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治在线节目实录专题 > 正文

聚焦《法治在线》:在线的魅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31日14:59 法治在线

  胡正荣 张应辉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中国的法制建设日益被人们所重视和了解,法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多种媒体传播平台的支持下,法律常识得以迅速普及,百姓的法律意识逐渐加强。显然,电视媒体担扛了普法的重要角色,而在众多的法制节目中,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了《法治在线》栏目,可以说,它几乎是中国法治热点的晴雨表。

  从节目版块上看,《法治在线》给自己设置了难题。“第一现场”的理念应该是直播新闻或动态消息等节目类型所追求的,作为日播的专题节目,要达到这样的理念谈何容易,尤其是法治新闻事件,并不是每天都有重大和热点题材可供挖掘。因此,这就给选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经常会将另一品牌法制节目《今日说法》与之比较,在选题上,《今日说法》不存在《法治在线》的难度,新闻的时效性并不是该栏目所追求的重点,它重在对法律条文进行阐释,因此,它可以依据法律条文策划节目,而针对条文所发生的案例随手可得,就检察机关的案宗可以寻找到许多选题。而《法治在线》的选题是不可预测的,它尽量追求突发事件,让观众看到社会法治的过程,体会法理和法治精神的存在,甚至感受到节目中蕴涵着的人文关怀。从某种意义上说,设置这样的难题其实是在追求一种节目的标高,也是营造品牌节目的策略。从2003年5月1日开播至今,人们逐渐熟悉了《法治在线》的节目定位,以至于形成相当程度的信赖感,那就是有关于法治的重大热点事件,观众首先锁定《法治在线》栏目,它提供了比新闻报道更为深广的新闻背景,也提供了现场感很强的画面。该栏目曾经第一时间独家专题报道的“贪官王怀忠”案、“刘涌再审案”、“马家爵”案、“杨新海案”、“西安宝马彩票案”、“余振东外逃案”等重大法治案件对于人们形成收视心理定势起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些重大的热点法治案件的专题报道,该栏目无形中给观众“偷渡”了这样一个潜意识——但凡社会重大热点法治事件,《法治在线》必播无疑。因此,在节目的播出与收视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构成了某种期待,观众的收视兴趣往往会较为持久地停留在该栏目。正如我们要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今日说法》是最好的选择一样,《法治在线》的品牌打造在于兼具新闻时效性的重大热点题材。

  我们可以将《法治在线》中的“第一现场”理解为两种含义:一是包含着时间意义的空间。它是案件当时所发生的真实空间,在这个层面上,法治事件作为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被充分体现,这也是该栏目比其他法制类节目强调新闻特性之所在。尽管这样的空间是可变的,“现场”随事件的发展而在动态地位移;但是,《法治在线》紧紧围绕事件第一时间所发生的场地来追寻,例如“马家爵”案,从杀人的宿舍到全国各地,由于通缉令的勾连,事件的空间范围被扩大,而在追逃的这段时间里,现场的氛围营造得很浓郁,这又涉及到“第一现场”的另一个含义,即“现场感”,这是电视画面给观众造成观看上的心理感觉。作为电视新闻传播,影像所呈现出来的真实性效果往往被认为是现实生活的再现。《法治在线》恰恰抓住了电视的本体特性,以真实记录的方式介入事件,尽可能地客观呈现事件的始末,包括现场所有的拍摄对象。应该说,案件的现场是超常的空间和事件,摄像机所捕捉到的镜头甚至可以很血腥,但是,从播出的节目看来,《法治在线》是恪守着传媒道德的,它并不以猎奇为目的,它将许多对观众视觉及心理造成强烈震撼却又极度不适的画面排除出去,这不能不说是节目之外的一种人文关怀。

  那么,《法治在线》是靠什么来体现现场的震撼力呢?这就是编导在制作时对节目的精心结构和编排。一般而言,《法治在线》的选题多以事件为主,事件本身的故事性是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如何将事件展现给观众,编导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叙述故事的能力成为衡量该栏目编导水平的重要指标。当然,前期拍摄所提供的可用镜头是结构节目的前提,是什么构成了画面现场的张力?《法治在线》在“第一现场”版块所应该拥有的是大量的细节镜头,摄像机要捕捉的是与案件息息相关的物证以及人物的反应,尤其是当事人的表情及语言,而且要兼顾办案人员富有动态感的言行和情绪特征。在“马家爵”案中,看到马家爵落网时满身污垢,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黑人”的时候,编导无须用更多的解说来表述马家爵在逃期间惶惶不可终日的状态,画面本身就是“叙述者”,而这样无声的语言则更具震撼力,它留给观众更多思考的空间,观众与画面形成一种交流,张力因此而构成。假设前期撷取的镜头都很完美,在后期节目制作过程中的叙事就应该将重点放置在叙事结构上,而这个结构的原则应该是不断地设置“悬疑”。“悬疑”构成事件的结扣,也是矛盾冲突的交汇点,它推迟了结果的展示,在叙事上形成跌宕起伏的节奏,观众的收视注意力被这样的“悬疑”所牵引着,观众容易沉浸到这样的疑点重重的叙事过程中去,从而获得现场的感受,这正是“第一现场”版块的魅力所在。

  当下的访谈节目形态中,演播室环节几乎形成了专家与主持人边看短片边分析问题的形态定势。《法治在线》同样设置了这样的环节——“法治聚焦”。正如“第一现场”所定的标高一样,“法治聚焦”所谈论的话题并非就事论事,尽管所放的短片是“第一现场”的内容,但它只是作为话题由头,节目更注重事件所带来的社会意义,尤其在法治进程中所出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这是一种宏观的把握和评析。该栏目的理念是“与您一同触摸中国法治进程的脉搏”,这样的理念中“一同”、“触摸”、“进程”等,都是动态的词汇,而“法治脉搏”为依法治理的过程,是一个整体的进程,既是时间的同步,又是整体宏观的展示与分析。《今日说法》则是就个案而阐释相关的法律问题,注重对案件本身的评析,最后援引法院对案件的判决来总结陈词,或者提出适当的建议,或者提供法律知识或法律服务。因此,它的选题多为对已经结案的案子进行剖析,这样的节目在评述起来相对较为容易。“法治聚焦”所“聚焦”的不是具体的点,不是法治事件本身,而是法治事件背后所呈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它的现实意义所在,它在中国法治进程中所处的位置、反映出来的问题……它甚至会涉及和罗列相关的同类法治事件。在这样的层面上探讨问题,嘉宾和主持人深度评析的能力就要很强,演播室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就要远大于事件本身,并且能够将中国法治进程的脉络贯穿在对事件的阐述过程中,它所显示出来的是一种大气和高瞻远瞩,是一种动态的法治链条,“第一现场”的事件只是这个链条中的一节。在每一期节目中,这样动态的“进程、脉搏”理念是一以贯之的。

  《法治在线》实际上是一个法制类杂志节目,从它所分布的版块中可以看出,“第一现场”与“法治聚焦”还不足以支撑这样的杂志编排框架,作为对事件的展示与宏观的法治进程的剖析,这似乎与普通百姓关联不大,而栏目又想提供法律服务,怎样来体现这一意图?于是第三个小版块“互动地带”出现了。形式很简单,节目中就直接采访百姓,让他们说出所关心的法律问题,接着就让法律专家和顾问就这些问题做出回答。在这个环节上,也许有更好的方式可以替代,尽管简洁明了地一问一答也能达到法律服务的意图,但作为电视媒体传播,镜头的可看性会影响到信息的传播效果,单一的问答方式会削弱观众的注意力,激不起他们更多的兴趣,尽管他们希望从中得到法律咨询和服务,但毕竟在收视的那一刻,节目中提的法律问题并不是大多数观众所急需了解的,因此,它与电视机前观众的“互动”是否有效还需进行反思。在提供法律服务与观众互动的时候,最好能够做到目标服务,例如在“黄金周”期间提供的关于保险方面的法律咨询就很有目的性,也体现了栏目的人文关怀宗旨。

  从三个版块之间的逻辑关系看来,“第一现场”与“法治聚焦”容易构成因果、层递、相容或相交等逻辑关系;“互动地带”有时就很难与前面两个版块形成一定的逻辑联系。从原则上说,编导应当从整体上去设置节目内容,使三者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毕竟《法治在线》作为一个专题节目形态,就不能不考虑内容上的统一性和关联性,这样使观众的收视注意力会相对保持一个完整的时间段而不至于因为内容上的脱节将眼球转移。当然,许多重大案件并不一定就必然包含着观众所需要咨询的法律问题,或者其中包含的是众所周知的法律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的“互动”是否就可以从事件本身去考虑寻找与观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知识或问题呢?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可以理解“互动地带”实际上有其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它在节目形式上可以不定型,尽管这与“栏目化”的做法似乎有些冲突,但从专题节目总体而言,内容上的统一也许更为重要。

  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互动地带”所追求的服务意识,它希望能够与观众进行沟通,与观众一起来触摸中国法治进程的脉搏,并从中获取法律知识,得到法律援助。这也是《法治在线》栏目“体现人文关怀和法治精神”宗旨的直接反映。《法治在线》在追求重案、要案和社会热点的同时,它依然考虑到平民的法律需求,考虑到他们日常生活中所涉及到的与法相关的问题。这样的理念还表现在该栏目对特别节目的探索上,2005年春节期间推出的《社区警务站》,它以群众喜闻乐见的电视手段为群众揭示不断翻新的骗局、为群众防骗支招;“五一”期间又将“社区警务站”这一概念延伸,制作了探案益智类节目——《社区警务站之非常探案》,希望能够“全力成就普通人的神探梦”。在特别节目形态上,由春节到“五一”的时间跨度大,《法治在线》栏目大胆地采用系列片的形式外观,使两个节假日的节目之间形成了逻辑上的联系,这样的策略是很符合品牌战略原则的。春节期间收视的良好印象会激起观众对“五一”同系列节目的期待与兴趣,两个节日特别节目的传播效果是叠加的,对于《法治在线》栏目而言,这无疑是一种新的品牌节目样态。参加“五一”特别节目“非常探案”的选手都是平民百姓,他们通过对案发现场的勘察、取证,分析案情,得出结论,最后由刑侦专家评判,整个过程紧凑而严密。尽管是一种娱乐,但现场气氛神秘而凝重,大家对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都很珍惜和看重,现场与电视机前的观众也都很投入。这是一种超常的经历,它恰恰符合了观众对未知事物好奇的心理,也同时满足了观众对神秘探案行为的期待。栏目与观众的互动关系高昂,这样的节目样态设置也印证了中国“寓教于乐”的传统思想。当下,《法治在线》的收视率在不断上升,它已经从众多的法制类节目中脱颖而出,它正在见证和展示着中国的法治进程。

  作者介绍:

  胡正荣: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

  张应辉: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助理、博士

  相关专题:法治在线节目实录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