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世界新闻报专题 > 正文

中国外交甩掉神秘外衣:外交官和网民谈天说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31日16:37 世界新闻报

  重大事件上网交流 外交部长成为偶像

  开展公众外交是为了树立自信、务实、开放、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发言人客串主持人

  大家给外交部的工作多出些主意,让我们一起来建设这个国家,发展这个国家,同时也和世界各国人民加强团结,加强合作。

  ——外交部长李肇星

  公众陆续迈进外交部大门,在新闻发布厅,平日总是以发言人身份出现的孔泉这回脱下西装,身着短袖衬衫和休闲裤,客串起主持人。他风趣、幽默的谈吐,令现场气氛显得轻松而活跃。

  公众开放日活动虽然时间短但内容非常丰富。外交部的当家人李肇星与公众的亲切交流更是把开放日活动的气氛推向了高潮。他向公众介绍了中国在朝鲜半岛核问题、

联合国改革等问题上的立场和发挥的作用。与平日各种正式外交场合硬朗的作风相比,李外长一身便装与公众亲密交流,体现了他随和、亲民的作风,让公众近距离地感受到了自己心中偶像的魅力。

  外交官和网民谈天说地

  中国外交深受神秘之害,公众不知道外交在干什么,说我们是‘软骨头’。但是如果把神秘面纱揭开,告诉公众外交是怎么回事,就能争取公众的理解。

  ———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

  中国外交部曾经收到民众寄来的“钙片”,指责中国外交太软,需要补钙。这一行为反映了公众对中国外交政策、行动及其综合背景的不了解和不理解,对外交有一种不太切合实际的期望。外交部新闻司主管公众外交的宋荣华参赞表示,这种情况并不能怪公众,因为公众得到的信息是不全面的,有时候是不准确的,因此,“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来向公众提供更多的信息,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外交,得到他们的理解。”

  近几年来,笼罩在中国外交头上的神秘感,正在渐渐消失。宋荣华参赞说:“如果外交神秘感真的消失了,全国人民能够了解外交部,了解中国外交,我觉得是一个好的事情。”

  公众外交的开展,使外交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少数职业外交官和国家领导人的垄断的活动,不再只是领袖们运筹帷幄的战场。两年多来,外交部就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比如,外交部建立了以外交部网站为核心的73个子网站,日点击率达80 万次;2004年,外交部组织有关人员赴各地作国际形势报告70余场;李肇星部长通过与网民在线交流,受到2万多网民关注;每逢重大国际事件,相关官员都会到网站上与公众交流;外交官们也常常和网民们谈工作、谈生活。美日等西方国家的政治家因此称,中国已经学会微笑外交和运用“软实力”。

  一位来自湖南的公众在开放日活动结束后告诉记者:“外交部的工作人员,从李肇星部长到一般工作人员,都是彻底的爱国者。过去的一些猜疑烟消云散,他们确确实实在为国家的对外事业默默地奉献自己的一切。”

  权威更多地来自软实力

  公众外交是面向公众采取的外交行动,通过适宜的大众传媒手段来影响公众舆论,从而推动和实现传统外交难以达到的目的。

  ——美国学者爱德蒙·古连

  公众外交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中后期。西方学者称,现代世界的地缘政治和强权政治正在让位于后现代世界中国家的形象和影响力。权威的获得不再仅仅依靠国家的强制力,而更多地来源于信息共享、认同所带来的软实力。

  美国是世界上推行公众外交最早的国家。早在1953年,美国就把

二战时期的“作战情报部”改造为“美国新闻总署”,以“支持美国外交政策”。

  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公众外交的定义中,更多地是强调,政府、组织和个人力图通过影响公众态度,进而影响对方政府的外交决策和外交活动。“9.11”事件后,为化解“仇恨”,美国举起公众外交武器,试图通过推销美国的“ 大中东民主计划”、各种“反恐”政策和民主自由观念,来挽救美国的国际形象,特别是在穆斯林世界的形象。资料显示,美国每年公众外交事务方面的投入高达10亿美元。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意到用公众外交来支持实现国家目标,以弥补传统外交的不足。“9.11”事件前,美国总统官邸每逢周五都会免费向公众开放;英国的白金汉宫12年来每年都会对外开放两个月;德国政府把对公众开放作为一项基本政策,普通的老百姓只要提前向有关部门联系,便能够去总理府参观。普通百姓甚至还可以在政府网站上,通过点击安装在总理办公室中的摄像机,收看总理的办公情况。

  宣传大国形象

  我们需要改变国家强大就会威胁别人的逻辑,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信任。这就要求中国以负责任的大国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事务。

  ——王义桅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学者

  公众外交是运用软实力塑造一个国家国际形象,传播其价值观念,推行其外交政策的重要方式。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内政外交政策的理解,维护和树立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是中国外交的一项重要任务。

  目前,国外特别是西方的公众,对中国的了解仍然较少,一些媒体在对中国进行不客观的报道和评论,某些势力在涉华舆论上试图误导和妖魔化中国。另外,一些国外公众,包括一些媒体,对中国发展之后会以一种什么样的面孔在国际上出现,怎样与国际社会相处等等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疑问。

  针对中国国际形象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需要中国积极主动地开展公众外交活动,并把它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推行。宋荣华参赞说,一国国力的增强与国际形象的改善不存在等价关系,认为国家强大了就自然会得到别人尊重的认识或心态是错误的。在加强经济建设、发展综合国力的同时,不能忽略自身亲和力的塑造。我们要增进自身在国际社会和国际舆论中的接受度和亲近感,宣传自己、推销自己的正面形象。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不信任感和距离感是由于意识形态等的长期隔阂形成的。中国开展公众外交,就是要主动宣传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树立自信、务实、开放、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王义桅认为,公众外交所作的就是要“改变国家强大就会威胁别人的逻辑,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信任。这就要求中国以负责任的大国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事务。”

  宋荣华表示,公众外交“这项工作肯定而且确实变得越来越重要,需要投入更大的人力和物力去做。”“要让国际社会通过我们的展示、提供的材料,以及我们的实际行动,认识到中国确实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8月中旬的一天,位于北京朝阳门外的外交部北门外,近200名来自中国各地的普通老百姓,正拿着制作精美的参观证件翘首期待。平时,外交部工作人员和来访的客人都必须从东门出入,很少有人能够享有从北门进入外交部的贵宾待遇。而这一天,这些公众将有幸穿过外交部正门,与包括外交部长李肇星在内的资深外交官,以及外国驻华大使进行亲密交流。

  孔泉:

  中国外交不需要神秘感

  公众开放日举行以来,使我感受最深的是公众的热情、关注和参与。在短短5个工作日内,我们收到了全国各地近千名公众的报名。他们都希望来,但我们只能根据不同区域、职业、年龄等大致的标准来作出相对合理的选择。挑选的过程中,心情非常复杂。

  公众外交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外交部举行的公众开放日活动只是公众外交很小的一部分。我们搞公众外交的基本目的就是要使国内、国际公众都能够准确、充分、全面地了解本国政府制定的外交政策。中国外交不需要神秘感,我们要让公众感到,他们过去认为的一些神秘的外交事务,那层神秘正在逐渐退去,更多地增加对政府外交政策的了解、理解和支持。

  中国的公众外交起步较晚,因此更多地把争取公众对外交政策的理解与支持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和着力点。我们所期望的就是把这样一个准确、全面和充分的理解转化为对政府外交政策的支持和参与。

  其他国家在公众外交实践和理论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开展公众外交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中国还将不断创新和不断丰富公众外交的形式和内容。

  我们一定会做出努力使我们公众外交的形式能够更加与时俱进,特别是要注意听取公众的要求和建议,能够按照他们的期望来制定我们的计划,根据他们的请求来开展我们的工作。《世界新闻报》记者 葛怀宇

  相关专题:世界新闻报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