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新京报:历史精密锻造严谨认真的国民性格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31日11:45 新京报

  作者:王锦思

  中国正经受诚信危机的考验。假冒伪劣产品需要打,抗日战争研究同样也需要打假。在爱国主义和牢记抗战的炫目光环下,没有人愿意相信这也有假。况且假得堂而皇之,还能获得不吝的掌声和美誉。

  一些重要抗战数字被严重夸大

  山东有位抗战研究者在搜集日军细菌战的证据时,搞不清具体死亡数字,为此,他征求一个知名索赔者的意见:“你说死多少就是多少!”呜呼!可以想象,以这种态度调查可信性何在?

  无独有偶,原中国

抗日战争史学会一位负责人认为在中国的日军阵亡198.4万人。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宣传侵华日军阵亡200万,导致200万日本妇女成为寡妇。其实,日军大半没结婚,何来那么多寡妇?这些都显然严重夸大。而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说日军死亡、负伤、被俘共155万。中国人自己都没有统一口径,何以服人?即便从统计角度上讲,我军死伤数字更应该容易调查准确,但是至今仍然没有一致定论。

  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5月9日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大会讲话中正式提出中国在抗战中3500万人伤亡。可以说,对于这一抗战伤亡最权威的数字应该不折不扣地牢记。但是十分可悲可笑的是,就连许多业内人士也慷慨陈词地说“3500万人死亡”,一张嘴就把伤者给“咬死”了,还有人煽情为“死难4000万同胞”。台湾有部抗战纪录片甚至说“中国的死亡者达到了3700万人,而这个数字是整个

二战死难者的百分之四十。”

  如果自己没记住抗战历史,又如何期望别人牢记

  有人说:“中国一方面是字、纸和印刷术的发明者,拥有最发达的记忆载体,但另一方面却在丧失对重要历史真相的记忆。述而不作,清谈误国。想牢记而没有牢记,只动口不动手,这一现象应该改变了!

  愚以为,哪怕普通国民牢记抗战历史,也必须对具体信息和知识大致掌握和了解,重大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必须牢记在心。

  有人认为,不了解抗战知识也无所谓,有心情就行。其实,“心情”因为不了解抗战未必理性,未必能够驳斥日本右翼,未必能够教育别人。如果自己没记住,又如何期望别人牢记?己不正焉能正人?问题更在于,日本人牢记和中国人牢记哪个对于中国人更重要?显然是后者!

  2001年12月,全国上下一片漫骂某歌星身穿日军军旗装的行为。其实,如果媒体没披露出她穿的是日本军旗装,批判者能识别出来吗?

  可以说,如果不了解最起码的抗战历史,任何人都有可能重蹈覆辙!

  通过考试制度选拔人才,就是不根据应考者自以为是就予录用,而是要通过具体试题来检测水平究竟如何,避免南郭处士招摇撞骗,滥竽充数,贻误众生。《列子·汤问》记载,春秋时期周游列国传经布道的孔圣人因谬误层出,还好为人师,就遭到两个小儿之讥:“孰为汝多知乎?”

  再苦痛的受害者也没必要靠虚构数字来彰显不幸

  最初苏联统计奥斯威辛集中营死亡400万人。犹太学者弗朗西塞克佩帕是遇难者亲属,从1965年起,不懈地追求“真实的奥斯威辛数字”,最后研究出约110万人遇难,虽然大为减少,但真实可信,表现了充分的责任感和严谨求实精神,更有对生命和历史的尊重,无疑值得国人学习,这是现代社会法律公正与学术理性的必需。

  机器精密才能生产出好产品,历史精密才能锻造出严谨认真的国民性格。历史是知识的累加和应试的工具,更是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是民族传承的根基。

  在中国日军死亡不是200万,而是45万人左右,占日军二战总死亡数的20%左右。中国抗战死亡人数不是3500万,而是2200万左右,少于苏联的2700万人。

  因此,再苦痛的受害者也没有必要靠虚构数字来彰显不幸,否则会削弱正义本身,摈弃同情,也难免再次重蹈不幸。把日军死亡数字和中国死伤数字回归虽减小但真实的数字,无损于我们的功勋,无减于我们的苦难,更能使历史记忆获得一种感伤而忧郁的美学品质,达成普遍的理性自觉,力量倍增,稳固如斯。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