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人民网:农村娃“勤工俭学”如此沉重辛酸!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30日18:49 人民网

  作者:蒋萌

  暑假期间,广东东莞不少玩具厂出现大批来自湖南、广西、广东等地的山里娃。他们大的不超过十五岁、小的也就十一二岁,孩子们从清晨6点就要开始干包装、油色、刮胶水的工作,至凌晨12点才能睡觉。白天39度的高温,车间里犹如蒸笼,晚间的宿舍只有木板、草席。“工作餐”没半点荤腥,被刀割了手的孩子还得继续干,甚至在工台边睡着了。工厂
还规定工作时间不得离岗超过10分钟。孩子和父母还要与工头签保证书,担保此期间发生任何事后果自负!

  按说,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玩具厂为何名目张胆使用童工?工厂理直气壮,说是贫困地区学校主动联系集体“勤工俭学”。原来,这是农村娃娃在打“暑期工”,打工挣够学费,开学才能继续读书!他们工厂还是在“做好事”、“扶贫”呢!可从孩子们的劳动强度和对他们的苛刻要求来看,完全超过了他们的正常承受能力。相比那些同龄的吃顿

麦当劳就几十元、暑期随便上个辅导班就几百元的城里孩子,这些背井离乡、玩命干活、后果自负才能接受义务教育的农村娃,令人心酸。可和没钱辍学相比,自己赚学费的娃娃工恐怕还得说是“幸运”的!

  我国义务教育确实取得了相当的成绩。截至2003年,全国“普九”人口覆盖率达91.8%,全国2859个县(市、区)中2478个实现“普九”。然而,按照这些数字,全国至少仍有8%的人口、13%左右的县市处于“普九”空白。而且,义务教育不等于免费教育。每人每年包括书本、学杂费等在内的数百元开销,对贫困山区还是难以承受的。尽管有像希望工程、春蕾女童,以及一些民间助学项目,可贫困地区多,农村计生工作差,失学儿童数量很可能远不止8%。不仅如此,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师匮乏更使问题雪上加霜。“2004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的经历,近来广为报道的歌手丛飞事迹,实际都为上述问题提供了极好佐证。

  接到“娃娃工”举报后,

东莞市劳动监察大队却认为学校组织暑期“勤工俭学”、双方“周瑜打黄盖”,“无法确认是否侵犯未成年人权益”。可让未成年人超时、超负荷劳动,恶劣的工作、休息、伙食条件“符合权益”吗?令人困惑的是:如允许这种情况存在,那无异于默认童工“合法”;倘若强制孩子回家,他们则很可能因区区数百元就从此告别学校。

  面对娃娃工稚气的脸庞、瘦小的身体、迷离的眼神,教育部门、地方有关方面不知作何感想?孩子们是无法选择的,他们干十几个小时的活,在拥挤的宿舍中仍坚持做暑假作业的情景,让任何一个善良的人都不能无动于衷!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