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周刊专题 > 正文

再见了“警察叔叔”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5日17:47 新周刊

  文/刘洪波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钱,对我把头点,我高兴地说了声,叔叔再见,叔叔再见!”

  不记得我是怎样会唱这首歌的。我没有上过幼儿园,那时家里也没有收音机,而且直
到我13岁到县城去读书,也没有见过穿警服的人。就在这种情况下,警察作为“叔叔”先入为主地占领了我的大脑。

  现在来做一个“主题分析”的话,《一分钱》这首歌可以说是对幼童进行道德教育的歌曲,主旨不是颂扬警察,而是颂扬拾金不昧的好精神。但在很短的歌词中,警察连续以“叔叔”的身份出现,塑造了今天大多数中国人关于警察的初始印象。

  “叔叔”这样一个称呼,表明了一种辈分,它属于长辈,但是一个最近的长辈。在汉文化中,所有长辈无疑都具有“ 应该尊敬”的属性,但叔叔这个长辈有着所有长辈中最弱的可尊敬性,却有着所有长辈中最强的可亲近性。在所有长辈中,一个人与叔叔的关系具有最大的透明度,你对“叔叔”的信任,甚至大过自己的父母,他既是长辈,又有一点像兄弟和朋友,他是一个可以与之完全“交心”的人。

  从社会语言上讲,将亲属称谓用之于不具备亲缘关系的人身上,是汉语的一个传统,在农村或者城市的街巷里弄,熟人之间对年长者以亲属称谓加以指称,是一种普遍现象。这种“拟血缘化”的语言现象,代表了汉文化在构造熟人社会上的一个特性。1949年以后,人际称谓的“拟血缘化”扩大到熟人圈子以外,显示出国家政治在人际关系上构造一个透明而亲近的“新社会”的努力,几乎所有“革命同志”后面都会跟着一个亲属称谓。农民是伯伯,老贫农是老大爷,工人作为一个阶级时成了“老大哥”,作为一个职业时是“工人叔叔”,同时成为叔叔的还有警察与军人。进一步的语言分析可以发现,被称为 “叔叔”的工人、警察与军人,都是被作为政权基干力量的社会群体。

  “警察叔叔”这个说法,既可以让人通过联想而明白这个群体在国家政权中的位置,又可以使人通过情感投射而产生很高程度的亲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种塑造使警察的社会形象变得如同他们的白制服一样光明,迥别于穿着一身黑衣服的 “旧警察”。在人们的印象中,警察是机智的、有力量的,足以轻而易举地对付一个又一个坏人(群体的坏人,在人们的意识中都交给解放军了),当面对人民时,则是热情的、友善的、无私的、服务全面的。

  这样一种形象何时开始动摇,何时被另一种形象取代,没有人能说得明白。今天,几乎所有的社会角色的形象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工人、农民这两种身份让人很难产生力量感、崇敬感,而变成寄予同情的对象,警察与军人也不再对人具有“ 理想人生”的价值,将职业与亲属称谓连在一起的语言习惯已经改变,与之相应的,社会既没有回到传统的熟人社会,也没有向着“人际关系透明而亲近的新社会”发展,社会关系的“拟血缘化”过程基本终结。

  在一定程度上,这可能表明中国社会在人际关系上的一种现代性转变。然而,无论哪一种职业,现在都没有向其职业本身的社会形象回归,而开始了一个社会评价迅速下降的过程,仍然令人始料不及。现在,人们已经逐渐习惯于以各具特色的恶劣行为来猜度每种职业,而且这种猜度不断地得到事实的印证。想到医生,你会想到有医术、收红包、乱开药、赚回扣等等。想到教师,你会想到有文化,但乱收钱、搞补习、借助学生拉关系等等。想到警察又是怎样一副形象呢?除了幼儿园小孩,还有几个人会将之与“叔叔”联系起来?

  如果说新闻是时代的记录,那么不妨回想一下,你读到了怎样的警察新闻,记录下了怎样的警察行状?是的,你读过了“110迅速赶到”、“毒贩(或者小偷、凶犯)束手就擒”的报道,这样的报道也是汗牛充栋,无日无之。然而,越来越多的“当场击毙”,是让你产生了警察神勇的印象,还是让你知道了社会控制的乏力?越来越多公共场所挂上“谨防小偷”的 “警察提醒”,是让你明白了警察的好意,还是让你感叹起治安形势?不用特别提醒,你还会记得读过处女被认定为妓女、夫妻看影碟被抓、青年在收容遣送中被打死、无辜公民被屈打成死刑犯之类的报道,当然还有警察从车站小偷手中按月拿钱、警察充当势力保护伞、警察一个电话招来几个社会人员打死另一个警察等等。

  如果硬要有一个称呼来指代警察,你会使用“叔叔”这个称呼吗?网络上可以看到,有人已经将“老大”、“大爷” 之类的称呼用到了警察的头上,而前者是人们称呼黑社会头子的习惯说法,后者是人们对那些惹不起的街头混子的一个称号。现在,《一分钱》的手稿已经进入了上海公安博物院,国家文物局还鉴定《一分钱》的手稿、曲谱为“现代革命一级文物”。无论如何,文物总是让人想到“过去”,也许会让人觉得“警察叔叔”这个称呼已经多么遥远。

  仅仅“警察叔叔”成为过去,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重要的是警察不再是“叔叔”以后,这个群体在人们心中是否仍然拥有着“维护安全,服务公众”的形象;重要的是在“警察叔叔”成为历史的同时,几乎每一个社会群体的道德形象都在滑落。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专题:新周刊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父 亲 节
送给父亲节日礼物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