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潇湘晨报:威压式博弈对教育是饮鸩止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7日19:03 潇湘晨报

  作者:曹林

  对一些地方政府在贫困生助学贷款上的拖拉,教育部史无前例的发飙终于起到了效果。在“炮轰会”的第二天,天津连夜就拨出了300万贷款;另一个众矢之的海南也连夜行动起来,主管教育的副省长亲自督阵向教育部打报告说明情况;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一位主管助学贷款的负责人也对当地媒体表示,将加大检查督办力度,全面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9月5日《瞭望东方周刊》)

  态度可谓180度的大转变!地方政府为何如此买教育部的账?显然,在于中央手中掌握着某种让他们欲求的资源——办学经费和招生指标:如果他们在贷款问题上一意孤行,教育部将会减少当地高校的各种招生计划,暂停硕士、博士点审批;财政部将不会安排对地方高校的共建经费,减少年度教育专项的转移支付资金。

  这两招可谓招招见血,似乎死死地牵制住了地方政府和高校的自私:不想丢掉经费和招生指标的话,就老老实实地落实国家

助学贷款工作吧——这似乎是中央与地方的一个完美博弈。然而,这真是一个完美的博弈吗?不是!博弈仅仅是一种“威压式”的非均衡博弈,问题只是在威压下得到暂时的缓和。

  设想,假如地方政府和高校豁出去,不把经费和指标当回事了,受到最大伤害的将会是谁?不是地方政府和高校,而是千千万万个学生,因为中央转移支付的经费少了,各种补助自然减少;中央分配的招生指标少了,上学机会自然减少——一个博弈如果是理性的,它的维持必须是稳定的,指向的结果必须是共赢的,至少没有无辜受害者。而显然,既有的这种博弈结果充满崩溃的危险,学生很容易成为无辜受害者。

  所以说这是一种“威压式”的非均衡博弈,主要在于,在教育部和财政部发出“减少招生指标和经费”的“要挟”后,地方除了“豁出去”割舍经费和指标外,并没有多少讨价还价的回旋余地——要经费,就得听中央指令落实助学贷款;不听中央指令,就卡死你!这本质上并非博弈,而是一种披着博弈外衣的行政强制。

  如果博弈是均衡的话,地方政府和高校就可以向中央开出要价:不能把问题都归结到地方身上啊,从财政部到教育部,中央承担了应该承担的责任吗?据统计,现阶段我国教育财政投入仅有3.28%,低于世界各国平均水平(5.1%),而专家估算,按中国现在的国民生产总值水平计算,国家教育投入提升一个百分点意味着增加1000多亿教育经费,若其中三分之一用于高等教育,即有300多亿,那么大学学费则可以减半——国家投入的

蛋糕没有做大,怎能苛求地方政府、高校和银行作太多的贡献呢?

  如果博弈是均衡的话,地方政府和高校还可以问,财政部凭什么可以减少对一个地区高校的经费投入,教育部又有什么权力以招生指标压迫地方屈从自己的意志?显然,这种威压式的博弈中,教育部和财政部是在回避自身的责任!

  在“经费”和“招生指标”的威压下,地方政府似乎被教育部驯服了,国家助学贷款问题似乎得到解决——可这种暂时的解决是以“回避了旧的矛盾”和“制造了新的矛盾”为代价的,当这种脆弱的稳定有一天被打破时,助学贷款问题会以更激烈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说这种威压式的博弈对教育是饮鸩止渴。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