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青年》杂志专题 > 正文

星光灿烂:中星微的DNA图谱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3日15:18 中国青年杂志

  1999年10月1日下午,北京八达岭长城。

  几个穿着写有“我登上了长城”字样文化衫的年轻人,正在拍照。

  “啪”!画面定格,只见其中三人双臂向上或拳头紧握,中间那人环抱双肩神情庄重——他们就是北京中星微电子有 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星微)的四位共同创始人,中间的,是
邓中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的那个下午,万里长城之上,四个平均年龄29岁的归国游子,誓师于此,开始向整个 世界演示一个叫做"中国创造"的传奇。

  “星光中国芯”的故事,自那个快门闪动的瞬间诞生。

  采访-本刊记者亓昕

  ★ "星光"灼热耀眼 ★

  他目光笃定,耐心地对照字典阅读着一本厚重的资料——邓中翰,这个中国科技大学的大二学生,正在看黄培华教授 交给他的中英文文献,起因是他对课本中的一个理论产生了质疑。经过反复试验后,他向老师上交一份长达八页的报告,并附 上可以证明自己观点的五种实验方法设想。老师随即把他推荐给了相关问题的课题组组长黄培华教授。这个中国改革开放后第 一批被评上的教授,抬头看了一眼这个勇敢的青年,没说什么,只是挑出了一大摞中英文重要文献交给他,说:好好看,一个 月后我们来讨论相关问题……

  他抱着那摞书,从这位年逾花甲、以书为墙的学界泰斗家走出,就在那一刻,他突然感到:“心里的科研之火一下子 被点燃了。”

  1987年高考,中国科技大学在南京的录取线甚至高于清华,自小就喜欢挑战的邓中翰成功考取,上了当时最热门 的地球与空间科学系。

  1990年、1991年,20岁出头的邓中翰分别在国际应用核物理学杂志及中国科学通报上发表三篇相关文章, 并获得了共青团中央及中国科协颁发的"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挑战杯奖"。

  获得“挑战杯奖”是他人生的一个里程碑,不但让他对学习和科研自发的兴趣有了一个突变,更重要的是“我知道做 什么事情是对的,是有价值的,要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我对自己今后从事的事业有了一种使命感。”

  使命感,一个“很大”的词。它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出现得越早,就越会深刻入他的前程与命运,好似隐形罗盘,指引 赤子之路。

  1992年,邓中翰留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物理学。伯克利,这所始建于1868年,素以学术自由著 称,鼓励探索和发现的学府,拥有1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是美国硅谷人才的主要"输送机构"。

  学校的走廊上,1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画像如巨星般高悬,邓中翰日日从此经过,只觉那星光灼热耀眼。这大师云 集的学府,好似世界科技史的简明画册,使这个纯净的中国青年被置于一个博大玄奥的空间里。我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呢?抬头 看看回廊的四壁,那里似有神交的气息与梦想的底牌--除此,更有微粒浮尘般的个体生命,在浩瀚历史中的精确坐标!

  从相对论到量子力学,在邓中翰把这些物理学中最难啃的功课都通熟之后,信息时代的浪潮也将学无止境的他裹挟而 去——他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兴趣,何况硅谷就在学校的旁边。一番周折后,学校同意他由物理学转攻电子工程。此后,追随 巨人的脚步,“技术”,这个伯克利的核心词,一直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报纸、电视、政治、经济,人生的种种娱乐与社会 的种种热闹离他都极其遥远,在世界顶尖大学的技术深海里浸游,他生活得既主流又边缘——直到,那个在东京街头漫步的下 午……

  ★ 从星空回看人间 ★

  他漫无目的地闲逛着,这个因护照问题而滞留于此的午后,节奏舒缓。他停下脚步,好奇地望着熙攘的人流,问自己 :他们在忙什么?肯定不仅仅是技术。可是,除了技术还有什么值得人们如此奔波忙碌?

  这个“人间”的下午,对邓中翰来说有点儿像砸向牛顿的那颗苹果;像22岁的达尔文自名为博物学家随"贝格尔" 号环游世界的那次旅行;像17世纪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微生物的那个瞬间......一些宏大的奇迹与玄 妙的转折总是蕴藏在某个看似庸常的生命时刻,从技术转望生活,邓中翰第一次思考和接触另一种此前从未重视过的价值观: 技术的终极使命,是使生活更美好,而除了技术以外,还有另外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为社会创造着财富--经济学。

  返校后,他同时申请研读经济学硕士,到1997年,邓中翰在伯克利拿到了物理学硕士、电子工程博士和经济学硕 士三个学位,成为该校成立130多年来第一个横跨理、工、商三科的学生。

  “计算机技术的极限是什么?”考官问。

  “没有极限。”邓中翰答道。

  这是在IBM面试时的场景,邓中翰用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加以解说,结果是--他被录用了。("测不准原理 "是193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的一项著名理论,它指出了我们进行科学测量的能力的局限--编 者注)

  1997年后,邓中翰一边在伯克利求学,一边加入IBM公司进行实践工作。作为IBM的高级研究员,他负责超 大规模CMOS集成电路设计研究,短短一年多的时间,申请了多项发明专利,还获得了"IBM发明创造奖"。

  之后,邓中翰加盟SUN公司。无论在哪里,他都要求自己"尽力做到极致",一来个性如此,更为重要的是身处异 国,他深知所言所行不只代表个人。

  国际一流导师的引领,世界顶尖企业的实战经验,多学科的知识背景,豪华的精神氛围……他内心的罗盘逐渐在明确 指向,他意识到:核心技术服务于国家时,将对民族产业乃至国民经济产生重大的作用和影响。

  就在这时,伯克利分校校长田长霖将他这个得意门生,介绍给了时赴伯克利做访问学者的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

  这是一场意味深长的相遇,邓中翰由此真正触及的,是他多年未归的——祖国。

  ★ 踏上"星光大道" ★

  他静静地聆听着这位两弹一星的元勋讲着过往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戈壁荒原茫茫无际,深山峡谷人烟稀少,老一 辈科学家们风餐露宿,不辞冰雪,他们身负着一个国度的期许,在有限的科研条件下成就伟业,铸就荣耀。钱学森、邓稼先、 钱三强、朱光亚……这些写进“两弹一星功勋簿”里的名字被轻快地提起,它们以一种温柔而强劲的力量抚摩着这个青年的心 灵,曾经遥遥的仰望就在这一刻变得亲近,曾经模糊的一种向往就在这一刻变得具体……那是什么呢?他隐约知晓,手捧“挑 战者杯”时的少年盟誓复在心胸回荡。

  几次深谈,邓中翰与周光召结为忘年之交。之后,周光召把邓中翰推荐给了当时的信息产业部副部长曲维枝。曲维枝 和邓中翰深入探讨了国际及国内IT业的情况,邓中翰对IT市场的独到见解及他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情,给曲维枝留下了深 刻印象。

  1999年10月,应国务院之邀,邓中翰作为优秀留学人员回国参加建国50周年国庆观礼仪式。那个上午,他就 站在观礼台左侧,向下望去,一道绿色长城正沿天安门侧畔绵亘向东,长街之上,人民军队的方阵似挺立的峰峦。10时整, 随着礼炮轰鸣,《义勇军进行曲》奏响,他情不自禁地高声唱和,注视着焰火般的五星红旗在天幕间绽放......

  正像在伯克利想平凡也很难一样,斯情斯景,没有哪一个中国人会不激动。尤其对自小志在报国的邓中翰来说,这场 盛典使多年游学海外的他“突然”听见了自己祖国的强力足音。就在那一刻,他终于下了回国创业的决心:“那个念头来得如 此迅猛和强烈,让人无法招架,渴求得令人心悸……”就像是一次秘而不宣的心灵仪式,那场盛典使赤子的拳拳爱意终成为铿 锵行动。

  而此时,邓中翰在硅谷创立的集成电路公司,市值已达1.5亿美元,也就是说,他所放弃的,几乎是一座巅峰。

  观礼后的下午,他邀三位老友登上长城——

  张辉,博士,邓中翰科大时的校友,伯克利时的室友,曾就职于朗讯贝尔实验室。

  杨晓东,博士,邓中翰多年的好友,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曾任英特尔、惠普公司高级工程师,拥有几十项美国及国际 专利。

  金兆玮,邓中翰少年时代的伙伴,从1997年起就开始了对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的研发,拥有十几项国内外专利。

  “我们这些人,当初出去就是为了回来的——回国!一起创业!”这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下午:万里长城为证— —游子们以爱国心与事业心结金兰之契;1999年10月起,在这四个人的带领下,最初设在中关村一个仓库里的中星微电 子公司,开始踏上艰难而幸福的"星光大道"。

  “中星微电子?我喜欢银河,星光闪烁,还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意思……”事实证明,这名字恰是美妙预言。

  ★ 星光灿烂,中国创造 ★

  1999年,集成电路领域的市场早已几分天下。美国占领了中央处理器领域,韩国攻占了存储器芯片领域,几经琢 磨,中星微选择数字多媒体芯片作为主攻方向。

  中星微的定位是“中国本土的芯片设计公司”。而在2000年以前,中国生产销售的所有电脑,其中使用的芯片没 有一枚是中国自己独立设计的。而在作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市场上还没有一部手机具有数码摄像功能。

  目标已然确定,星光之旅命名为“星光中国芯工程”,同时而来的,还有困难。

  “这就像在非洲沙漠里开中餐馆,既买不到中国辣椒,也没有客户……那种白手起家的感觉,就像手工打造航空母舰 。”

  “仓库冷,当时的北京污染严重,身体不适应‘国内病毒’以至经常感冒发烧,喷嚏连连,资金有限,完全牺牲个人 时间……但对于做大事情的人来说,这些苦太微不足道了。”

  可是有一种苦却最难消解——两情相牵。他们中有的已在美国结婚生子,一边是创业之始的艰难与激情,一边是大洋 两岸的焦灼与思念,从一开始,这一场创业对他们来说就不单只是对智慧的考验,更是对情感的挑战。对外界,他们绝口不提 ,只有国际长途或电子邮件知道,几个“做大事”男人的侠骨柔肠……

  对技术与市场的把握,使他们有足够的自信“挺过黑暗”。

  而最大的麻烦,“是信誉度。”邓中翰说。

  第一次到韩国联系业务,副总裁张辉与首席科学家俞青同往。之前,他们都未做过销售。“去韩国得会讲英文,大部 分的销售人员又都在深圳,很自然地,我们就跑一趟喽。”这样,两位副总裁级的“业务员”,赶赴韩国,去联系中星微的第 一笔业务。到了一家代理公司,说明来意,奉上名片,对方仔细研究之后,目光狐疑,把二人上下打量一番,然后,“随便派 了个工程师”来了解情况……

  对于人家的轻慢,他们两人一点脾气都没有,“你本来也没名没品牌,又拿不出证据证明你很行,我们这样的小公司 ,只能走这条路,不过——”不过等到开始演示了,那个韩国人在显示器里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发丝根根清晰毫发毕现,他看了 他们两人一眼,目光有点不可思议,又很快“镇静”下来,叽里咕噜问了一大串问题……

  那一次洽谈,对方的回应是继续考察。俞青与张辉回去之后,中星微的名片上“公司研发总部”一栏,就增加了中星 微在美国硅谷分公司的地址。“北京?芯片?中国的芯片?中国也设计得出芯片吗?”那目光里的怀疑只能激励这些斗士,从 美国回到中国,由硅谷移师中关村,硅谷模式融合本土奋斗精神,他们的心态何止是从容,简直是有点“幽默”。“那次在韩 国,晚上吃饭的时候我们出来一逛,发现饭馆都很高级,菜价自然很贵,溜达一圈没进,后来看见了炸鸡店,我们相视一笑, 很默契地进去了……创业吗,当然要很有节制,我们每1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

  呵呵,用比尔·盖茨的话说,我们不喜欢怀旧,是在用过去激励未来……

  未来,彼时他们的未来,浓缩在那枚纽扣般大小的“星光一号”上;他们很多人的辛苦,浓缩在“星光大道”上,他 们过往的很多年,也都浓缩在那17个月里--

  2001年3月11日,经过17个月不眠不休的奋战,中国首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百万门超大规模数字多媒体芯 片--"星光一号",在中星微诞生了!

  那个晚上,“‘星光一号’回来了!”的那个晚上,中星微所有的人都记得:那天是星期天,晚上9点,载有"星光 一号"的飞机从香港的生产基地回京,没有人通知,大家都陆续赶来了,每个人的表情都很一致:紧张里透着兴奋,又像共守 同一个秘密似的彼此心照不宣。

  10点,"星光一号"进实验室,技术人员开始演示;隔壁的会议室里,邓中翰正与飞利浦的一位经理开会--"让 他一块儿等结果,那边"星光一号"演示成功,就直接卖给他。"

  实验室里,张辉、金兆玮、杨晓东和大家围在显示器旁,几乎是屏住呼吸:那是一枚嵌入式的单芯片,在那个纽扣大 小的空间里集成了100多万个电路,光刻尺度0.25微米。和传统的微机多媒体数码影像系统相比,使用它不需要任何外 部存储器就可以组成一台完整的系统,打个比方说,它就好像人的一双"原装"眼睛,不仅功能稳定而且"成本很低"。此刻 ,这颗神奇的芯片正被置于测试板内,电脑已连通,软件硬件齐备,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荧屏......

  当时针指向11点的时候,一声欢呼几乎被整个中关村听见--"出图了!出图了!"

  会议室里的邓中翰,长长地出了一口气,等他走到实验室,他的伙伴们举着各式各样装着白开水的杯子,冲他幸福地 笑着;那个属于中星微的夜晚,星光灿烂,似有泪光闪动。

  接下来,继续开会,直到夜里两点。那个他们第一次过的“星期天”,即使在“星光一号”的生日这天,“娱乐气氛 ”也只维持了几十分钟。

  随后,“星光一号”为三星、飞利浦等国际知名品牌视频摄像头所采用,成为第一枚走向世界的“中国芯”;人民日 报登载文章将神州飞船、基因水稻和“星光一号”等并称为90年代以来重大科技成果!

  2002年4月,"星光二号"问世,实现声像同步,进入了可视通信应用领域,在抗"非典"期间,这套可视通信 系统曾被用于小汤山医院救护工作。   

  2002年10月,"星光三号"开发成功,它集拍摄、二维及三维图形、智能图像处理为一体,迅速被日本富士通 用于全球第一个手机控制机器人的眼睛图像采集处理。   

  2003年2月,"星光四号"拓展到移动通讯系统,其低功耗、高画质、支持多种手机接口的特性,被国内外多种 知名品牌采用,并在全球第一大CDMA移动通信运营商Sprint系统上大批量应用。

  2003年10月,"星光五号"更完美地实现了与手机、移动存储和数码相机的有机结合,称得上是一颗功能强大 的集大成数字多媒体芯片,并成为中国电信指定的惟一标准芯片方案。

  ……

  现在许多人喜欢的手机彩信、和弦铃声,都是“中国芯”众多功能之一。即使你使用的是“纯正的”国际知名品牌电 脑、手机或其他现代化办公电器,都有可能是“中国芯”的用户,罗技、创新科技、惠普、三星、飞利浦、富士通及波导、联 想、同方等,都信赖地把“中国芯”作为首选或重要选择。

  “星光”系列已成功占领了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世界第一的市场份额——达60%以上!这一市场份额,比任何一家 国外公司都要大;那销往欧、美、日、韩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芯片,已超过3000万枚,比任何人用肉眼看到的星星还要 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从此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

  随星光系列不断壮大的,是中星微自己。让我们记住这些名字:

  邓中翰,“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

  张辉,副总指挥,目前负责公司的战略与发展事务;

  杨晓东,“星光中国芯工程”首席技术官;

  金兆玮,副总指挥,负责产品销售和市场开拓;

  张韵东,毕业于复旦大学,曾是T-Square创始人,现为中星微副总裁,负责"星光"系列产品的市场定位研 究;

  朱军,毕业于纽约Syracuse大学,曾任英特尔高级设计主管并参与奔腾芯片组开发设计,现任中星微芯片设 计总监;

  俞青,毕业于美国Rochester大学,电子工程学博士,曾任施乐公司、柯达公司高级工程师,现为中星微首 席科学家......

  60多年前,美国实施曼哈顿计划,在奥本海默的领导下,大批物理学家和技术人员的名字刻在了美国核武器研发的 功勋录上;40多年前,中国实施两弹一星计划,以周光召为核心的23位科学家,被永久载入史册;而今天,这七个名字, 也恰如星星之火,注定升腾起中国科技的一个崭新时代!

  ★ 中星微的DNA图谱 ★

  2005年3月28日,人民大会堂。

  几分钟后,邓中翰将代表中星微“星光中国芯”研发团队,接受共和国最高规格的奖励——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音 乐响起,颁奖仪式开始。邓中翰深吸了一口气,向颁奖台走去。

  当胡锦涛总书记把获奖证书颁到他的手上时,他的大脑忽然有刹那的空白,六年同舟共济风雨兼程,一个团队创造了 一个国家的荣耀,国家更见证了一个团队的成长——国家意志,这四个字始终是中星微的核心DNA。

  中星微的DNA图谱?

  “首先是爱国,我们一开始追求的就是国家意志,国家想做的事情我们以企业的形式去实现。”“爱国,很多人可能 觉得这是唱高调,那我劝劝他出国走一趟,只有到了外国,你才能知道什么是‘中国心’;其次是事业心,我们这些人都不甘 心在别人的地盘干一辈子;还有,我们都追求将一流的技术转化为一流的生产力……”邓中翰如数家珍。

  “团结!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事,团结一致,我很喜欢这种感觉。”俞青说。

  “坚持!”张韵东这样总结。他曾经接到一张韩国客户的开发定单,对方只甩出一张“开发说明书”,要求必须在五 个月内完成从开发到量产的所有任务。另附苛刻的时间表,延期?对不起,超时交货一分钟也请交付罚款。那违约金数目不小 ,反正若超时交货的话,算下来可能还亏钱……

  当时是2002年,团队人数还很少,他带领手下的工程师们即刻进入"打仗状态",激励斗志的大字标语人手一份 ,贴在各自抬头可见的地方。那段日子,实验室就是战场,"大家誓死也要坚持到底,拿下桥头堡"!

  结果自然按时交货,大家欢呼雀跃,张韵东则“激动的时候也很沉着”。

  “还有专注!”被评价为“有着超人的研发能力”的杨晓东最享受这两个字带来的快乐,不过,他的秘书为此可担了 不少的委屈。即便是把饭放到他的桌上,他也常常忘记吃饭,有一次订了双层快餐,米饭在下层,他吃完上层的菜后就擦擦嘴 巴继续工作,结果很快就感到饿了,自己还不知道为什么。邓中翰得知此事后,对杨晓东的秘书说:他脑子里除了工作还是工 作,你就辛苦一点,以后一定要把饭和菜分别摆在他的面前……还有一次,在得知杨晓东加班后凌晨3点自己开车回家时,大 家又开始提醒他的秘书:这太危险了,可不能让他一个人开车,他满脑子都是产品的事,开车时走神可就麻烦了。

  “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团队!”当张辉听说“沉着”的张韵东竟有如此豪放之语,呵呵乐了。

  “还有人情味”,他补充——

  张辉30岁的生日是在飞往美国的飞机上度过的,那天邓中翰特意调整了航班与他同行。当邓中翰歪过头对张辉说" 生日快乐"时,张辉才意识到那天是自己30岁的生日,感动之余他索要生日蛋糕,邓中翰拿出一台数码相机,打开,一大块 画面清晰、色彩诱人的数码蛋糕仿佛带着香味儿出现在张辉眼前--那,是邓中翰代表所有的员工送给张辉的礼物,用以拍摄 处理画面的,就是他们的"星光中国芯"。

  “爱国、团结、坚持、专注……”这张堪称完美的基因图谱由以上七人缔造,正在被每一个中星微员工充分复制。问 及目标,这一回,七个人的回答很一致:五年内成为英特尔那样成功的公司。

  在庆祝中星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庆功宴上,员工们发现七位老总难得地齐聚酒会,那晚,他们高擎酒杯,好似邀 星光共醉。

  时代的洪流中,总有人挟风而立巨浪飞舟,中星微,这个率国人之先站在世界科技前端的团队,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是 在个人奋斗、国家意志、时代前沿的三维空间里追逐梦想,这三维空间又何尝不是历史的维度。

  于是,他们的每一次努力,每一个步履,每一回探索,看似平常,却终将刻上历史的印戳,构建并印证,一个国度的 强国之梦。

  什么是芯片?

  在我们的生活中,接触到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电脑、智能化系统、电视、DVD、移动通讯工具等等,“芯片”就 像是人的“大脑”一样指挥着这些电子产品。比如我们使用电脑,通过键盘及一些软件,“告诉”电脑我们要做什么,这些要 求都被“芯片”记下并且作出判断。芯片设计简单地讲就是设计出符合自己应用需要的电路,将非常复杂的电路集成在一枚很 小的芯片上。百万门级的芯片意味着这个芯片可以看作是高端芯片,是逻辑功能强大的标志。   

  “芯片”通常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CPU芯片,就是指计算机内部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控制的部件,也是各种数字化 智能设备的“主脑”。第二类是存储芯片,主要是用于记录电子产品中的各种格式的数据。第三类是数字多媒体芯片,我们熟 知的数码相机、越来越逼真的手机铃声就是通过此类芯片实现的。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杂志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