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青年》杂志专题 > 正文

元培计划: 给你另一种大学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3日15:18 中国青年杂志

  文-郭俊玲

  “每个人都有三个母亲:生养自己的母亲、教育自己的学校以及祖国,第一个母亲将自己交给第二个母亲叫做‘上学 ’,第二个母亲将自己交给第三个母亲这叫做‘毕业’。”苏婕在北京大学2001级元培班毕业典礼上动情地说。

  2005年7月,苏婕和她的72位同学从北大首届元培班毕业了,四年风雨、四年耕耘,他们共同见证和经历了元 培的诞生、成长和茁壮。

  “‘元’,开始、基本的意思,‘培’,就是培养。元培计划的核心是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自由选课制和教学资 源许可下的自由选择专业结合,推进素质教育。在元培计划在全校全面和系统地贯彻落实之前,举办实验班进行探索,是保证 这项改革稳妥、有序并最终取得成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校长许智宏系上了自己最喜爱的领带,在毕业典礼上表达了继 续举办元培班的坚强决心,“元培计划通识教育、学生自由选课和自主选择专业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的制度安排我们最终要向全 校推广。”

  元培:逐渐被接受的教育理念

  仅仅在几年前,“进校不分专业”对于考生们来说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因为它意味着“自由的选择”,而这正 是元培班的理念。教育学者杨东平评价这一理念“是近20年来对于苏联模式的一次具有实质意义的突破"。

  上个世纪90年代,北大和国内诸多院校一样设立了一些旨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试验班,但这类试验班的命运却和 其他院校的同类尖子班一样,逐渐偏离了初衷。2000年,北大停止了理科试验班招生,于2001年启动了以北大老校长 蔡元培先生的名字所命名的本科教育改革--元培计划。这一计划与原有试验班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生源选择上和其他学生完 全一样,这就保证了模式的可推广性。

  元培计划在低年级通识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实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学 习年限可在三年~六年内灵活掌握。正因为可以自由选择专业,有的元培班学生甚至两次三次地选择,学习了一个学期换专业 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样也会导致学时的不固定,本该在2005年毕业的81名05届学生中,真正毕业的是73位,另外8 位由于学分原因并不在今年毕业,而这在元培班是正常的事情。

  今年毕业的韩凌是2001年贵州文科状元,分流时从文科转到理工科,由原来选择的热门专业经济转到信息科学学 院学电子,现在韩凌已经联系到奖学金即将到加拿大攻读McMaster的电子工程的硕士学位。而03级的南星本来是化 学学科竞赛一等奖得主,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发现自己对哲学更有兴趣,经过跟导师的沟通了解最终转学了哲学。

  “好比我们的手掌,掌心是学生前两年所学的共同基础课程,每个手指代表一个专业方向。只有掌心有力,手指灵活 ,才能形成有力的拳头。”北大校长许智宏谈到招生时伸出右手比划着,“同学们是通过学习进行选择,通过选择完成学习。 ”

  元培班:一次通识教育试验

  北大教务工作组曾到天津、河北、广州、西安、上海等地进行毕业生调查。调查结果让学校的很多老师大为吃惊:许 多学生在毕业之后并没有从事自己的专业,学校煞费苦心设计的专业课在毕业之后并没有派上太大用场。

  社会变化很大,学校的教育却变得不够。

  学生过早进入专业学习导致知识面偏窄:学文科的不懂数理化,学理科的人文素养欠缺。基于“同一层次的所有人, 都应该成为同一种培养方案、同一种教学计划、同一种学习要求、培养成具有一样或是大体一样的知识结构、能力的人。”这 样一种理论预设的高教理念遭遇了现实的冲击。

  我国专业教育模式还是上世纪50年代从原苏联照搬过来的,所谓"一考定终身",某种程度上说,考生高考时填报 的专业便是他入学后乃至今后工作的方向,个人选择余地很小。年仅十几岁的高中生们被迫在上大学前即确定自己的"志愿" ,也就是确定自己整个人生的方向。事实上,大多数中学生是在并没有真正了解专业情况的背景下,在家长老师出于策略考虑 或者社会所谓热门专业的世俗潮流中选择了专业。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善于在进校后自我调整,只好硬着头皮学下去,学习因此失去动力。很多人开始混学分,一些人应 付考试,甚至考试作弊,由中学的优秀生沦为大学的劣等生。

  而在一些国家实行的则是“通才教育”,即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可自由转系、转院甚至转校, 学校之间互相承认学分。两种教学模式相比,“专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适应性强,但因为过早进入专业学习 而造成知识面狭窄。而“通才教育”注重培养的则是研究型人才,学生基础知识广博,在实际工作中有继续发展的空间。

  取长补短,由此,元培计划应运而生。

  “在校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再选择专业,使学生对自己的兴趣和特点有了更多的把握,克服了专业选择上的盲目性。” 金顶兵说。2001级元培班的学生们是进校后二次招生入学的,经过一年多的通识教育后,选择原专业的占35%,选择新 专业的占65%,其中三人由文科专业转到理科专业,三人由理科专业转到文科专业。"65%的比例说明这些同学在高考时 填写的志愿并不适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北大元培计划执行副主任张庭芳总结说,作为主管元培学生教学的领导,对于学生 分流的情况,他了如指掌。

  我是元培一分子

  元培计划第一届毕业生73人中,29人保送或考取研究生,其中4人为跨专业,18人被哈佛大学、加州理工学院 、哥伦比亚大学等国外大学录取为研究生,19位同学受到北大方正、惠普、联合利华、南方报业等著名企事业单位的欢迎, 即将奔赴新的工作岗位。首届元培班共获得八项君政基金、校长基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四人,优秀三好学生两人,论文优秀 率为85.2%,居全校之首。

  元培对我意味着更多的机会!

  2001年由陕西西安中学考入北大生物系的王婷是01级的班长,本来在生物专业就读的她进入元培班后便申请了 一项生物--心理研究校长基金,同时得到北大心理系从事视觉基础心理学研究的韩世辉教授的赏识。

  正是由于元培灵活的选课模式,王婷在大二时就选修了心理系所有的基础课,原本在生物学研究时王婷便磨炼了自己 细致、耐心的个性,同时她还辅修了经济学的双学位,这更使她在心理学实验与研究方面得心应手。优异的成绩使王婷连续两 年都获得中国石油奖学金资助。

  2005年,王婷从元培毕业拿到的文凭是生物学学士,同时她也被跨专业保送到心理系攻读硕士研究生。"想过出 国念生物博士,也想过做商人,但我还是对现在的选择最满意,"面对即将到来的研究生阶段,王婷显得很自信,"作为前范 式科学,心理学不确定的内容多,研究空间也比较大,而我也具有生物、经济、心理这样大的学科跨度,相信会做得很好!"

  像王婷这样经过几次选择最后确立自己的学术目标的同学在元培还有很多。“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最终选择 适合自己的专业,这想必就是因材施教吧。”主管教学的谈小老师介绍说。

  元培对我意味着更广阔的视野!

  苏婕来自化学世家,爷爷是北大化学系老教授。2001年她由北京市人大附中考入北大化学系后,选择了元培班就 读。

  她在这次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保送研究生考试中,一举取得综合考试第一的好成绩。“进入元培班时没有定专业,因 此学了许多相关的知识,如生物、物理等基础课程,对进入化学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很有帮助。”苏婕还提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由于元培班是自由选课,因此常出现同一门课上、下学期是不同的老师讲授的,“每个老师讲课的方式和思维的方式都不同 ,对我也是一个启发。”

  01级元培本科生是元培计划的第一批学生,他们从各个院系经过重重面试二次招生而来,韩菲就是这样从地质系来 到元培的。成立之初的元培计划全院只有83个同学,院里成立了团总支,韩菲被大家选为团总支书记。他说:"从高中开始 我就一直喜欢做学生工作,不管是什么活动,和大家在一起比较开心一点。大一时感觉,元培虽然人比较少,但大家都像一家 人。"工作的理由,似乎就如此简单。韩菲把元培的竞争看作是大家积极上进、共同进步的表现,这也给他们营造了一种良好 的工作氛围。

  元培对我意味着更多样的选择!

  李春露还清楚记得父亲陪她在北大百年讲堂门口对元培班“一见钟情”的情形。“高中时代对专业选择这样的事情, 包括自己将来做什么,根本没有明确的方向,甚至,对自己已经选择的广告专业也是一无所知。”到校一周后,父亲“替”她 作了决定:二次选择,进元培班就读。但那时候父女俩都认为,元培班就意味着尖子班。

  “现在重新看,觉得仅仅以尖子班这样的定位来看元培班不是高估,而是小看了它。”这一点是李春露从大二时的一 次选择感觉出来的,此前一年的生活和普通大学生没什么区别。从大二开始,她对经济学有了很大的兴趣,自由选课的方式让 她能跨院、系去上一些经济学的课程,和普通选修不同的是,这些课程经过学院的协调,可以算作正常学分。这期间李春露也 开始在校外一些单位实践。

  “性格决定选择,我从小属于那种很重实际的孩子,大二学年底,我重新选择了新闻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央视“ 经济半小时”、京华时报、《新锐》杂志以及安徽教育出版社都是李春露曾去实践自己所学的平台,在这些地方,她学到了很 多在课堂教育中得不到的才能。

  “我不喜欢被时间紧追。”但从事新闻行业一个特点就是追求最大可能的时效性,也正是在央视的实习中,李春露发 现自己还是对经济方面的内容更感兴趣,“就是那种你在工作中能找得到一种兴奋点。”于是,她又一次“返回”到经济学专 业。“将来你打算做什么?这是我在元培班前两年时间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五年、十年后,我会做什么?这些问题如果不能 在这四年的时间里想明白了,你这一生可能都糊里糊涂。”越实践越发现不足,于是,学到的东西就越多,这是李春露奉行的 准则。

  毕业前,很多同学选择了出国、读研,但李春露有自己的想法,“元培班让我知道要学什么,而这些实践让我知道我 还缺什么。”她选择了摩利特,一家外资咨询公司,已经开始上班后,却接到了保送研究生的通知,她被北大录取为传播学专 业媒体管理方向研究生。

  重新回到校园,在她看来自己却早已不再是刚刚进北大时的那个小姑娘,“这四年带给我最大的收获不是上了什么课 ,拿了什么证书,元培01级这个班的每一个兄弟姐妹,他们才是我人生最大的财富。"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杂志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