外一条小河绕着村子流淌,小河上有座小石桥,小石桥上牧童牵着老黄牛……景象就像中国江南的村庄!

  范春歌一进村,那些法茂人听说中国来人了,“哗”地跑出来,高兴地欢迎“亲人”。他们的肤色不像黑人那样全黑,带着棕色,但面部轮廓和中国人特别相像。

  据史料记载:当年郑和下西洋,的确经过今天拉姆群岛一带。那么法茂人是不是郑和船员的后裔?或者是比郑和更早的中国水手落难到这个地方,在这里繁衍和当地民族融为一体?这还是待解的悬念。

  600年前的他们像风吹落的蒲公英,飘落在这样一个不知名的小岛并扎下根来。面对法茂人罕见的热情,范春歌感到鼻子一阵阵酸楚:一条血缘的纽带,哪怕穿越时空远隔千山万水,只要找到共同的情感,就能寻回彼此永恒的依恋。

  隔了这么多年、这么多代,语言变了,肤色变了,生活方式也变了,宗教信仰可能都变了,可法茂人还保留着对中国一种特别的情感。范春歌离开帕泰岛时,法茂人把她送出很远。经过椰林,他们特地爬上高高的椰树,摘下椰果让她喝椰子水。他们说:“我们见到了你,就像见到了中国一样。”

  范春歌把从国内带的礼物——“中国结”挂在了法茂人村办公室的墙上。一个普通的中国结,象征着炎黄子孙永怀中国情结。

  友谊流传亚非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是国家之间文化、宗教、艺术的“交流史”,郑和带去的友谊至今仍流传于亚非。现在马来西亚有三宝山、三宝井,印尼有三宝垄、三宝庙等等,这都表达了当地人民对这位传播中华文明先驱的敬意.

  范春歌在印度尼西亚纪念郑和的神庙里看见,庙内整整一排巨型蜡烛通宵点燃,每“根”蜡烛像水缸一样粗,有两米高,据说蜡烛可以连烧10个月。而在印度尼西亚,每年都有一天为“郑和纪念日”,当天人们高抬郑和的神像集会与游行。范春歌感叹,“国人几乎想象不到这段几乎被我们淡漠的历史,竟受到如此尊重和膜拜。”

  在非洲,范春歌还特意去了马六甲“郑和路”上的三保庙。庙内直径逾二米的号称马六甲历史最古老的大水井,就是郑和船队驻扎此地时为补充淡水而开掘,故称“三保井”。当地流传:喝了三保井的水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故乡。

  站在离郑和下西洋船队启航之地祖国太仓刘家港一万多公里的好望角,范春歌弯腰拾起了一块雪白的海滩石,将它郑重地放在了那块举世闻名的标志牌下,以纪念所有来自海上和将重新回到海上的中国人。

  用生命重走郑和路

  “重走郑和路”遇到的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资金筹措艰难、签证办理手续的繁复、异国他乡语言交流的障碍、历史资料的严重缺乏、古代遗踪寻觅的艰难、只身海外的辛劳和孤独……范春歌也曾想过是不是放弃,但似乎是天降大任于斯人的召唤,让她坚持了下来。

  当问到重走郑和路最紧张的情境时,范春歌回忆说,“9·11”爆发时,范春歌正在沙特阿拉伯,许多国际航班纷纷停飞,阿拉伯半岛的局势也十分紧张。她的下一站就是美国宣布要空袭的也门,但她依然闯了进去。夜里枪声密集如同除夕的爆竹,但白天她仍然到郑和造访的亚丁港采访。

  范春歌和也门的每一个人一样不知道能否活到明天。她给家里和报社分别写了两封信。她安慰家里:“我来也门已三天。这里很宁静,气候凉爽,每天要穿长袖衣。……请全家都放心,月底我就能回来了。转告妈妈,我爱全家人。”

  而她给报社潘堂林总编辑的信中坦诚心迹,“美国要空袭也门的局势使重走郑和路行程难测,我将稿件已发回,如果我有不测,那就是重走郑和路最后的报道。很感谢您给了我一个行走历史与现实的机会,作为记者,我已经很知足了。我希望有人继续完成这件事,因为重走郑和路事关国家。”

  范春歌说:“虽然历尽坎坷,但我对重走郑和路无怨无悔,并为自己能成为‘重走郑和路’的先行者而感到自豪。现在,大家对郑和下西洋的认识终于有了提高,有更多的人理解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这让我觉得莫大的安慰。”

  强化海洋软实力

  虽然,郑和是肉身残缺的人。但在范春歌心中,精神世界里的郑和永远是身佩长剑,事业上是顶天立地的伟男子。

  范春歌说,“重走郑和路”不是简单地寻访郑和,而是追思代表一个强盛国家的和平远航,以及关注海洋蔚蓝文明的崛起。因为“航海史就是中国的强盛史。”据她介绍,2005年6月2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将举办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为主题的“范春歌重走郑和路摄影展”,她将自己看到的,拍摄后精选的300张重走郑和路相片奉献给周围的人。

  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却不是航海大国。范春歌说:“我重走郑和路之前和之后,人们对郑和下西洋的了解肯定是不一样的。我用行动能多打动一个人强化海洋文化,就算多做一份贡献。”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新浪强力推荐:【滚动新闻实时看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