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纪念七七事变68周年专题 > 正文

原29军冀察绥靖公署军务处科员亲历七七事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01:14 南方都市报
原29军冀察绥靖公署军务处科员亲历七七事变

韩立才亲历了“七七事变”前平津一带的紧张气氛。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卢沟桥事变后,我当了一个月的准亡国奴

  “我们的部队打响了抗日战争的第一枪”,94岁的韩立才很自豪地说,68年过去了,他依然以此为傲。

  68年前,“七七事变”发生时,韩立才正在北平,他参加29军已经一年多了,在冀察
绥靖公署军务处做科员,军衔中尉。这个公署是在当时华北四省市(北平、天津、河北、察哈尔)的最高军事机关,29军军长宋哲元兼任主任。

  韩立才精神很好,喜欢开玩笑,和他接触过的人几乎都会被他“开涮”,当别人叫他“老小孩”,并把这个称号对着他的助听器大声喊出来时,他会哈哈大笑,非常高兴地接受。

  可是说到抗日战争,他马上严肃起来。韩立才亲历了“七七事变”前平津一带的紧张气氛,1937年7月底29军大部队撤退后,他还在北平滞留了一个多月,“做了准亡国奴”。

  喜峰口大捷后,参加29军

  1933年,韩立才还是家乡河北盐山县的一个小学教员,大哥韩立园在29军军务处工作,这年9月他去张家口29军军部看望大哥,在这里,他听到了“喜峰口大捷”的故事。

  “1931年‘9·18事变’中,日军兵不血刃占据了沈阳,此后的日子里,如入无人之境地占领了东北。1933年3月,日军攻占了长城的喜峰口,29军奉命阻击。”72年过去了,韩立才仍然清楚地讲述出当时的背景。

  当时的29军军长宋哲元为了鼓舞士气,写了“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手令,传达到全军。“日军因胜而骄,夜间都架起枪来,脱光了衣服睡大觉,29军探明了情况,组织大刀队夜袭。由当地老乡做向导,大刀队很顺利地处理了执勤兵,进了屋子砍杀日军,日军多跪地求饶,他们很迷信啊,认为砍了头升不了天,所以此后日军的脖子上都戴了橡皮箍。”

  “这是‘9·18’以来国军首次打败日军。”这一仗使29军名声大振,南洋华侨、港澳同胞踊跃回国参加29军,至1935年分批到达北平的有100多人,著名的抗战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也因此战谱写出来并开始广泛传唱。

  而韩立才也在1936年1月参加了29军,“喜峰口大捷鼓舞了我,另外,我的家乡盐山离宋哲元的老家山东乐陵只有30里路,要参军很自然地选择了29军”。

  29军是西北军的部队,1930年冯玉祥在中原大战中失败,西北军土崩瓦解,宋哲元、张自忠等将领群龙无首,张学良于1931年1月把这些部队收编成东北边防军第三军,宋哲元任军长,6月改为国民革命军第29军,全军两万多人。

  这个时候,29军已经开始负责华北的防务,根据《何梅协定》,中央军不能驻守华北,29军事实上站在了国防的第一线。29军军长宋哲元同时兼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和冀察绥靖公署主任,掌握华北的军政大权,而29军也扩充到10万多人,“这是他事业的高峰”,韩立才说。

  “事变”前夜,北平局势一触即发

  参军后的韩立才被分配到绥靖公署军务处,“拿笔不拿枪,但是对整体的局势会看到得多一些”,这时的北平局势很复杂,一方面,日本人扶持殷汝耕在通县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在通县驻扎的日军不断闹事,为进一步侵华制造借口;另一方面,日本人积极策动宋哲元成立华北五省自治政府,被宋哲元拒绝。同时,蒋介石给宋哲元的嘱托是,“国防尚未完成,未便即时与日本全面作战,务须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以便中央迅速完成国防,宋军长在北方维持的时间愈久,对国家之贡献愈大”,宋哲元和他的幕僚便在“和”与“战”间徘徊。这些,韩立才在多年之后才看得清楚,当时的他看到的,就是“日本人欺人太甚”。

  “日本人那个过分啊,光天化日之下在北平市警察局门口大便,到北平警备司令部门口的槐树上打鸟。两个机关的警卫人员和过路人怒目而视,义愤填膺,在当时的局势下,也只能忍气吞声。”

  做这些事的日本人是浪人,“其实就是地痞流氓”。

  日本军队也在不断挑衅。“从1936年夏开始,日军就在北平城郊搞军事演习,”韩立才说,“他们的步、骑、炮、坦克、装甲车等兵种,从通县出发,要经过北平市向演习地点推进,他们穿城而过,耀武扬威,市民对此愤慨至极。”

  而士兵们也一心想着快点把日本人打出去,绥靖公署的一个卫兵对韩立才说,“怎么还不下命令打啊”?韩立才记得他说话的时候,气得直跺脚。韩接触的很多青年官兵都很急躁,“官兵们觉得日本人太疯狂了,先和他们干一仗,可能会老实一点”。

  对于官兵的情绪,宋哲元很注意安抚,韩立才清楚记得他到绥靖公署讲话安定人心的情形。宋哲元说,“时局紧张,我希望大家沉得住气,日本就那么几千人,我天天派人监视他们,他们今天这里调动,明天那里驻防,都是虚张声势。打起仗来,我们这个军决不含糊,日军有飞机大炮,我们有大刀,在喜峰口等地我们较量过的,两军杀到一块去了,飞机大炮就没有大刀顶用。今后不管时局怎样,我宋哲元决不卖国,不当汉奸”。

  局势已是一触即发。1936年末,中日双方在丰台已经有过一次交锋,双方都是演习结束,路上偶遇,彼此不肯让路,起了冲突,双方均有伤亡。经过谈判交涉,以“误会”了事。

  宋哲元于1937年2月末请假回老家山东,职务由副军长秦德纯暂代。韩立才向记者感叹,“重压之下,秦德纯被日本人气得吐血”。

  进入6月后,韩立才所在的绥靖公署办公楼都涂了迷彩,做好了防空洞,随军家属都限期迁回了原籍,做好了打仗的准备。

  “6月开始,日军在北平近郊的演习越来越多”,韩立才说,这个时候,29军就会在同一个地点演习,“无论日军在哪里,29军就在他们两侧演习,有的军官称之为‘夹肉包式’的演习”。

  那一天,正在绥靖公署值班

  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也是因为一次演习。“7月7日,我们得到情报,日军要搞实弹演习,37师做了应战的准备”,这一天,韩立才还在绥靖公署值班。

  而那天,秦德纯宴请了文化界胡适、傅斯年、梅贻琦等人,交换对时局的意见。宴会晚10点结束,一个多小时后,象征着全面抗战的事变在卢沟桥爆发。

  根据秦德纯的记述,7日11时40分左右,日方向他提出,他们在卢沟桥附近演习后整队时,29军向他们射击,造成一个士兵走丢,可能跑入卢沟桥前的宛平城,因此日方要到宛平城内检查。秦德纯拒绝这一要求,并说天亮后代为寻觅。8日凌晨,日方表示对秦的答复不满,派兵包围宛平城,要强行进入,此时宛平县县长王冷斋等人正与日军谈判。在卢沟桥驻守的原为37师的戴守义团,此时同一师的吉星文团刚刚接防,秦德纯指示吉星文,“宛平城与卢沟桥为我军坟墓,一尺一寸国土,不可轻易让人”。

  9日后,双方均增加兵力,战事扩大。10日,日军提出停战和谈,认为这又是一个“误会”。

  “在此期间,全国的报纸、杂志纷纷发文赞扬29军的抗战行动,社会各界都声援29军,”韩立才说,“中共也发表号召全国抗日宣言,并声援29军的抗战,实际上,中共地下党很早就和29军一些军官有联系了,包括军副参谋长张克侠,旅长何基沣。”韩立才拿出一份在29军待过的中共党员名单,其中包括冯玉祥时期的李大钊和邓小平。

  11日,宋哲元从山东回到了天津,找日本人和谈,希望继续保持以往的“和平”状态。蒋介石17日发表庐山讲话,宣布卢沟桥事变为最后关头,“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但他仍表示“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沟桥事件的解决”。

  韩立才说,那段时间“打打停停,停停打打”,高层仍不放弃谈判的努力,而普通士兵们早已等不及要上战场了。韩立才所在的绥靖公署有很多科员是从部队来的,“我们天天问战况,议战争,感觉无比激动,我们科里的好多人,从中校到中尉都有,纷纷找处长报名,要求回到原来的部队参加抗战”。

  29军的特色——大刀在公署里也很突出,“特务营请来了10多个磨剪刀的工人磨大刀,除去管饭外,每天给一元钱的补贴,磨刀工人听说是为了杀日本侵略军,都表示只要管饭就行了,不要补贴,特务营长说服他们,你们的家属也得吃饭,不要补贴不行。磨刀工人们兴致勃勃地干起来,几天之内就把全营的大刀磨得锋利无比”。

  “形势急转直下,29军退了”

  “这时候,年轻的士兵们都认为我们会胜利,他们轻敌啊,都认为喜峰口我们能胜,怕他干啥。日本人有多少人呢,拿大刀砍了吧,”回首往事,韩立才不禁感慨,“万万没想到突然来了那么大的变化。”

  事隔多年,韩立才已经明白,那时29军虽然人多,有士气,有斗志,不怕死,但和日本军队比较,战斗力还是很弱的。“很多是新兵啊,训练不够,武器也没有,高射炮一架也没有。29军是地方部队,蒋介石不会给武器的,而宋哲元派人到德国去买武器,还没运到,战争已经打起来了。”

  27日,宋哲元终于发出自卫守土的通电,28日凌晨,韩立才被大炮声震醒,这是日军发起总攻了。

  “一打,赵登禹战死了,佟麟阁也死了,这下部队就更气了,国恨家仇啊,”韩立才说,“29军很团结,都是子弟兵啊,一谈起来,个个泪汪汪的,我在城里,听说佟麟阁死了,赵登禹死了,如丧考妣。”

  这一天,“整个北平都行动起来了,宣传队、募捐队、医疗队、救护队、运输队等等在北平街道上来回穿行”。韩立才在街上看到一批批退下来的29军官兵,“每批不过几十人、百多人,精神很疲惫,每到一处都受到群众的鼓掌欢迎,队伍刚坐下,递烟的、送水的、送点心的络绎不绝,有的群众请他们报告战况,带队的干部就即席汇报战斗经过”。

  这天,宋哲元带着秦德纯等率大部队突围到了保定,并手谕138师师长张自忠为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留守天津,几天后他也化装逃出占领区。

  “报纸上登的,‘形势急转直下,29军退了’。”韩立才说,“我和同事看到了,都心情沉重,默不作声。”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纪念七七事变68周年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