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中医院两次改制的故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1日11:03 南方周末 | |||||||||
在2002年改制之前,沭阳中医院职工的日子一直过得不错。经过两次改制的曲折后,自己成为当家人,但新问题 又出现了 □本报记者 曹海东 直到现在,仁慈医院副院长王立兵还对发生在三年前的事情难以释怀——仁慈医院
仁慈医院是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一家民营医院,沭阳县曾以激进的医疗改革名扬天下。 三年前,2002年1月29日,仁慈医院在沭阳县县政府的指导下收购沭阳县中医院,实行资产民营化运作。当时 ,王立兵是仁慈医院的院长。 但在83天后,王立兵黯然离开了沭阳县中医院。随后,中医院开始了二次改制。 对于这段历史,沭阳县的官员以及当年的参与改制者都会给来访者讲述很长时间。从他们的理解来看,这是一个医院 改制的样本。 “不管怎么说,中医院在我们离开以后二次改制还是成功了!”三年后,王立兵略带感慨地说道。 失落的“身份” 16年前,章国杰来到了沭阳县中医院。当时他40岁,开始做医院办公室的副主任。现在,他的职位依然未动。 沭阳县中医院是县级综合性二级医院,前身为南京传染病医院,占地面积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 ,职工350人,固定资产800余万元。 在章国杰的记忆里,“那个时候医院什么都好,轰轰烈烈,不缺钱,不缺物”。此时,时钟停留在1989年。 当时,在沭阳县城,只有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两家医院,以至于当时中医院的门诊量相当大。 “那时社会上对医生很尊重,即使我们这些行政人员也能感受到。”章国杰说。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是“事业单位”——此时政府对沭阳县中医院采取差额拨款,政府拨款给中医院添置一些大 型设备、盖楼房。1991年、1992年沭阳县中医院盖病房,县政府给了50万,省市政府给了50万,县卫生局也给了 50万。 中医院职工的工资财政也拨一部分,这让沭阳医院的职工在那个“黄金岁月”一直有种主人翁的感觉。 最让章国杰引为自豪的是,医院每年都发6个月的奖金,县政府害怕这类单位发太多钱,为此特意规定奖金发放不得 超过6个月。 不过,在章的记忆里,这样的日子并没多久。到1997年前后,中医院没了拨款,开始“自收自支”。 即使如此,医院仍有赢利,职工的工资没动多少——直到有一天,中医院的职工才变得“不安心”——中医院要改制 。 2002年1月29日,沭阳县中医院所有职工对此记忆犹新。这一天,宣告着他们的“铁饭碗”结束。 不顺利的改制 2001年底,沭阳县政府即开始吹风——沭阳县中医院要改制,县政府在召开医疗骨干座谈会的时候,提出中医院 能否搞股份制的建议,但是很多人并不同意。“在公立医院习惯了,不会选择股份制这样高风险的方式。”章国杰说。 据他说,当时为了改制稳定,主持者直到改制前,一直挂的是上海某家医院收购的幌子。因为“职工受不了被一家本 地民营医院收购的现实”。 2002年1月29日,消息得到确认,中医院正式被沭阳县的民营医院——仁慈医院收购。中医院的净资产评估为 300多万,实有资产连同无形资产总计800万元。 现任仁慈医院院长的王信成告诉记者,在收购中医院前夕,仁慈医院只是一个比较小的民营医院,而且租的是国税局 的房子,但当时中医院每况愈下,政府认为要改制,“看能不能让仁慈收购”。 对于收购一事,当时在仁慈内部也有分歧,十几个股东中,反对的有两三个,其中王信成就是反对者之一。 但是,即使有反对声音,收购最终还是如期进行。更大的激荡随之而来:在中医院卖给仁慈医院之后,所有的中医院 职工开始反对。“10多个人就统治我们300多人?”曾在改制后的中医院担任办公室副主任的章国杰说。 面临难题的县政府在随后的座谈会上提出了仁慈收购中医院的“三不动”——岗位不动、待遇不动、职务不动。而正 是这“三不动”为日后仁慈医院在中医院的改革受挫埋下了伏笔。 时任仁慈院长的王立兵带领20多个医疗骨干开始接收中医院。 在王立兵看来,他们确实设立了一整套收购中医院的方案。仁慈医院当时即计划把中医院的中医单列出来,建立中医 门诊,同时要修缮病房楼。 “既然买下医院,初期工资不许动还可以,那么长期呢?”现任仁慈医院院长的王信成说,“于是,我们必须要把技 术骨干充实到中医院的科室中去。” 当时中医院的外科不强,仁慈医院进入后开始“动人”,如此一动,问题复杂化并难于协调,最终导致了仁慈医院的 退出。 第一次改制 事实上,在退出之前,全权负责接收中医院的王立兵就已提出了几套解决矛盾的方案,其中一套即——仁慈占大股, 分一部分技术股份给中医院的职工,以求稳定。同时县政府也提出是否应取消仁慈名号,和中医院合并,但是这两套方案最终 都没有在仁慈医院的董事会上通过。 王立兵告诉记者,面对这些他无可奈何。职工观念、医院改制方案在董事会通不过,同时加上外部舆论,王立兵认为 这些问题让仁慈收购中医院显得异常艰难。 根据沭阳中医院方面的介绍,仁慈医院在购买沭阳县中医院以后,第一个月营业收入80多万,第二个月60多万, 第三个月46万,而在没有改制之前,中医院的收入每个月平均都在100万左右。 沭阳县中医院给记者的数据是中医院总共损失155万的收入。在一份《沭阳县中医院在仁慈医院接管经营中2002 年2月-4月医院损失数字统计》中显示,中医院业务收入同比减少25%,门诊量减少12431人次,住院人次减少563 人次,床位使用率下降15%,特别是发生医疗纠纷赔偿6起。 这样的经营业绩对花高价购进中医院的仁慈医院来说,显然是不能接受的。 一直到5月2日,仁慈医院再也无法经营下去了,于是只好选择撤出。 当时参与沭阳中医院改制的沭阳县卫生局局长王伟章告诉记者,仁慈医院撤出中医院,主要是因为其没有正确处理职 工矛盾。中医院的职工称这是仁慈医院“经营不善,管理不力”造成的,而且采取减员减资“严重挫伤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阻碍了医院的正常运作和发展”。 “既然出钱买下医院,就有支配权!”王信成坦陈当时的心态。 职工当主人 因为仁慈退出,直到现在,王立兵都不愿意多提起当年收购中医院的事情。 毋庸置疑,仁慈医院被迫退出后,现实问题是谁来收购中医院。最终沭阳县政府与院方协调,决定以卖给仁慈医院同 样的价格——800万元,将中医院转卖给中医院职工,让他们自己搞股份合作制。 2002年5月3日,沭阳县中医院组成了20位代表的再次改制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当时委托陈树年执笔草拟方案。“这次如果失败了,政府再让别人来收购,我们真就无话可说了!”回忆起 这段紧张时间,陈树年如是说。 对于股份制,陈树年早就听说山东有医院已经搞过类似方案。三天里,陈树年握着铅笔在纸上划着股份制的方案。几 天时间之内,《实施方案》、《实施细则》、《医院章程》草拟出来。 这些方案职工座谈会多次讨论,焦点就是股额分配的多少。沭阳县卫生局局长王伟章告诉记者,最初方案中主治医师 以上的股额差不多,最高10万,所以王伟章提出扩股。经过几次修改,后来采取内部配股和募股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得到卫 生局、县政府的肯定。 经过修改后,此次认购股份从2万到20万元不等,董事会成员每人20万元,监事会成员每人10万元,普通职工 2万元,主任等按照级别认购。 “当时县政府规定我们一周内交纳其中的400万产权置换金,但我们三天内就将钱交齐了!”章国杰掩饰不住兴奋 。 2002年9月18日、9月30日,中医院两次召开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了9名董事会成员、5名监事会成员,同 时还成立董事会、监事会、院务委员会,产生了董事长、副董事长以及院长。 2002年10月1日,医院各个机构开始正式工作。 二次改制后,中医院数据显示,其收入节节攀升:2002年底营业收入为1400多万元,2003年为2300 多万元,2004年3400多万元。按他们的乐观估计,今年中医院收入可达4000万元。 现在,令56岁的章国杰更加兴奋的是,目前他的收入比改制前还高。职工月工资最高4000多元,最低千元以上 。 三次改制? “为什么大家拥护二次改制?是因为尝到了甜头!如果中医院效益下降,大家就不会这样了。”沭阳中医院核算办主 任沈海滨说。 但沭阳县卫生局局长王伟章认为,当时设计的沭阳中医院的二次改制,其实还应该有更大的空间,如果不能有效解决 股额问题,对以后的中医院的发展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王伟章的设想中,二次改制的时候,就应该将经营层的股额拉到30万元,这样有利于将来形成一个“可以拍板的 决策中心”,但中医院的职工担心扩大股额对前途摸不准,于是最高只拉到20万元。 2003年江苏省的一位副省长在宿迁市领导陪同下,参观沭阳县中医院,在听取改制的股额分配报告后,留下一句 话——如果中医院不解决股额问题,以后会出问题。 在上级指示下,王伟章召集了中医院的董事们开会,传达了领导对中医院股额设置的疑问。但会议后,中医院职工对 调整股额,并没有表现出极高的兴趣。 本报记者在赴宿迁采访前夕得知,沭阳县中医院原董事长魏从明按照要求,从中医院调到卫生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 公室工作,但王伟章告诉记者,魏从明已辞职,到河南办医院去了。其中,股额无法拉开档次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股额拉不开档次,决策的时候受制太多!”王伟章说。 说起一波三折的沭阳县中医院改制,王伟章至今仍说不清其中酸甜苦辣的滋味。 相关专题:聚焦医疗体制改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