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晚报:环保狂人举债数万力求教材循环使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1日08:00 郑州晚报 | |||||||||
核心提示:今年36岁的王文胜是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冯庄镇的一名普通小学教师,在过去八年的时间里,他为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奔走呼喊”,为此举债数万元,自己被称为“环保狂人”,八年过去了,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但推广之日尚远。虽然如此,他仍将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当成自己的责任,并继续为之奔走呐喊。一个崭新的背景是,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无疑成为王文胜一个人力量的强大环境支持。
知识的价值 8月29日上午,获嘉县冯庄镇寺后村村口。 36岁的王文胜骑着自行车走在回家的路上,望着泥泞的道路旁边扔着的垃圾塑料袋、农药瓶子,他不停地紧锁眉头:你看这些东西,都是污染物,上百年也分解不了;快进村时,王文胜指着村周围的小杨树更不耐烦:我小时候那么多大树,后来全被砍光了,现在的树都是后来新种的。 王文胜是获嘉县冯庄镇的一名小学教师,在过去八年的时间内,他为了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奔走呼喊,因此被人称作“环保狂人”,他反复强调让记者多看看他生活的乡村的环境,并写进文章中去,因为这里自然环境的恶化是他八年前开始宣传教科书循环使用的主要原因之一,“八年过去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丝毫没有变好,相反却‘趋坏’了,关键是整日生活在这里的人没一点环保意识”。 王文胜1985年参加工作,1995年至1998年他在河南教育学院脱产学习三年,取得地理教育专业的专科学历,而后他又通过进修的方式获得河南教育学院政治教育专业的学士学位。王文胜说,在1990年代中期,当地的学校既有公办老师,又有民办老师,还有乡聘老师、村办老师、代课老师,在参差不齐的农村教师队伍中,他这样的学历显然够高了。 在王文胜参加工作的几年内,他亲眼看着不少家庭的孩子因为交不起学杂费不得不离开课堂,“杂费是固定的,书本费是每学期都有的,但除了教科书外,各种教辅材料充斥校园,书本费已经成了农村学生的主要负担。” 一方面是农村“趋坏”的自然环境、人们淡漠的环保意识,一方面是亲眼看着书本费成为不少农村家庭的沉重负担,更重要的是受过高等教育熏陶过的知识青年的责任感,这些都驱使着王文胜要做些什么。 “我要寻求我大学所学几个专业知识的价值”,王文胜这样解释他八年前的初衷,同时也要切实解决一些农村教育工作中的困难,在这些因素的合力下,从1997年开始,王文胜踏上了推广循环使用教科书的道路。 “烧钱”运动 简单的想法之后是汗水和心血的付出。 王文胜先是收集资料,并将自己的想法和当地的老师们探讨,并没有收到好的反应,一些老师说“你跟我说也没用”,一些老师说他在“瞎胡闹”。王文胜说,老师和当地一些人对此事的看法恰恰暴露出他们环保意识的淡薄,也说明整个社会的环保观念也处在不断的更新中,“1997年,环保还仅仅停留在不排放污水、废气和废物的层面上,还没有人认识到教科书的循环使用也是环保,而这种尴尬持续了很长时间。” 基层的现实让王文胜觉得“搞不下去了”,而国内尚未将循环使用教科书纳入环保范畴的大环境也让他非常苦闷,王文胜觉得应该出去走走了。 1999年,他的一篇教科书循环使用的文章在一次征文中获奖,组织方说如果要证书、编进图书需要参加2000年在北京的素质教育演讲,为了将讲台搬到北京去,在月工资只有200多元的情况下,他还是筹了3000多元钱;同样是在这一年,为筹借外出演讲、宣传的资金,他迫不得已向银行贷款一万五千元,而代价是将自己的一处新宅子做抵押。 谈起那一两年的巡回演讲、宣传,王文胜将之比喻为烧钱运动,但这种活动总还是有收获的。“2001年收获最大,那一年全国都比较关注废旧电池的回收问题,但通过我和其他人的宣传,把教科书的循环使用也纳入到环保的范畴之中,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我能明显地感觉到公众也开始将教科书的循环使用纳入自己的环保视野中来。”王文胜说,这就是社会的进步,自己付出努力做的教科书循环使用活动总算有了一点点的收获。 尽管公众在意识上对教科书循环使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王文胜认为大的社会环境对教科书的循环使用认识还不够高。“让人最难忍受的是环保部门或其他环保人士都不认可你是在搞环保。”王文胜诉说他的苦闷,“2004年,我知道新乡市要在世界环境日组织了一次环保宣传活动,就拿着我自己做的一米多长写着‘教科书循环使用利国利民’的宣传板,拿着一小喇叭到活动地组织宣传,当时没有一个人问我这究竟是干什么的,而一位环保知名人士竟然对我说:你这是干什么呢?这是环保宣传活动。” 这一年距王文胜开始推广教科书循环使用已七年时间,所以王文胜反复强调,如果教科书循环使用想成功,一定要有“社会大环境的支持”。 两所试点的学校 在外“跑”了一段时间,王文胜向更多的人介绍了循环使用教科书的好处,也了解了其他一些地方在推广教科书循环使用方面的经验,他觉得应该做些“更具体”的事情了。2002年,在冯庄镇尹寨小学教书的王文胜,开始有意识地在尹寨小学和邻近的崔槐树小学搞教科书循环使用试点。 “2002年,我们开始有意识的让学生把课本保存好,这一学年过去后,我们把能用的书本收上来,能循环使用的都留下来,到2003年再订课本时,我们就少订了一些,一共有300多名学生参与其中。”王文胜回忆当时的情景,而这种做法因为减轻了家长的负担,也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崔槐树村委会专门给学校捐木头,建了6个大书柜;由于老师的教科书都是循环使用,为学校节省了不少开支,试点也得到校领导的支持;而工作在一线的老师更深知很多课本一个学期根本用不了几次,是完全可以循环使用的,因此也十分赞同。 但就是小范围内的试点,也是在“上级”不知道的情况下进行的。当地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因为每学期上级教育部门都会按照每个学校的实际人数订课本,所以一般不可能少定,但由于那几年管的不是太严,并且“搞试点的学校人数太少,还不足以引起上级的主意,并且那几年不搞试点的学校也少订书”,所以这种试点在“偷偷摸摸”的状态中开始了。 2004年,王文胜和原来尹寨小学的校长调离学校,同时上级教育部门严格按照实际上报学生数目订课本,学校的试点遇到困难,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尹寨小学还是坚持将能循环使用的教科书循环。 “上级要求订的书我们必须订,但像音乐、劳动等教科书无强制要求,我们就循环使用,而计算机课本我们则有几台电脑订几本书。”8月2日,尹寨小学的宋元明副校长告诉《郑州晚报》独家责任记者,“每个班都有一个放着循环教科书的柜子,放假后我们把书收起来保管好。” 尽管学校的试点遇到困难,但王文胜还是对那两年的试点高度评价:通过试点我们对此进行了探索了,也是对教科书能否循环的一次检验,我们找到了教科书循环使用无法推广的症结,也知道了哪些书适合循环用、哪些书循环用有难度,比如语文数学这些课本容易破坏,且使用频率高,所以不适循环,但像音乐、劳动、品德等教科书完全可以循环使用,我们又向前迈出了一步,这些经验是非常宝贵的。 一个人的力量 八年过去了,王文胜说他一直在“孤军奋战”,与八年前相比,教科书的循环使用还没有明确的方向,而各地捐赠的教材、课外读物因没有地方存放,也只能暂时堆放在王文胜的家中。 “从我个人来讲,除了工资再无其他经济来源,而一家的生计全靠我的工资,为宣传教科书的循环使用我已负债几万元。”王文胜给记者分析推广之路为何遇困的原因,“最关键的是我们没有政策的支持、基层领导都听上级的,每学期课本就这么发下来了,怎么能循环使用呢?”而即便是在他们的试点学校里,由于资金缺乏,他们也不能保证采取充足的防盗、防火、防潮等措施保证现有课本的安全。 而对一些人对教科书循环使用的不理解和对他工作的不支持,王文胜用自己的话给这种情况做了很好的分析:信息使他们不会主动去做,政策压着他们不敢去做,现实也不允许他们这样做。王文胜说,河南省教育厅一位负责人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推广中小学教科书循环使用目前操作起来还“不太成熟”,但他不会放弃对教科书循环使用的推广工作,“因为目前的法律并没有禁止教科书的循环使用,我们要做的是争取社会上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争取政策的支持,因为教科书的循环使用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尽管这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将很艰难,因为在目前的中小学教材进购渠道中还存在一些不太公平的现象,这种不为人知的‘暗箱操作’带有一定的人为因素,有些人为了个人利益或者小单位利益不愿放弃定购新教材,并且现在的教材发行计划层层下达,所以王文胜的教科书循环使用之路定会充满艰辛。”一位熟悉教材定购过程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王文胜说他相信总有一天教科书的循环使用会成为人们的共识,他希望他们试点的学校能成为河南省第一批试点学校,即便不成,他也“永不放弃这个追求”。 环保衍生人本教育 “有的媒体将我称为‘环保狂人’,我对这个称号不讨厌,但也说不上喜欢。我觉得我是一个很理性的人,‘狂’是一种主动性、使命感或者一种充满激情的状态,但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决不仅仅是一个环保问题。”王文胜说。 在王文胜推行教科书循环使用的过程中,他认为通过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可以给现有的义务教育带来很多变化。 “首先这可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因为教科书的循环使用要求对教科书有一套严格的保管方法,同时循环使用教科书可以降低学校的开支,进而改变学校的投资结构,将资金投入到硬件建设中,可以缩小城乡或不同学校在硬件上的差距;其次这可以降低学校的入学门槛,因为对农村的学生来讲,一年上百元的书本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可以给所有的学生提供一种公平受教育的机会,并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全免费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王文胜给记者谈教科书循环使用背后隐含的深意,“更重要的是他可以提高学校的育人水平,比如学生要学会讲卫生才能保证书本的干净,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对物的尊重,对物的尊重其实是对别人劳动的尊重。由于教科书自己使用过后别人还要使用,可以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关爱他人、奉献社会。”(郑州晚报记者 宋振科 文/图) 相关专题:郑州晚报《独家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