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与公众形成良好互动 李肇星成追星对象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7日04:56 中国青年报 | |||||||||
在不到3年时间里,外交部先后举行了8次公众外交“开放日”活动,这还不包括曾经邀请300名小记者去外交部采访的那一次。而且,外交部的这一活动已形成制度,一年至少两次,分别在上下半年。这是否意味着外交部已从公众外交中尝到了甜头? 8月14日,外交部新闻司参赞宋荣华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明确表示肯定。宋参赞说,以前,中国公众对中国外交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还曾经给外交部寄“钙片”,意思是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金灿荣教授对记者说,外交部的这些做法表明:第一,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在加深、加强和加大,外交部为普通中国公民提供的服务明显增多,而且人性化服务越来越多。这表明,中国外交着力点已从纯粹的处理政府间事务的传统,转为加大对老百姓利益的维护。第二,中国民意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国外交,这一点已经得到外交部门的重视。第三,中国外交透明度进一步增加。金教授特别强调说,国家利益,若不是由国民自己表达出来,而仅仅是由外交精英们归纳出来,这就有可能不符合真正的国家利益。现在,中国外交更加尊重专业操作,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外交实践进步的表现。 其实,不仅仅是外交部单方面尝到了甜头,公众也从中获益匪浅。比如,就在8月14日的“公众日”活动中,公众把李肇星、沈国放等中国高级外交官都当成了明星去追逐。外交部每天24小时对外开放的官方网站2004年的点击率高达7亿人次。据悉,外交部已接待来自全国近30个省区市、40多个行业的2000余名观众,众多国人今天能够亲自走进“衙门”。 中国外交部部长李肇星8月14日曾说,希望中国公众给中国外交多出主意。但有专家提醒说,公众参与中国外交是必要的,但参与的程度还是很有限的,因为公众不是外交决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因此,公众参与外交更多的应该是从中长期战略着手,为培养新一代优秀外交官打基础。 金灿荣也指出,公众的要求本身往往有情绪化和掌握信息不完整的缺陷,而且,民意还具有波动比较大的特点。对此,金灿荣建议,在涉及重大外交问题时,外交部应该走向社会,走向大学,与那些对政治十分热情的人们进行必要的沟通,外交部应该有“走出去”的意识。也许巧合,宋荣华参赞8月14日曾说,现在的公众外交主要还是“请进来”,今后还准备“走出去”。但是,对于“走出去”的细节,宋参赞没有透露。作者:本报记者 袁铁成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