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世纪周刊专题 > 正文

神秘冉庄地道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1日14:18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王全宝 密布如蛛网的地下长城,就好像大平原的血脉,时隐时现中,以其强大的张力,支撑起一个民族永不妥协的精神!

  岁月流逝,日寇侵华的战火硝烟,虽已熄灭60个春秋,但日寇在冀中平原烧杀抢掠,制造血腥惨案,亡我中华,给冀中乃至全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却永远不能忘记。有侵略就有战争。为捍卫家园,保存抗日有生力量,打击和消灭敌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冀中平原广泛展开了地道战!

  走一遭“地下长城”

  “冉庄地道战是冀中平原地道战的一个缩影!”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办公室主任韩智慧告诉记者,“5月份以来,来冉庄参观的游人特别多,每天接待游客达上千人!小心点,别碰着头!”在韩主任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地道战的入口处。

  进入地道,一阵凉爽的气息扑遍记者的全身。“地道里是冬天暖,夏天凉,是避暑的好去处。”韩主任说。沿着狭窄的地道口,记者猫着腰、怀着崇敬的心情,慢慢地往下走。身子一点一点沉下去,历史的图画也一点一点清晰起来。在昏黄的灯光下,储粮室、兵工厂、指挥室、作战室、休息室一一映入眼帘,而电影《地道战》中的情节也随之闪过脑海。

  冉庄的“地下长城”全长约有30华里,虽然现在向游人开放的仅仅是其中一段,但这一段绝对堪称精华,在人们熟知的电影《地道战》中,有其充分地展现。

  高传宝就是在这个指挥室喊:“各小组注意,各小组注意……”;日本鬼子向地道中灌的水就是流进了脚下这口井里;这间房子里召开过干部会议,定下了杀敌方案;这里掩护过群众,躲过了敌人的扫荡;这就是电影里令人为之惊叹叫绝的,隐蔽在灶台下的地道出口……

  “地道战,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坚持持久战和敌后游击战的一种特殊战斗形式。”沿着低矮的“长城”,韩主任边走边向记者介绍。“你知道冉庄地道战神在何处吗?”韩主任诡秘地看着记者。

  “冉庄的地道是以十字街为中心挖成的4条主干线,24条支线,2条连村地道和2条突围线。形成了户户相通,长达32华里!”

  “神秘的地方在于地道口的设置,比如锅台、炕面、马槽——构思奇特,隐蔽巧妙。”记者试从一地道口出来,竟然进入了一居民的厨房。原来这个地道口是设置在厨房的井口。“

  这里的地道分为军用和民用两个部分。军用地道内设有卡口、翻板陷阱、双身洞、掩身洞等。对于进入地道内的敌人,就可插上门来打狗,堵住笼子抓鸡。”

  “地道内还设有兵工厂、休息室、厨房、储粮室等,”随着韩主任的介绍,记者来到洞内的“兵工厂”。“这个叫硫酸雷(踏火雷),它是用医院打针的小药瓶,装上硫酸水,取一个洋钉尖朝下插入瓶内,按在地雷口上。敌人踏在上边,铁钉子扎破小瓶底,硫酸水流到地雷炸药上,引起爆炸。”韩主任举着铁球状的地雷向记者介绍。

  有了地道做依托,使抗日军民在战争环境中能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如地道电台、地道报社、地道工厂、地道医院等,形成了一条抗战的地下长城。

  地道战的由来

  据韩智慧介绍,侵华日军占领冀中以后,到处“扫荡”,制造惨案。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39年,日寇在冀中平原就制造了10人以上的惨案100多起,被残害群众、干部1.2万人。为避免大量伤亡,处在冀中平原的干部、群众,就在村外挖地洞藏身,后来被日军发现,就用“车子队”在野地里实行搜捕包围、掏窝。

  为了安全,人们就转到村中挖藏身洞。但在实际斗争中,发现这种单口藏身洞常被敌人发现,无法撤离。于是人们开始挖多口地洞,有的院院相通,洞洞相连。虽然这种初级形式的地道不能作战,但在日伪军经常“扫荡”的形势下,它还是保证了抗日工作人员坚持正常工作,保护了群众,这对抗日战争是个促进。因此,冀中平原这种初级地道很快发展起来。

  1941年初,在抗日斗争中,冀中地道初步显示了作用。但由于某些地区的干部认为挖地道是逃避斗争的退却路线,而禁止地道的修筑。这年7月,冀中军区政委程子华带工作组到高阳、清苑等地调查地道情况,充分肯定了开展地道战对抗日斗争的重大作用,并认为是人民改造平原地形的一个伟大创举,是打击敌人的有效手段。同时,号召全区开展地道斗争。

  1944年冀中地道战得到大发展。这时,冀中军区司令员杨成武又亲自带队到任丘、蠡县等地对地道战进行全面考察,并总结经验,对地道的构筑、战术、组织与领导做了统一的科学的规定,使战斗地道趋于完善。做到了“四好、五防、三通、三道、三交叉”,并将整个地下、村落、野外变成了一个整体的地道斗争阵地。

  所谓“四好”是好打、好钻、好藏、好跑;“五防”是防水、防毒、防掘、防钻、防火;“三通”是天通、地通、村落通;而“三道”是村落地道、连村地道、野外地道连成一块,形成地道网;“三交叉”则是“天、地、院”组成纵横三层火力网,纵的是高房、院内、地道火力网,横的是村边、街道、院内及地道火力网。

  就这样,村内村外配合,通过地道对进攻之敌进行夹击。1945年4月1日,冉庄的20多个民兵,就是利用村落地道战击退600多进犯的日伪军,其中毙伤敌13人,开创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地道战范例。

  同年5月,日军又先后纠集2000余人两次进犯冉庄实施报复,冉庄民兵再次利用交叉火力网同敌人激战,毙敌1 5人,其中有伪团长、营长各一名,伤敌18人。冉庄民兵三战三捷,充分显示了地道战的威力。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