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周刊专题 > 正文

广州粤语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掌门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8日18:56 新周刊

  广州文化倡导者、外地人立场执言者,陈扬在人们的眼里有着太多形象,而陈扬却觉得他们都没有理解自己。

  文/陈漠 阿灿/新周刊

  我以为他会一直愤怒下去,一如他在节目里那样,对这个城市品头论足、火气十足
。所以,当这个穿着肥大的休闲装、把玩着烟斗的老爷子用极为谦逊的语气避开对他自己的评价时,我有些措手不及。

  陈扬说,我不是老年愤青。他可以一直心平气和,甚至可以丝毫没有一点情绪激动——只要你不跟他提到广州。

  “无米粥”煲出广式粥

  陈扬的办公室位于广州电视台新闻频道办公大厅的最里端,约两三平米,只容得下一套办公桌椅,看上去像是办公隔断所留下的杂物死角,小到让人觉得微微发福的陈扬坐进去都会有些困难。频道总监叶青说,这是陈扬自己挑的位置,因为这是大厅里唯一有窗户的角落,他可以对着那扇小天窗吞云吐雾。

  陈扬每天就坐在这个逼仄的角落里,早上9、10点钟开始阅尽所有报纸的电子版,选出新闻进行编排,到中午1点左右坐在演播台前,“新闻日日目弟,日日倾下偈”(新闻天天看,天天聊下天)。《新闻日日目弟》自2004年2月2日开播时的0.01点收视率起步,一路上扬;2004年年底平均收视保持在4.5左右;2005年2月22日达到6.73;2005年3月14日,收视峰值触摸10.56,当天平均8.11。一身唐装、一副大框眼镜、一只茶杯、一支木头粗笔,用粤语评点新闻、坐而论道,一年时间,陈扬和他的《新闻日日目弟》就成了广州的风物。

  “其实当初根本没有构思,很多都不是设计的结果,可以说是一种巧遇。”陈扬这样解释他的“不小心成名”,“我原来跟电视台并不熟,广州台只认识一个半人,一个熟人加一个点头朋友而已。”2003年10月,陈扬认识的那“一个人”把他推荐给了正想做一档新闻评论节目的广州电视台新闻频道总监叶青,“用本土语言、本土视角,站在本土的立场上去解读、表达新闻”,两人在这一点相当投契。不过,从构想到现实总会有很多具体问题,当时陈扬还没有从广东电台退休,“只当多认识一个朋友而已,没想太多,广州话说的‘无米粥’就是这样”。2003年11月,电视台方面突然通知陈扬前去试镜,“衣服、化妆都没有搞,就拿着报纸在镜头前念了一下,瞎侃了两句,效果还不错”,电视台原来最担心陈扬的镜头感问题并没有出现。 “很多人以为我没做过电视,其实我1980年代就在省台做过电视,当出镜记者、外景主持。”陈扬玩着烟斗,表情淡然。

  广州电视台新闻频道当时很不起眼,在广州地区可以收看到的40多个频道中排40位左右。陈扬也坦言,当时对这个节目没什么期待,“对于我来讲有一个节目出口能够做点事情就不错了,而电视台的影响肯定要比电台大很多。”而如今,新闻频道在广州地区的国内频道中排第四,加上境外频道排第六。拉动了新闻频道的这档新闻评论节目,陈扬却从来不说它是民生新闻节目,他甚至不愿意将其归类为新闻。面对旧爱电台和新欢电视,陈扬说:“其实,我是在做一个电视上的电台节目,无非是大家能看见我而已。”

  “方言恐怖主义”

  《新闻日日目弟》目前平均收视率有七八点,按照央视—索福瑞的统计,一个百分点代表8万人,则意味着有几十万人是《新闻日日目弟》的忠实观众。这几十万人哪部分是广州人?

  2005年,《新闻日日目弟》的元旦特别节目在广州各城区几个点做户外节目。在荔湾湖公园门口,所谓老广州聚集的“西关”,观众非常热情,前来打招呼、要签名、现场要求投诉的络绎不绝。在另外几条老街,也很轰动。最后一站在天河区的天河城广场门口,陈扬一行感受到了气氛的不同,“天河城门口人来人往,我怎么拍都没有一个人理会我。”

  一直走在开放前沿的广州和珠三角,向来都是移民汇聚的淘金地带,而作为新区的天河区更是写字楼云集的CBD。“天河那么多写字楼,随便一间电梯里你能听到几句广州话?在天河吃饭,任何上档次的餐馆,你听过哪一桌讲广州话?如果站在原住民的角度来看,他会问这是我的城市吗,怎么好像与我无关?”一个城市的性格由它统一的语言、习俗共同形成,而外来移民却逐渐在这个系统中慢慢浸润出一块飞地。

  陈扬一句“不喜欢天河”成了攻击他的最大口实。“我不喜欢天河不是说不喜欢这个地方,而是不喜欢天河这个气氛,天河是没有根的,它只有高楼大厦。每个在天河干活的人都不会说这是我的家,这是战场。”陈扬觉得人们误解了他的本意,“因为我说外地人带来了中原文化、内地文化、劳动力、创业精神和投资,广州人就在论坛上骂了我两个月,说我是‘外江人’的立场。而‘外江人’呢,有人写邮件骂我是方言恐怖主义。”

  说到方言,陈扬显得尤为激动:“为什么中国人到了外国,千辛万苦都要学外语,因为他知道谁是主谁是客。但是在广州,没有外地人愿意学广州话。外地人只有一句潜台词:我来了——他要在这个城市里寻找自己的事业。而广州人,一看到外地人就先讲普通话,这是主人的礼貌。而其他城市呢,北京人只会跟你说北京话,上海人只会说上海话。那封邮件里的态度,恰恰证明了我是对的。我不能强求你要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但你要有起码的礼貌和诚意,你到别人家里做客,总有一个客套在里头吧。”

  “我没有威胁任何人,我怎么成了恐怖分子。”陈扬百思不得其解。

  新广州“主意”

  采访前记者问怎样才算“老广州”,陈扬开起玩笑:“你肯定不算,要像我这样的才是老广州。”采访后,记者问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广州人,陈扬认真地说:“不用成为,现在你就是广州人了。”

  在陈扬的辞典里,“人字拖、四季裤、背心”不代表就是广州人,天天喝早茶“一盅两件”(一壶茶两份点心)也不是广州标志——“有时间的人才去喝早茶,我一年也去不到一两次”。陈扬和广州电视台的台柱、广州形象大使尹捷最近在推广一个“新广州人主义”,但陈扬却再三强调:是“主意”,不是“主义”。“是idea,是想法,只要你有想法,没有必要非要四季裤、人字拖、早茶这些形式上的东西,你就是广州人了。”广州对于陈扬,是一个守望相助的人情味的集合。他甚至举到一个有些极端的例子:凡是站在巷口说话的,绝对不是广州人——“广州有句俗话叫做‘好狗不挡路’,没有人会挡住别人的路,而现在呢,大把的人在通道、路口,停车、讲话。”

  广州是一个很好“活”的城市,在陈扬看来,那些对广州缺乏好感的人是把个人遭遇和整个城市联系起来了,“任何爱和恨都和个人的境遇有关系”,“在广州的外地人是在和谁竞争?不是在和广州人竞争,是在和另外的外地人竞争!那为什么会认为广州排外?”

  原住民和移民从地域、文化、生活习惯、职业甚至语言上分为两个圈子,陈扬希望的是它们之间双向的交流,这从来不是谁同化谁的问题——“你遇到的不是你和广州人交流的问题,而是你跟这个城市里所有人交流的问题,是你跟这座城市交流的问题。”可这些,陈扬觉得没办法跟那些误解他的人解释得清楚。

  “为了‘外江人’和本地人的融合,我做了多少工作,结果两边受到攻击。” 陈扬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这个在电视上用粤语和街坊“倾偈”(聊天)的阿伯竭力证明自己“不是广州人的代表,也不是外地人的代表”。

  “我不是为了外地人也不是为了本地人,而是为了这个城市的精神。”

  相关专题:新周刊


新浪强力推荐:【滚动新闻实时看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头文字D》
网络窜红女名人
2005年高考
安徽甲肝疫苗事件
中海油购石油公司
理性购车完全手册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秦腔》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