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中国青年报:大学生在学校里怎么没学到良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7日17:29 中国青年报

  作者:封潜

  随着高考录取的开始,一篇"儿子在大学里怎么没学到良心"的报道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见7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这主要是针对农村出身的大学生的;而城市当中滋长的"傍老族"也被热烈讨论。一些已经成年的"知识青年"把生活压力有意无意地转嫁给父母,而能力有限的父母们开始"忍无可忍",以及一些老人被成年子女遗弃的现象在增多则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当然可以说,这是不合理的收费制度和日益激烈的工作竞争所造成的。问题在于,制度和环境对大家都是一样的,作为当事者,自己应该有什么样的承担才是关键所在。换言之,合理的收费制度和宽松的就业环境也不能成为成年子女依赖父母的理由。"在大学里怎么没学到良心"这样的说法是有问题的。"良心"作为道德行为的来源,把它看成理性也好,情感也好,知觉也好,是从哪里来的?先哲孟子认为,人之为人,是因为人具有"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人具有这四端,就好像是人有四肢一样,不容置疑。他举例说,一个人猛然看见一个小孩掉进井里,恻隐之心自然萌发,并不是因为他要结交于孩子的父母,也不是因为他想得到乡邻的夸赞,更不是因为他讨厌那孩子的哭声。我们可以概括地说,良心的内核是基于"恻隐之心"的。没有恻隐之心,就谈不上羞恶、辞让和是非。

  所以,指望从什么地方学到良心,本身就是误导。成年人的一个标志就是要懂得良心是自己的,不是存放在学校里的,也不是摆设在保险柜里的。当然,更不能因为没上大学,就可以"昧着良心"。

  但是,孟子也意识到,这种"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虽然是人类固有的,但往往像树木一样一天一天遭受砍伐,或者像失物一样被长久放逐。用民间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良心被狗吃了"。姑且不论"狗"究竟代表了什么,这句俗语说明良心虽然是自己的,但是,往往会被"吃掉"。显然,良心是需要自觉、反思和爱护的。

  就大学生而言,谈恋爱、泡网吧、唱歌跳舞、聚餐郊游本身都是无可非议的,如果认为家境贫困的同学去这样"高消费"就是有问题是很不负责任的。但无论家境如何,倘若暗示父母自己不这样做就矮人一等,甚至通过虚报学习生活费用的方式来让父母掏腰包都是良心被"吃掉"的表现。在这个问题上,家境贫困的同学往往因为父母的捉襟见肘而比较快地"良心发现",反倒是有必要提醒那些家境宽裕的家长,不要成为呼之即来,无需密码的提款机。所以,在过分依赖父母的问题上,那些家境比较好的"知识青年"更需要反省,自己的依赖没有导致家庭的经济危机并不能成为继续依赖父母的理由,这也是"良知"的具体显现。

  孟子没有提出的问题是,一个知识青年,猛然看见一个孩子掉到井里,也会有恻隐之心,但是,他对自己的父母所付出的艰辛,甚至是"水深火热"般的劳苦并无知觉,所以写信和打电话都是直奔主题———拿钱来,多多益善!这样的孩子固然可以指责他们。然而,很多家长乐此不疲,还一再安慰子女"千万不要委屈自己";另一些家长也不觉得孩子的要求有什么不妥,而只是恨自己没能力拿出更多的钱;的确困难的家长则采取超负荷劳作,甚至以伤害自己身体的"悲壮"行动来满足子女的一切要求。他们的理由似乎很充足:"都是为了孩子好"。殊不知,没有把子女看成是独立于父母的个体也是良心被蒙蔽的表现———当然会助长孩子的麻木、懒惰和贪婪。

  另外一个相关的问题是,为什么大学生向父母伸手要钱那么理直气壮?大学生的父母究竟"亏"了什么理?原因恐怕是在家庭教育当中,孩子上大学被当成了压倒一切的任务,而大学又被当成了谋取文凭、谋取功名的场所。从高考到入学,往往是家长比学生更努力,更着急,更劳累,负担一切费用更不在话下了。不仅如此,一些大学生在犯了错误的时候,要么极力隐瞒,生怕父母责怪,要么在第一时间告知父母,要他们替自己出面———虽然表现迥然不同,但是在心理上都认为自己是父母的一部分,或者父母是自己的一部分,而没有想到自己可以独立承担责任,更没有想到父母也是独立的,没有义务,也没有权利替孩子开脱。家长和教师的交流哪怕是在大学阶段也是必要的,但从幼儿园开始,很多家长就习惯于为孩子"出面",而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也往往习惯于"买"家长的"面子",惟独作为当事人的学生可以袖手旁观,这就是很大的问题。

  就社会环境而言,对于文凭和头衔的过分看重是"吃掉"良心的黑洞。文凭本来只是受过某种教育的证明,这个证明并不能证明"学历"之外的其他任何东西,比如良心。头衔也是一样,只能说明他现在从事的工作。但是,如今的社会氛围却是本末倒置,家长和学生自然舍本逐末,为了上大学似乎可以牺牲一切,而事实上也的确牺牲了很多。教育的最大失败是种种追名逐利的行为遮蔽和扭曲了良心,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需要反省,选拔"人才"的各种部门也需要反省。

  良心是以恻隐之心为主,发自自我的。但"恻隐之心"也需要一个基础或者边界,这就是"他人意识"。"他人意识"是说和自己一样,他人,不管和自己多么亲密,不管你给他多少帮助,最终都是独立的,需要尊重,需要信任,不可以随便替代———不论是出于何种程度的好意。基于"恻隐之心"的"他人意识",才是"自我实现"的可靠保证。"都是为了你好"的理由很多时候是站不住脚的,会遮蔽甚至吃掉自己的良知和对方的良心。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