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垃圾的大学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3日15:19 中国青年杂志 | |||||||||
文-邵嘉翔 虽说长相很像某中国地产界大亨,但仅靠这一点,皮肤黝黑、身材瘦高、戴一副粗黑框眼镜的高志军在同济大学的校 园内还说不上显眼,更谈不上有名。 不过自从今年5月份他和同济大学签订了一份合同之后,高志军就和"异类"挂上了钩
废品回收?在许多人眼里,骑着三轮车、摇着铃铛,穿行在大街小巷,或衣衫褴褛的“拾荒者”——他们无论如何也 无法把这样的形象和“研究生”挂上钩。 在我的眼里这就是机会 6月17日是大学生毕业离校的季节,同济大学各校区内,路边已经摆起了折价出售的旧书摊;不时有学生匆匆经过 ,或是一脸笑意,或是面色沉重。这是大学扩招后毕业生就业的第五个年头,官方的统计数字显示,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 毕业生人数为338万,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 但这压力在高志军所在的同济大学的王牌专业则几乎不存在,按同济大学内的公开说法,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一毕 业就能找到至少10万年薪的工作。一边是人人羡慕、前途明朗的职业,一边是让人感觉颇不体面、前景难料的废品回收事业 ,他何以弃高就低? 而对人们普遍流露出来对废品回收行业的不屑一顾,高志军则相对坦然。“可能收垃圾在别人眼里根本不能算是事业 ,但在我眼里,这就是机会,而且从收益率上来看,白领金领都不如收垃圾。”高志军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社会上大部分 人对废品回收这个行业的了解都停留在表面。其实,废品回收是一本万利,很多东西是没有成本的。按照常规,这行的毛利最 少在30%。" “因为竞争小,职业人群素质普遍很低,加上国家对环保事业的逐渐重视,一个大学生在这里绝对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高志军盘算着。“何况废品回收行业和很多学科也都有交叉。拿我学的土木工程专业来说,就能准确评测出企业委托废品 回收企业拆除一栋废弃建筑的成本。一栋房子在拆除后到底能拆出多少吨钢筋的评估,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承包行为是否盈利。 ” 一份合同,18斤肉 6月17日下午,看不到太阳的上海一样的闷热。 “到西南三楼202,拿旧书去。"高志军的业务手机不时响起。 接完电话后他就会拎着手机走出来,用方言对货场上闲着的工人高声喊着。穿着同济大学后勤统一绿色制服的工人于 是迅速地骑上三轮车离去,不出十几分钟,拉回来一整车五颜六色的旧书。 今年32岁的高志军是江苏盐城人。2003年考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就读研究生之前,他是老家盐城建筑公司 一名有着七年从业经验的技术员,表面上看,他所有的履历都和废品回收沾不上边,但他却靠着自己的努力最终取得了同济大 学发放给学生的第一份承包合同。 “为了这份合同,我三个月瘦了18斤。" 高志军对废品回收知识的了解来自他的家族和乡邻。在他的老家盐城,整村整村的人都从事废品回收,他的父母在老 家也经营着两家废品回收站,他的亲戚最近刚刚在浦东开设了废品回收站。 从小高志军就经常到邻居家的废品回收站找朋友玩,有空就会在他们那儿帮帮忙,至今断断续续的也掌握了不少这方 面的知识。“废品回收其实也需要很多专业知识。就拿废纸来说,仔细分类的话,可以分出300多个种类。"高志军随手从 地上捡起一页满是鞋印的纸头,轻轻撕开,然后指着断茬处随风飘荡的丝状物说,"看到没?有丝样的东西,说明这个纸是木 浆纸,比再生纸好。" 凭着自己对废品回收行业的敏感和知识,在得知同济大学校内的废品回收站有意新觅承包人时他立刻行动起来。 为了取得学校的承包合同,从今年3月份,高志军就开始了调研和撰写有关垃圾回收行业的可行性报告,上万字的报 告每修改一次就是一个通宵,至今,高志军也记不得那三个月他到底有多少个晚上通宵改报告了。 在上海东奔西走调研了两个月之后,高志军终于拿出了万余字的《成立物资回收利用公司的可行性分析》。在看过了 高志军的可行性报告后,校办几位老师专门进行了批示,由校资产管理处、学校后勤集团与高志军协商具体办法。 今年4月的最后一天,在拿出了最后的实施方案之后,高志军终于独家获得了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南校区、彰武路 校区和沪东校区一年的垃圾回收权。 在提交给校方的可行性分析报告中,高志军强烈建议学校成立物资回收公司,并争取得到支持在上海全市布点统一收 购。“如果对回收物资进行一些初加工或深加工,利润回报相当巨大……参照致公党的提案,整个上海市直接经济效益在11 亿元以上,形成8万人的产业队伍。" “一个学校的废品有多少?就拿同济学校本部来说,28栋宿舍楼。一栋楼里的矿泉水瓶子每天很轻松就能捡400 个。一个瓶子卖1毛5,一栋楼一天就是60元。而这只是在宿舍,学校大操场一天有多少塑料瓶你都不敢想像,学院本部有 3万人,他们都在喝饮料。还有图书、期刊、废报纸。我自己也是学生,我知道自己每天在这上面的花销是多少。尤其是学生 临近毕业的时候,人走楼空后,寝室地上的书、报纸完全能把地面覆盖。" 当他想到这么大的市场摆在面前,又没有人竞争时,他就再也无法静下心继续学业了,“这种机会也不是一直都会等 着我。”而从另一个角度说,“我早就从社会这所大学博士毕业了。” 创业不仅仅为了赚钱 高志军的家族背景使他获得了校方的信任;但最终打动校方的或许是资助贫困学生的声明,这为他在校园内赢得了诸 多支持。高志军在张贴在校内的公开承诺书中表示,从今年5月1日到2006年2月底,将资助50名贫困学生,每人30 00元,业务扩大后,增至100名,共计30万元。 一年拿出30万资助贫困学生,高志军的一纸承诺几乎拿出了他所有的预期收益,这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创业不为赚 钱?为什么? 高志军心里有另一本账。 “同济后勤集团为学校的几十名贫困学生提供免费午餐。”2004年6月高志军在看《同济报》的时候看到了这么 一句话后非常心酸。很明显,现在读大学费用高昂已经超出很多普通老百姓家庭的经济能力,而他家邻居就是把自己的房子卖 了给儿子支付了四年的大学学费。 从那之后,高志军就产生了要资助贫困生的想法。 “同济学校内部生活垃圾回收的利润根据我家的估算,在交去承包金后,应该在35万左右,所以就是学校同意的话 ,我也基本上是收支持平。我的能力也就这么大,如果不让我做,但是要我每年捐款30万我是做不到的,我的家人也不会同 意。"高志军说。 “这30万元打到100个贫困生的饭卡里,他们一个月就能有300元的伙食费。现在在试验阶段,学校让我先做 两个校区,到明年2月底,拿出15万元,资助50名贫困生。按照我这个月的营业额,完成任务没有问题。"他对自己的设 想有足够的信心。 “初期不赚钱我可以积累行业经验,先在校内进行最基本的回收工作,如果经营良好,学校再投入资金扩大规模,扩 大回收网点,同时建设相关产业,对纸张、塑料、电子垃圾进行处理,提取工业原材料,获取附加值,必定能在市场上占有绝 对优势,成为上海甚至全国回收利用行业的巨人。”高志军心里把账算得很清楚:先创业,后赚钱。 高志军的废品回收站从5月1日正式开业至今已有一个半月。此时的同济大学校园内,随处可以找到印着高志军手机 号码、没有经过任何设计的白色名片。 3月份才从沪东校区搬出的高志军,在生意繁忙的这段时间几乎又回到了以校园为家的从前。只不过,栖身之处变成 了回收站旁的一间简易平房,这是他聘用的工人们的宿舍,兼临时办公房。下雨天,他就和工人们在平房内一起玩"斗地主" 的纸牌游戏。 学生放暑假了,高志军的废品回收站也清静了下来,但隐藏在这表面平静背后和满地的旧书、废报纸、空塑料瓶后面 ,是一个年轻人雄心和梦想的开始……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杂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