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义桅
我们的视线往往被美国左右。就说今年,太平洋对岸大弹“中国威胁论”,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了,中国军力增长挑战美国亚太军力云云。于是我们的媒体和评论员也忙得不可开交,使劲反驳,不经意间透露了这样一个玄机:不是美国太在乎我们,倒是我们太在意美国了!
美国造势,通常有外交战略和国内政治两方面的考虑。外交上往往声东击西,国内政治上不惜掩耳盗铃。比如,布什连任以来,高弹“中国崛起”挑战,就是要转移国内民众对中东战略困境的关注,为“反恐”从军事手段到推进民主手段,从孤立伊斯兰极端势力到团结温和势力的战略调整制造舆论。
如此说来,所谓“美国对华战略调整”,恐怕是想象多于现实。换句话说,对华战略调整不过是烟幕弹,只作配合美国以“反恐”为主轴的对外战略调整之用。当然,这厢美国深陷“伊拉克泥潭”,那厢中国赢得所谓“战略机遇期”,华盛顿不是看不到,但中国崛起势在难违,旁人就算有心遏制,也无力回天,这一点华盛顿同样很清楚。
也因此,华盛顿一再强调,希望中国崛起成为“积极力量”。但什么是积极力量?是赖斯所谓“有利于自由的均势”,还是只要不挑战美国的霸权就行?既然美国对中国的定位拿捏不准,也就谈不上调整对华战略,更无从“引导”中国崛起了。
我们太在乎美国,所以以为其一举一动皆有潜在意图,都可能冲着我来。这是不自信的表现,也是在“神化”美国。而如果最近的飓风劫难能够说明什么,那就是美国不是神话,它是超级大国,不是“国际社会”。因此,中国的战略,不能随美而动,可顺势而为,但总体上仍要“以静制动”。
的确,美国是按照自己的逻辑在误读中国的崛起。判断他国是否构成威胁,美国通常会分析对方的实力和意图,并区分四种情形:无实力也无意图、有实力而无意图、有意图而无实力、有意图也有实力。中国显然有实力,关键是有无威胁美国的意图。
根据现实主义逻辑,意图是不重要的———任何国家都有威胁他者的意图。于是,“中国威胁”就是当然的了。正如古希腊那个问题“你打过你父亲多少次”,无论你怎么回答,总归给人“打父亲”的印象。
可见,发问的潜在假定很重要。只有在与邻居为敌时,你才会觉得邻家孩子的成长可能是个威胁。但其实,中国的发展,只是为改善中国人的人权和中国的国权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是内向的,其传统政治文化和现存国内压力都决定了其对外战略从根本上讲也是内向型的。中国的崛起,不是“成为国际积极力量”的问题,而是“成为中国”的自然过程。
美国国务卿赖斯上月接受采访时指出,中国必须对其经济政策做出结构性调整,否则将成为国际经济的一个问题。这里,美国正超越实力与意图,试图从中国的成长方式上评估中国崛起,并在国际经济结构上考量这种崛起带来的影响,以确保中国成为有利于美国的“积极力量”。由是观之,“中国威胁论”投射的是美国对中国的战略疑虑,而非战略误判。美国尚未对中国崛起作出明确的战略判断,更没有制订出相应的战略。
由于中美双方都是从自家的需要出发,进行战略分析,这样一来“有意的”误读不仅可能,而且常常需要。五角大楼所谓的《中国军力报告》,就是一种有意的误读。因此,中美关系稳定就行,避免误读只能是奢望。
简言之,中美间存在的共同利益不足以确保长远合作,经济互惠不足以转化为政治共识,从长远和全局层面上看,美国对中国充满了战略疑虑。
今天中美关系具有与以往不同的特征,简单说,发生了“质变”。但“质变”不是因为美国“有所为”,而是因为它“无所为”———“反恐时代”不终结,美国便无力开启应对中国崛起的新时代。由是观之,此刻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延长和深化“反恐时代”的中美合作,积极探索对美新外交、新思维。
(作者系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韩国延世大学访问教授)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