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新京报:对待艾滋孤儿过分关爱是种伤害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18:19 新京报

  作者:张春萍

  日前,第二届全国关怀艾滋致孤儿童夏令营开营,至本月16日,这些孩子将在“北京的家”里,感受亲情关爱,明星义务宣传员濮存昕和蒋雯丽,已将自己来自远方的“孩子”带回家(《新京报》8月14日)。

  当看到那些来自不同地区的艾滋致孤儿童在活动现场和“爱心家庭”里露出灿烂的笑容时,我想,每个善良的人都为这些不幸的艾滋孤儿能得到社会的关心和爱护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但是,在欣慰的同时,笔者想起了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驻京官员何景琳女士曾说过的一句话:过于关爱其实也是一种歧视。于是,笔者有了一种担心:对于这些艾滋孤儿来说,媒体和社会民众过多的关注是不是一种歧视,过分的关爱会不会对他们造成不应有的伤害?

  事实上,笔者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记得这些孩子刚到北京的时候,面对媒体的采访,他们不愿报出自己的真名实姓,甚至躲闪记者的拍照(8月12日《新京报》)。显然,年幼的他们也知道自己的“与众不同”,知道自己身上那无形的“烙印”,小心翼翼保护着自己。

  社会民众关注艾滋孤儿是出于善良的本意,出于对孤儿的关心和爱护。正因为如此,“爱心家庭”的真诚付出值得我们每个人去肯定和学习。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过多的关注和关爱在无形中会放大了孩子们的不幸,有时候甚至会有意或无意地把他们不愿示人的不幸遭遇放置在大众的面前。随着夏令营活动的开展,媒体的闪光灯、公众的目光都投向他们这个特殊的群体,甚至聚焦到一个特殊的个体,比如,濮存昕带回家的“小瑜”。事实上,对于这些孤儿来说,这就是一种歧视和伤害,因为我们无意当中给他们贴上了“艾滋孤儿”这个特殊的标签。

  关注和关爱艾滋孤儿是社会的责任。但是,这种关爱和关注应该是适度的。所以,笔者希望这些孤儿的照片和姓名别出现在大众媒体上,媒体别把他们看成新闻人物而竞相追捧。我们应该只把他们当成一群来北京参加夏令营、简单而快乐的孩子。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