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世界新闻报专题 > 正文

中国买家在欧洲购买我国文物 加速流失文物回归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6日14:48 世界新闻报

  不爱欧洲艺术品 回购国宝肯花钱

  一件明代仕女牙雕作品拍出了2万欧元(1欧元约合9.8元人民币);一只底价为400欧元的清代“山鸡牡丹”瓷盒,被人以13.5万欧元买走;义和团运动时期的一对皇宫特制瓷器,卖价高达35万欧元。前不久,在德国兰佩尔茨拍卖行里,出现了一个又一个中国人抢购流落海外的中国古董的热闹场面。

  中国买家最青睐“国货”

  总部设在科隆的兰佩尔茨拍卖行,是欧洲资格最老的拍卖行之一,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拍卖行老板汉施泰因激动地告诉记者:“这真是出乎意料的场面,买家几乎都是中国人。拍卖结束后,连橱窗里的物品都被抢购一空。”据悉,此次拍卖会上中国古董成交额达200多万欧元。

  实际上,像兰佩尔茨拍卖行这样的热闹场面,在欧洲其他拍卖行也屡见不鲜。为此,英国佳士得、德国纳高等拍卖行每年还设立“中国主题拍卖会”,以满足越来越多中国买家的需求。拍卖前,他们还会特地跑到北京、上海等地举行预展;拍卖时,则会在中国进行同步现场联拍,通过实时通讯系统参与竞买。当然,汉语也成了拍卖行的“官方语言”。

  不过,与上世纪80年代日本人蜂拥而入欧洲古董市场不同,中国人对欧洲艺术品“兴趣不高”,而对本国的古董兴趣却很浓厚。据记者了解,中国买家青睐的古董主要有四类:一是

瓷器类,如云窑瓷器、景泰蓝花瓶等;二是饰物类,如首饰、玉坠、丝绣龙袍、书画等;三是玩物类,如鼻烟壶等;另外,还有家具等物品。特别是带有各个朝代印记及皇帝御用物品,最受中国买家欢迎。

  欧洲拍卖行的中国古董,都来自私人收藏,有的文物已经在欧洲流传了几代人。慕尼黑的朗格尔家族就收藏了不少中国古董,近来德国经济不景气,拍卖中国古董成了该家族一笔不小的收入。

  中国买家占了一半

  从欧洲拍卖行业协会成交的记录数据看,欧洲中国古董的买家结构为:40%来自欧洲,10%来自美国,其余五成是中国人。中国人的购买力占拍卖总额的25%至30%。

  这些中国买家遍布全国各地,既有来自沿海富裕地区的,也有很多来自内陆省份的。来自山东的李延然夫妇的说法很有代表性。他们对记者说,以前大家投资

股票
房地产
,现在收藏古董则更有文化味,而且风险系数低。况且,一些中国文物在欧洲比其他地方卖得便宜。

  此外,一些中国企业也把回购中国古董作为企业的文化投资。来自浙江慈溪的金轮集团负责人说,“我们从欧洲等拍卖市场购得不少中国古董,仅伦敦我就去过5次,参加了15场拍卖会。”金轮集团还建有一个艺术馆,收藏了从海外回购的瓷器、青铜、书画等1000多件古董,总价值已超过5000万欧元。

  流失文物加速回归

  针对流失文物加速回归中国的现象,欧洲媒体认为,中国买主一方面在寻找失去的年代,另一方面也是目标明确地寻求可靠的保值手段。到欧洲艺术品市场购买流失的中国古董,促进了中国海外文物及艺术品的回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代表中国人的钱包越来越鼓了。

  几年前,流落在海外达300年之久的宋代书法家米芾的作品,被中国商人以近300万欧元的价格购得,后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成为海外古董回归中国的里程碑。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文物回归中国。来自上海的陈先生对记者说,“中国商人将收购中国古董作为显示自身实力的方式。同时,也是表达民族自尊心的最好途径。” 流落海外古董的回流,不仅对国家馆藏文物是个补充,也使许多珍贵艺术品走进老百姓家里,形成一个巨大的文化品收藏市场。

  目前,根据《国际流失文物返还公约》,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家成功地索回了部分流失文物,但是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数量仍数以万计。这些文物分藏在世界200多个博物馆中,遍及40多个国家,还有一些文物被海外私人所藏。如今中国民间人士积极参与国宝回归行动。德国《明镜》周刊等媒体预测,5年到10年之内,中国人将完全能控制世界中国古董市场。 《世界新闻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沈青松

  相关专题:世界新闻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