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人民日报:用诗歌唱出大众的心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4日17:39 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张先海

  近年来,在文学的百花园中,诗歌出现了不景气的状况。我国曾经是个在国际上颇有影响的诗国,自有昔日的辉煌。当新中国的太阳升出东方地平线之后,我国的诗坛也曾生机勃勃、气象万千,涌现出李季、贺敬之、臧克家、艾青、郭小川、田间、闻捷等一大批诗坛英秀。只可惜这种局面没能得到很好的延续。

  出现这种状况,起码有这样两条原因:其一,有些诗歌作者忘记了人民群众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的基本艺术准则,有意或无意地远离或游离于生活,而只把诗歌创作当作纯个人感情的寄托。其二,有些诗作者忽视了诗歌创作应走民歌与古典文学相结合的道路,而是远离了人民大众,把诗歌创作纯粹作为个人自我的表现。

  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伟业,它在广大农村更谱出了灿烂辉煌的乐章。如果我们的诗人能深入农村、深入农民生活,能用他那非凡的笔触写出亿万农民心头释放核能似的焕发出来的聪明才智、冲天干劲、丰功伟绩,那将是一种何等动人的景象,必将会产生一大批光照千秋的诗章。但遗憾的是,如此巨大的变革在我们诗人最易于激动的心弦上,却没能够引起应有的共鸣。当然不是没有这方面的诗作,而是没有形成气候。原因就是我们的诗人没有下这个海,没有赶这个潮,而是一味地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圈在小天地中,自然创作出来的只能是盆中之景,院中之马。正因为如此,它必然缺少了大时代潮流的磅礴气势,缺少了田园阡陌的泥土气息,缺少了与农民息息相通的生活情趣。也正因为诗歌没有走进那样一个风光无限的广阔天地,它就必然会陷入迷惘的沼泽之中。因为路子不正,致使诗歌的圈子越划越小;因为生活根基不深,致使诗歌的分量越来越轻。有一家刊物的一则报道说,目前在中国写诗者众,而读诗者寡。这一现象,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诗歌所处的严峻境地。怕有些诗作者,自己也未必讲得清他们自己言之为何物。现在不少诗,甚至一些在全国有影响的刊物上发的诗,让人根本看不懂,如有的人视诗歌为天符一样,即使硬着头皮读下去,也味似嚼蜡,必然会自动撒手。文学即人学,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本来是写给人看的,而且读者越多越好。试问今日的一些诗作者,你们有没有勇气、敢不敢把你们的作品拿到人民大众中间去。

  古人云:诗言志。这个志首先应是大志,即人民之志。因而诗歌应唱主旋律,诗歌应抒人民情。正如小平同志说的那样:人民群众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人民群众离不开文艺工作者,文艺工作者更离不开人民群众。李白的《静夜思》,不论何朝何代,有几个人不知,有几多人不晓。据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成诗,就是首先读给他身边的老太婆听的。为什么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诗歌反而离人民越来越远。切莫忘了我们时代是人民的时代,我们的国家是人民的国家。我们的诗人理应与人民休戚与共,有最深厚的感情,理应为他们代言,唱出他们的意志与心声;而远离了人民群众,如同远离了衣食父母,这不仅意味着远离了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文学创作源泉,而且也意味着失去了一个学习人民、丰富自己的极好机会,必然会使自己的思维越来越浅薄,因而不能把准时代的脉搏,不能感受浓郁的生活气息,因而便写不出掷地有声的真品来。

  我国的诗歌大有作为,只要走上正道,就会写出备受人民欢迎的佳作;只要扎下深根,就会谱写出弘扬民族正气,反映时代精神的巨制鸿篇。可以预言,诗歌创作从诗人小天地跨入人民大海洋之日,就是中国诗歌再造辉煌之时。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