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齐鲁晚报:奥赛金牌大国称号不值得高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5日16:54 大众网-齐鲁晚报

  作者:晏扬

  7月14日《新京报》报道,在7月3日至12日举行的第36届国际物理学奥林匹克竞赛上,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340余名选手参加了本届竞赛活动。我国五名选手在比赛中顽强拼搏,发挥出色,均获得了金牌。

  五名参赛选手全部获得“奥赛”金牌,这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但是,笔者却很难因此高兴起来。这是因为,中国学生获得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的金牌数量实在太多了,我国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奥赛金牌大国”。

  然而,我们之所以能在“奥赛”中年年丰收,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奥赛”选手是从县到市、从市到省、从省到全国,一级级选拔出来的,而且有幸成为“奥赛”参赛选手的,还要经过几个月的集中强化训练后,才能走上“奥赛”的赛场。而在其他国家,参加“奥赛”基本上是由学生自由报名,虽然有些国家也有选拔,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奥赛”,也没有哪个国家组织得像中国这样好。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我们中小学生的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的总体水平、实际水平,并不见得比国外的中学生高,中国能拥有“奥赛金牌大国”这个荣誉,是因为我们更在乎、更乐于追求这个荣誉。

  这种全国范围的“奥赛”选手选拔,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中学教育的正常秩序,打乱了一些中学生学习成长的自然规律。为了一时的“奥赛”金牌荣誉,我们付出的代价可谓不小。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中学生虽然屡屡在“奥赛”中获得金牌,可是他们中却很少有人最终成长为栋梁之才,中国虽然是“奥赛金牌大国”,但我们至今无人站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不仅如此,一个可见的事实是,我们的中学生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其创新能力就远不如教育发达国家的学生,我国的整体科技创新水平也远远落后于科技发达国家。面对如此严峻的事实,我们怎能对“奥赛金牌大国”的称号沾沾自喜?

  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只不过是一种知识水平的测试,只能考查出一名选手的应试能力。而要成为科研人才,就要会思考和研究,而不是要会考试,因此,现在该是我们对“奥赛金牌大国”这个荣誉称号进行反思的时候了。正如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所言:“数学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拿了多少奖,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