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新京报:通识教育要从中学开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6日11:24 新京报

  作者:周振鹤

  人不只是工具性的人才,不但要为国家为民族服务,还有自身不断完善提高,以臻于尽善尽美的另一面。这样也才可能为国家、为民族更好地服务。因此一个人尽管以后他可能服务于不同的领域,但在整体的个人素质方面却是应该文理兼修的。

  现在,各大学好像都普遍在提倡通识教育,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好。一个人能文理兼通是最好不过的事,虽然这在现代社会几乎是达不到的目标,但至少通识教育能使理工科人才有历史意识、文学才华、美学修养,使文科人才有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动手本领,何乐而不为呢。但我以为通识教育由大学提倡已经太晚,尤其是在中学文理分科以后,到大学以后再来学习《大学语文》之类,有点亡羊补牢的意思了。何以我们不从中学就开始提倡呢?

  要造就一个人才,最好自然是复合型人才最好,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弟子就要求通“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这六艺就把古代的文理概念都包涵在其中了。所谓能文能武始终是中国历代教育的目标,汉字里头也才会造出一个“斌”字来,这文武通才也有点文理复合型的味道,虽然能达到这个目标的人少之又少,但是“取法乎上得其中”,悬的虽然高,达标在中等就令人满意了。一直到“文革”以前,虽然考大学已经有理工、医农与文史三类的区别,但中学教育始终是不分文理科的,实行的是一定程度的通识教育。所以不少人就依靠中学知识竟然能在1978年恢复高考时直接考上研究生,还有些人能从大学理工科出身改考文科,也主要依赖的是中学的文科知识底子。

  可惜“文革”以后,我们的中学却告别通识教育,走上文理分科的道路,致使许多英才的思维偏执,大大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文理分科教育并非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是为了培养能够实用的人才。更进一步而言,我们还只注意到人才的可用,而忽略了人本身还要完善。人不只是工具性的人才,不但要为国家为民族服务,还有自身不断完善提高,以臻于尽善尽美的另一面。这样也才可能为国家、为民族更好地服务。因此一个人尽管以后他可能服务于不同的领域,或偏理或偏文,但在整体的个人素质方面却是应该文理兼修的,就像老一代科学家里有不少人能吟诗作赋一样。我记得当年在厦门大学读书时,一位物理学老师的业余爱好之一就是读原版的英文小说。虽然文科学者不可能进行科学研究,但也应该理解当下的科技成就与将来的发展趋向。只有这样的人生才是相对完美的。

  所以我历来反对中学文理分科,因为这是在浪费最可宝贵的青春智力资源。人在十五六岁以前,是记忆力甚至理解力最旺盛的时候,这时候要积累知识简直是易如反掌。杨振宁先生说他的父亲不关心他的其他功课的成绩,只要求他全背《孟子》。

  这是老派学者保留中国文化种子的做法。《四书》中《孟子》最长,超过《大学》、《中庸》与《论语》之和。《孟子》能背,其他三书自然不成问题至于专修文科者,如顾颉刚先生据说在小时候连诘屈聱牙的《尚书》都能背出来,更会让今人觉得不可思议。至于外文基础,也是中学打下的底子最为牢固。

  文理分科以后,很明显的一个致命的弱点就在文科学生中出现,那就是写文章时逻辑思维很差。尽管明白自己想说什么道理,但就是逻辑混乱,条理不清,不能让读者明白他所写出的文章的基本意思。至于许多理科学生都非常聪明,但就是知识积累有限,他们能写很通顺的文章,但往往略输文采,或因为知识不够,既不能联想,也不能发挥,只能就事论事。这样的人才都不是理想的人才。

  所以,如果我们真想要培养复合型的人才,想要真正贯彻通识教育,那就请从中学开始,并以废除文理分科为起点。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