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专题 > 正文

据悉国内至少有7位飞虎队老英雄健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1日09:04 南方日报

  国内至少有7位“飞虎队”老英雄健在

  经龙启明介绍及本报多方打探得到证实,本报昨日长途电话专访其中3位

  独家报道

  本报讯 回粤“飞虎队”老兵龙启明昨日结束回乡省亲及参加抗战纪念活动,离开顺德前往澳门与当年老战友相会。龙启明向本报记者透露重大消息,国内尚有多位“飞虎队”队员健在!根据这一线索和本报记者的多方打探获悉,除龙启明外,目前国内健在的“飞虎队”队员至少还有7位,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北京的彭嘉衡,天津的何其忱、张炎,杭州的吴其饶,成都的张义声,武汉的邓仲卿,广东开平的胡厚详,他们均为当年“飞虎队”的中国飞行员。其中,彭嘉衡祖籍还是广东兴宁!当年飞过“驼峰航线”的健在老英雄有:北京的周炳、成都的熊少硕等。

  记者随即在兄弟媒体的协助下,找到其中3位老英雄的联系电话,通过电话进行了独家专访,并请兄弟媒体记者发来了他们的照片!让我们不仅记住他们的名字,也看到他们的风采!

  龙启明:

  我从没说过自己是“国内唯一”

  昨天9时50分,龙启明离开顺德,坐上“粤澳直通车”前往澳门与当年老战友相会。针对此前有媒体报道龙启明是“目前国内唯一健在的‘飞虎队’飞行员”,龙启明告诉记者,他从来没有亲口说过自己是目前“唯一”,是媒体“以讹传讹”,一直以来他就想找机会更正这种说法。他说,2004年他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与同一批认识的参加空军考试的5个中国人中,目前只有他一人健在国内,还有一位何永道先生在新加坡,而不是指所有的“飞虎队”中国队员。龙启明说:“如果说只有一人健在,是对在生者、在世英雄们的大不敬!”

  龙启明说,陈纳德率领的美国援华空军前后有两个名字,前期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以物资运输特别是石油为主,后期日对美宣战则公开为“美国第14航空队中美混合联队”,以对日轰炸、作战为主,仅以前者为例,牺牲在“驼峰航线”的就达1500多人。中美双方飞行员都是以两国空军对等人数混合的,而空勤和地勤人员大部分是中国人,包括一些当年的归国华侨。

  龙启明介绍说:“当年参加的都是军事行动,相互之间不能打听,你飞什么我飞什么一般都不知道。”他依稀记得,当年同他一起参加出国培训的应有50多名中国队员。

  记者随后根据龙启明提供的线索,并在兄弟媒体北京晚报、成都日报的帮助下,分别电话采访了彭嘉衡、何其忱、张义声,结果大出记者所料,他们均为当年“飞虎队”的中国飞行员!而且还将他们所知的目前健在的其他战友告诉了记者,才有了上面的简短名单。

  专访

  彭嘉衡:祖籍广东兴宁,现居住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附近

  “野马”中20余弹险些“光荣”

  1945年春,穷途末路的日军对位于湘西群山之中的芷江机场不断发动袭击,企图摧毁这个中国当时最大的空军基地。彭嘉衡每天的任务是驾“野马”机侦察、驱逐和打击日机,保卫芷江机场。

  4月的一天,彭嘉衡接到新的命令,轰炸武汉长江江面上的日军军舰。他驾驶第二号僚机穿云破雾,直抵汉口。江面上,日军大小船只和军舰正在日机的掩护下徐徐西进。彭嘉衡操纵飞机,躲过敌机,向敌军舰俯冲,1000米、500米、100米……在距日舰只有50米距离时,彭嘉衡果断地投下重约500磅的炸弹。与此同时,日军密集的火炮向“野马”射来,“野马”瞬间变得难以操控,彭嘉衡驾驶受伤的战机迅速返航。战友们将彭嘉衡从驾驶舱抬出后定睛一数,“野马”的机尾被日军打了20多个弹孔……

  战机升空就要听天由命了,那时很多战友早饭还一起吃,晚餐时已是天各一方。“你说我命大不大?‘死’过多少回我都记不清了。”彭老在电话中哈哈一笑。

  彭嘉衡,今年85岁,祖籍还是广东兴宁人。出生印尼,14岁回国念书。彭嘉衡介绍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先是进入广东韶关第4集团军通信兵团当少尉见习官,后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17期华侨总队学习。1941年秋毕业后,又进入昆明中国空军军官学校学习。1942年秋天,彭嘉衡等10余人从1000多名军校学生中脱颖而出,被选送到美国亚历山大州凤凰城高级飞行学校深造,经过初、中、高级班的全面培训和作战训练后,彭嘉衡以飞行240多个小时的优异成绩毕业。1944年回到昆明,被分到“飞虎队”。一年里,他先后执行侦察、扫射、空中格斗等任务64次,获得美国航空最高奖——“优异飞行十字勋章”以及“航空奖章”。同时,中国空军也授予彭嘉衡两枚飞行奖章。抗战胜利后,彭老因不愿参加内战,回到印尼居住。

  但新中国成立后,彭嘉衡又回国效力民航。先是飞包机,1954年当上机长后,一方面负责培训飞行员,一方面从事专业航空,执行探矿、护林、灭虫等任务。每年飞行600多小时。1955年,中国向世界宣布:白云鄂博的稀土总量居世界第一,而令彭嘉衡自豪的是,他正是白云鄂博航空磁测第一人。

  何其忱:原籍四川广安县,现居住在天津市

  效力新中国曾给小平开专机

  打通何其忱家的电话,一股浓重的四川话传来,声音很大。

  何其忱,又名何培茂,1920年2月生于四川省广安县,1940年,年方20岁就读重庆大学水利系的何老,因国民党空军到学校招收飞行员,首批报名。1942年10月,何其忱以中国空军中尉学员的军衔被选送到美国亚历山大道格拉斯美国空军高级飞行技术学院学习。1943年12月,何其忱毕业回国后被分到“飞虎队”第一大队101中队任B—25型轰炸机机长。

  当时,何其忱所在第一大队负责攻击长江以北的日本驻军。部队驻扎在重庆、西安、汉中机场。由于何其忱的飞行专业英语水平较高,驾驶技术又好,他成为在中美混合联队指挥所中参与制定作战计划的第一个中国人,共参加36次作战计划研究,并作为机长和正驾驶参加了20多次空战,除在空中对地面日军目标投弹轰炸外,飞机还常以超低空飞行,对日军地面目标进行扫射。空中战斗飞行时间达160小时。

  1944年5月的一天,何其忱所在航空队获悉日军在天津机场停放了40多架战机。接到起飞命令后,何其忱驾机从汉中机场起飞,直抵天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炸毁地面日机20多架。“这是摧毁日军目标最过瘾的一次。”

  1949年,何其忱毅然参加“两航起义”。此间,何其忱还致信拒绝内战、远走印尼的飞虎队员彭嘉衡,为新中国航空事业效力,彭嘉衡欣然回国。

  1951年3月,何其忱奉命执行进藏运输任务。两年多时间里,何其忱在成都至拉萨的航线上往来自如,定点空投各种部队后勤保障物资,出色完成了全部运输任务。

  1953年,何其忱调至天津机场民航训练队担任教员,先后将186名副驾驶培养成机长,并在教学的同时还执行专机飞行任务,先后为邓小平、陈毅、刘伯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驾驶专机,每次都圆满完成任务。

  张义声:现住成都市大学路

  还未回国就参加对日战斗

  记者直到昨晚7点才接通了散步归来的张义声老英雄的电话,张老显得有点激动,他说:“当年我在中美空军混合团里担当B—25轰炸机飞行员!”张义声已89岁高龄,住在成都市大学路。

  张义声介绍说,他是黄埔军校第14期学员,1939年元月毕业后免试进入中国空军军官学校,成为其第12期学员,在昆明巫家坝航校学习。1942年,昆明对日空战失败后,张义声与其他107名同学一起被送往美国接受空军飞行训练。1943年3月毕业后,被编入刚组建不久、由陈纳德负责统一指挥的中美空军混合团。

  1943年3月,张义声与8名队友一起驾驶8架B-25轰炸机从美国飞到印度,支持中印缅战区对日空战。老英雄回忆道,经过1万多公里、近50个小时的飞行,8架飞机都平安到达印度,对日占区的仓库、火车站等实施轰炸。11月,他加入了对日“密支拉战役”,“在中湎边境附近,我们先打距密支拉城20公里的日机场,空运大量部队到这里,再向城内进攻,但地面部队遭遇日军依托工事负隅顽抗,我们又用钻地炸弹轰炸敌工事……战斗打了两个月。”

  张义声记得最深刻的一次是在1945年5月,从西安起飞炸当时日军据守的黄河铁路桥,“三架轰炸机飞去,只有我一架飞回来,一架被日高射炮击中,飞行员跳伞,人没救了,另一架迷航了,机毁人亡,飞行员还是我的同期同学!”

  张义声先后参加了樊城、襄阳、武汉、咸阳等地大小空战80多次,直到抗战胜利。当时的108名同学只剩下51人,“现在恐怕只有不到10人还活着了。”他感慨道:“要团结,要奋斗,只有这样,我们民族才能像现在这样一天天强大,不被人欺负!”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陈勇儒

  (北京晚报记者胡铁湘、成都日报记者俞瑾对本专题有重大贡献,图片除署名外由胡铁湘提供)

  相关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